分享

【笑农讲座】古典诗词格律简易入门(连载)一

 一介堂 2015-09-10


  江孝龙(独家言论,欢迎批评!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言
  诗词格律单从技术层面来讲,是非常简单的,就那么几步。但为什么很多人望而生畏?我认为这不是学习者的问题,而是施教者的方法不对。
  我曾经在中国书法院和同学们交流诗词格律,为时两个多小时。交流结束后,有同学说,他在北大、北师大都听过专业诗词格律课,每次都听一个周,但至今没有搞懂。可听了我两个小时的交流后,豁然开朗,一切都明白了。
  为什么教授讲的学生听不明白?我想,他们是把简单的问题讲的复杂化了,将技术课与艺术课搞混了,该讲简单技术的时候谈起了学问。这是教授的通病,教一个牧童怎样牵牛去池塘边喝水,却要先讲一大推老牛为什么要喝水、怎样喝才优雅、怎样分泌的理论。
  时代不同了,善用格律写诗词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也并不是必需的事。但作为一个书法家,一定要懂格律,不然会经常写错字的,有的书家还喜欢编个排比句充当对联、写些顺口溜充当诗词到处悬挂,等有朝一日明白了脸会红好几年的。作为收藏家,最好也懂点格律,不然会把一些顺口溜排比句当着宝,白花很多冤枉钱。现在,我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捅破格律这层纸,让不会运用格律的读者踏进大门,直接能运用格律写诗词,也希望通晓格律的朋友予以批评。为了简单易懂,我就用大白话来叙述吧!

  第一部分:诗
  弄懂四个关键词就会写格律诗词了:平仄、押韵、对仗、填谱。
  一、平仄
  1、诗词为什么要讲究平仄。
  昨天看到某著名教授说国学中占第一位的就是书法,附和者众,我觉得浑身不自在。更有望重者宣扬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总灵魂,依然附和者众。对于这些“高论”,我一概不以为然,此等语只不过是书法人的一厢情愿,甚至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说白了就是忽悠人。这些发言者作为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实在是误人子弟,让人遗憾——谈不好文化是水平问题,情有可原,胡扯八道就是品德问题了,不可原谅。
  人生一世,修身为上,其次读书,为修身服务,再其次写字,末技,为读书服务而已。书法其实连艺术的总灵魂都称不上,何以谈是文化的总灵魂。中国文化的总灵魂是哲学,是诸子百家;艺术的总灵魂是音乐——韵律与节奏。诗词书画的文化性都被统领在中国哲学之下,艺术性都被统领在韵律与节奏之下。
  诗词古时候是拿来以音乐的节奏吟唱的,或摇头晃脑,或翩翩起舞。所以诗词的语言美源于韵律和节奏,和流行歌曲的旋律是一回事。押韵就是诗词的韵律(后面讲),平仄就是诗词的节奏。比如鼓声“咚咚哐哐咚咚哐”,“咚咚”就是平声的意思,“哐哐”就是仄声的意思。比如流行音乐“咚啼哒啼咚啼哒”,“咚啼”就是平声,轻一些,“哒啼”就是仄声,重一些,这样听起来舒服。如果鼓声一直“咚咚咚咚咚咚咚”,“哐哐哐哐哐哐哐”,人听的就要去跳河了,受不了。或者一直“哐咚哐咚哐咚哐”、“咚哐咚哐咚哐咚”,人也受不了,听不到一个小时,人就要去寻上吊了。所以,诗词的平仄就是“咚(平)哐(仄)”成双成对的交替使用(两个平声字放一起,两个仄声字放一起。关于三个平、仄在一起,后面解剖):咚咚哐哐咚咚哐——平平仄仄平平仄,实际上就是“轻轻重重轻轻重”。这是基础。万变不离其宗,知道的这个基础,里面的变化就很容易掌握了。

  2、今声平仄
  现代人潜意识里都知道今声平仄,只是缺少概念。懂得今声平仄,就懂了古声平仄了。
  举个例子,“xian”的今四声。
  先(xiān)、贤(xián) :阴平、阳平,或者叫第一声、第二声,属于平声(其实从元代就开始有阴平阳平了),所以,“先”、“贤”同是平声字,字典里所有第一、第二声的字都是平声字。
  显(xiǎn) 县(xiàn):上声去声,或者叫第三声、第四声,属于仄声,所以,“显”、“县”同是仄声字,字典里所有第三、第四声的字都是仄声字。
  【注】:现在,诗词界是提倡用今韵的,时代变了,字的读音也在变。既然平仄是为了诗词的节奏美,直接用今声平仄作诗是符合当今的语言节奏美的,所以,在当今是没有问题的。只要用的位置是对的,整首诗读起来和古诗节奏相合,诗的节奏美就不会变。节奏美不变,就符合诗词格律的宗旨。事实上,今声平仄只是在古声平仄的基础上加上了拼音,略作调整了而已,和古声平仄基本上是一回事,区别也是很小的,用今声平仄一般也不会错。但我们得搞清楚区别在哪里(其实就几个入声字),然后尽量以古声为准,这样写出来的诗古味就会多一点,格也会高一点。

  3、古声平仄
  古声平仄和今声平仄的相同点和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今声仄声中99.9%的字都是古代仄声,偶尔几个不是(比如“漫漫”古时候在大多情况下做平声,现在的字典上“漫”没有平声了)。这就好办了,今声的仄声(第三、第四声)统统当做古仄声用,基本上不会错。
  第二个概念,现在的平声(第一、第二声)80%以上都是古平声,基本上也可以直接用(所以直接今声平仄入古诗一般不会有大问题)。
  第三个概念,那么,今声中还有少部分的平声在古声中跑哪里去了?答案是跑入声字里去了,而古代入声字属于仄声,所以,这一少部分字属于古仄声字。
  我们看古声五调: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
  上平、下平属于平声(相当于今四声中的阴平阳平概念)。上、下没什么意思,就是古代人编书印刷时,同一个内容一本册子装不下了,再加印一本,上卷下卷的意思。上声去声属于仄声(今四声中叫法一样)。
  多了一个“入声”!我们看看入声字表就知道,古代入声里包含今天的平声和仄声,但在古代都是仄声字。
  现在的很多人惧怕古代诗词平仄关键就在这里,搞不清现在的哪些平声字古时候读仄声!办法非常简单,拿出古代入声字表对照一下,别看古代入声字那么多,其实大部分在今声中也是读着仄声的。我们把今声中读着平声的那些字挑出来做上记号,再把常用的一些字写出来记记就行了,能用得上的顶多百来字(大部分字写一辈子诗也用不着,甭管他),比如“德”、“国”、“合”、“一”、“七”、“八”、“十”(数字只有“三”、“千”是平声)等。这样,平仄就一清二楚了,运用自如了!至于专家讲的什么为什么是入声字,读起来是什么感觉,用什么什么方法来判断,都扯淡,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整迷糊的,不如死记硬背,边用边熟练。
  【举例】:比如入声部中“三觉”韵中的字就这些——乐朴壳角驳卓学岳浊荦药觉倬剥捉朔桌趵啄悫桷喔幄握渥琢确搉搦数蒴雹斲榷槊暴龊璞擢濯邈龌镯爆,这些字都是古仄声字,其中,黑色的字今声本来就是仄声,不管他;蓝色与红色的字今声都是平声字,而蓝色的字写诗基本上就用不上,暂时也不管他;只有红色会用到一些,所以,记住红色就足以应付写诗了,遇到这几个字统统归入仄声,才五个!

  【总结】——写了这么多,你只用记住下面蓝色的字:
  古声将读音归为五类,今声将读音归为四类,而平仄只有两类,所以平仄最简单。这样分辨:今四声中上声去声(第三、四声)为古仄声,今四声阴平阳平(第一、二声)除了这些字是仄声(德、觉......自己根据需要挑出来吧),其他全部为古平声。简单吧!!!
  【注】:有些特别的字在不同的位置读不同的平仄,比如“一”在句尾<比如“唯一”>时读平声,在其他地方皆读仄声,但很少,暂时不是主要的,可以在通格律后运用时再慢慢去理会。(为了快速入门,以后这类问题不再啰嗦,本文直奔核心。)

  4、平仄组合应用
  既然平仄运用是属于语言节奏美范畴,那么,对它的妙用就不只限于古诗词了,它也不仅仅是古诗词才独有的元素,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语言文字领域共有的元素。我们看古代的文、赋等,很多语句都是很有节奏的,韵律感很强的。这就是他们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平仄的运用。比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又比如中国的成语,大部分都是平仄搭配的,“穿针引线、偷天换日、珠光宝气”——平平仄仄;“海阔天空、满腹经纶、绝世无双”——仄仄平平。

  我们知道了平仄搭配之美,平时写个文字,题个标题,就会写得更有诗意。比如湖南书协出过一本书——湖南名家书法作品集,名字叫“潇湘云起,洞庭波涌”,看起来就不错,注重了平仄与词性对仗的组合运用。但不完美,两句的节奏重复,重要位置第二字、第四字平仄相同,读起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都是一起一落,像坐过山车,颠簸的难受。可以这样修改:“洞庭波涌”算用典了,古人有 “洞庭波涌连天雪”诗句,所以不动,把“潇湘云起”前后颠倒一下,变为“云起潇湘”,再根据对联上联末字仄声的规律,把这四个字放在“洞庭波涌”后面,这个标题就好多了,节奏性强,更有气势和韵味——“洞庭波涌,云起潇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