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走西北三省——宁夏【2】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5-09-10

镇北堡西北影视城

旅行社的小刘特别推荐西北影视城,说挺好玩的,也许是年龄的差别,我完全不感兴趣,因为是假的。

下午,西北的太阳发了威,真是怕了这份暴晒,太过分了。游客多数躲在棚子里,蔫头蔫脑的。要是这太阳在青海的天空照耀多好。

走进影视城,到处都是在这里拍过电影外景的图片, 电影《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并获得国际大奖的,所以影视城有块石碑,很牛地刻着: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在烈日炎炎下走进黄土泥坯砌成的小街,看低垂的酒旗的酒肆、农家土墙上挂着的老玉米和大蒜,牲口棚子,文革时的牛棚和标语,碾子和羊圈,很多在插队时都见过,但没有西北这么荒凉,虽然是经过文化艺术装潢过的荒凉。












     因为心里觉得这是假的,就没有什么兴趣,加上太热,马马虎虎地转了一圈,看到有回族剪纸的,还能现场剪人像,来了兴致,进了屋,谈好价钱,
60块剪个像。剪纸的女人一个劲夸我有气质、漂亮,但当她把纸对折剪起来时,就知道不对了,小时候跟父母去颐和园玩,长廊上有剪纸的,父亲让他剪了个侧影,很传神的,在父亲书桌的玻璃板下压了很多年。儿子小时候,也给他剪过像,也是侧面的,还挺像的。这个女人是对折还是剪的正面像,怎么可能像?果然剪完一看,完全不像,只好说神似,神似,靠。写到这里找出剪纸,贴在这儿。



说起这个影视城,一定要聊聊张贤亮,这位家在上海高恩路的洋房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的世家孙少爷,19岁时正赶上1957年,发配到宁夏劳改,在南梁农场劳动的张贤亮发现附近有两座古堡,老堡建于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当年明朝参将韩玉将军为了抵御在贺兰山以北的蒙古人修建的城堡,这座古代军事要塞的兵营,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被地震摧毁, 到今天有500年的历史了。另一座新堡是清代为防御外族的乘虚而入,在震毁的老堡旁边不到200米处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比老堡略大一点的土城堡,它大约落成于旧堡被震毁后的两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距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但这两座城堡都没有发挥过作用。古堡叫镇北堡古城



张贤亮喜欢古城堡的衰而不败的雄浑气势和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到80年代,他平反后,第一次将镇北堡写进了他的小说《绿化树》,在书中称镇南堡

插队时,听高中生们聊《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俄国古典文学时,彼得堡的堡的发音是,他们嘲笑念做bǎo的人。前阵子看到有人说应该念做bǎo,当初给苏联电影配音的长春电影厂的演员用东北口音是错的云云。按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19851227日制定并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应该读作,此表举的例子之一就是瓦窑堡,另外还有柴沟堡。在碉堡、堡垒中才读作bǎo。啰嗦这些就是给朋友们提个醒。

张贤亮的小说曾经让中国文学界为之一振,文革后出道的作家里,他大约是第一个大胆在书里写性的,写得挺细。记得1980年代中期我借了一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去食堂打饭时,放在桌上,遭到很多人侧目,终于有人问:怎么看这种书?我瞪着眼睛,大声说(也为自己壮胆):能出版,能卖,就能看,怎么啦!那时候张贤亮的书畅销,好卖是真的。但我不知道他经商也很棒,这里有个展厅,全是他的收藏,好东西不少,是个成功的作家和企业家。


实在太热了,离小王约定的集合时间还没到,就回到门外的大棚下面盼着能回到有空调的大巴上。坐在大巴上缓过神来,想起了这几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贺兰山岩画

到贺兰山去看岩画,是这次西北行最后的景点,我喜欢看这种有年头的真东西。

贺兰山太有名了,岳飞的《满江红》,几乎中国的汉人都知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国的各个大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秦朝时贺兰山地区纳入帝国版图,。秦末,乘着中原的内乱,匈奴又占领了贺兰山。到公元前127年,汉朝大将卫青等挥师北上抗击匈奴,收复了贺兰山地区。到了唐朝,唐太宗派兵打突厥人,再次进入贺兰山一带。接下来的几百年里西夏、辽国、蒙古,中原打来打去,贺兰山山头不停地变换大王旗。到了清朝,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到了今天,更是民族大团结的美丽山水了。

横亘在丹巴吉林沙漠与银川的广袤平原之间的贺兰山,铁黑色山体上那被经年累月的雨水洗刷出来的沟沟坎坎和用石块垒起的烽火台平添了几分雄壮与不屈不挠。





仰望贺兰山,仿佛还能听见蒙古铁骑的马蹄声,西夏人阵前的呐喊,卫青的战旗在风中抖动。王维在《老将行》里的吟诵: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描摹出古战场的壮烈。

小王领着我们往山脚下走,一边介绍贺兰山的岩画:在远古这里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羌戎、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早在北魏对贺兰山的岩画就有了文字记载黄河又东北,西去五百里,山岩之上自然有纹,皆为虎马状,灿然成著,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但这些岩画是什么时候刻的?谁刻的?那些奇形异状、形态不同的人面像究竟暗含哪些古老而神秘的信息呢?到今天,专家们也没达到共识。只能说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刻制的。它们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时期、一个部落的人。

小王指给我们看刻在岩石上的画说,贺兰山已经发现的岩画18000多幅,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这里老虎的岩画很多,说明在古代这里有很多老虎出没。



    在山崖上有两个人面像,小王说,那是一个帅哥一个美女,他们的头发分梳在两边,很可能是西夏人。





     从岩画里看到猴子、羊、马、长角的鹿,还有鱼,几千年前这里简直就是动物园。









    小王一边嘱咐游客注意脚下的路,一边还有提防头顶上,山上有三万多岩羊,很可能蹬下几块石头把谁开了瓢儿。闻讯抬头往山上看,一只没看到,还有些遗憾。这里可以看到先民最早刻画的脸谱:一个圆里,两个点,一个
X,这就是最早的人脸特征。



    还有一幅用白线勾勒一下的“双羊出圈图”有两只山羊正在缓缓走出羊圈,这是贺兰山口发现的唯一一幅有人工建筑的岩画。说明先民已经从单纯的猎杀到圈养。



在半山腰上有最著名的岩画 “太阳神”,这幅岩画曾三次被当做世界岩画研讨会的会徽使用。别的岩画旁边会标注醒目的红点,“太阳神”旁边还插了一面小黄旗,它磨刻在距地面四十余米处的石壁上,在山下根本看不清,要爬一段崎岖山路才能近距离看看,我是没有那种体力了,就用相机拍下来回家看吧。太阳神的确是下了功夫刻出来的,五官清晰,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长圆脸,头部有放射形线条,喻意太阳的万丈光芒,很是威风。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



手印图很有意思,两只都是左手,刻得写实逼真。小王说是代表部落间签订契约,旁边的说明牌写着:“左边手印下有一头前腿下跪的牛,右边手印有一幅人面像。两手印上方有一环眼大睁的桃形人面像,下边是个双臂扬起的人。据研究这是一幅用岩画表示古代部落关系的契约书,手印代表权力,左边部落已被右边部落征服,部落的人口和牲畜将归右边部落所有。桃形人面像实际上是神,有神、人作证,这个契约永远有效”。 刻在岩石上的契约应该比写在纸上的长久一些吧?


这里的岩画可真多,各种的人脸,各种动物,山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生殖崇拜。岩石还刻着字,小王指着一个三撇一捺一个丰收的丰字说:那是西夏文字的“佛”字,现在认得西夏文字的国内不超过十位专家。本来我还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去看看西夏王陵,但没有时间了。









有块大石头突兀的立在里边,上面还有很多小坑,看得出,小坑是人工凿的。小王说这是许愿石,根据发现的许愿石的碎片仿造古代先民曾经有过的许愿石。先民用石头表达愿望,用小石头打磨大石头,最后就成了这样。



快要走到出口了,回望贺兰山,生出几许不舍。贺兰山不像很多万仞壁立的大山那么挺拔威严,它的山体像被揉皱了的旧衣服,像百岁老人脸上的皱纹,像老天爷不经意地倒在地上的一堆石块,到处是皱褶和沟壑。有平滑的石面,也有尖利的石峰,有横躺着的,有竖立着的,随意挤在一起。人们在上面刻了几千年的岩画,刻出几千年这里的万物与人共处的场景,人们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西北三省的旅游在贺兰山画上了句号,这是一次匆匆太匆匆的旅游,与很多好景致擦肩而过,但还是见识了大西北辽阔的沙漠,见识了黄河上游的奔腾汹涌与卓越的文明,见识了敦煌洞窟里的绝色,见识了青海湖的今天,见识了西藏佛教的历久弥坚,见识了伊斯兰教在西北的兴盛,见识了贺兰山岩画的神秘,见识了名不虚传美味的羊肉。

带着这么多的见识,登上银川到北京的火车。再见,大西北!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