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痛古代文献资料汇编(一)

 寂寞在繁衍 2015-09-10

证名出《素问·举痛论》。包括脘腹、胁腹、脐腹、少腹等部位。

《症因脉治》卷四:“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为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脉、大小肠。”

《医学举要》卷三:“腹痛一证,分无形、有形。……大抵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主。”

《万病回春》卷五:“腹痛有寒、热、食、血、湿、痰、虫、虚、实九般也。”另有蓄血、症瘕等亦可引致腹痛

《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为实,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多虚。”

《隘村医诀》卷上:“腹痛之证,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湿痰、有虚、有实。若绵绵痛而无增减者,寒也;时痛时止者,热也;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食积也;痛而小便不利者,湿痰也。其诸痛虚实,更宜详辨。痛而胀闷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喜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多壮多实,久病年衰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关于治疗,龚廷贤谓:“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追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寿世保元》腹痛资料:

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大而疾者死。

腹痛。寒气客于中焦。干于脾胃而痛者。有宿积停于肠胃者。有结滞不散而痛者。有痛而呕者。有痛而泻者。有痛而大便不通者。有热痛者。有虚痛者。有实痛者。有湿痰痛者。有死血痛者。有虫痛者。种种不同。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追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一论风寒外感。饮食内伤。七情恼怒过度。肚腹疼痛初起者。行气香苏散。(方见饮食)

一论外中寒邪。内伤冷物。肚腹绵绵痛不已。而手足厥冷者。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肚腹疼痛。有寒有热。有食有气。治一切肚腹痛之总司也。

开郁导气汤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 陈皮(五分) 香附(童便浸炒一钱) 白芷(一钱) 川芎(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 干姜(炒五分) 滑石(一钱) 山栀子(炒黑一钱) 神曲(一钱) 甘草(少许)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绵绵痛无增减。脉沉迟者。寒痛也。

姜桂汤

干姜 肉桂 良姜(各七分) 枳壳(去穣麸炒) 陈皮 砂仁 浓朴(姜汁炒) 吴茱萸(炒各一钱) 香附(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二分)

上锉。生姜煎服。痛不止。加元胡索、茴香、乳香。寒极手足冷。加附子。去吴茱萸、良姜。泄泻。去枳壳。

一论乍痛乍止。脉数者。火痛也。

散火汤

黄连(炒) 白芍(炒) 栀子(炒) 枳壳(去穣) 浓朴(去皮) 香附 川芎(各一钱)木香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痛甚不止。加元胡索。

一论肚腹满硬。痛久不止。大便实。脉数而渴者。积热也。

枳实大黄汤

枳实 大黄 槟榔 川浓朴(各二钱) 甘草(三分) 木香(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痛不移处者。是死血也。

活血汤

当归尾 赤芍 桃仁(去皮尖) 牡丹皮 元胡索 乌药 香附子 枳壳(去穣各一钱)红花 官桂 木香(各五分另磨汁) 川芎(七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一论小便不利而痛。腹中勾引。胁下有声者。是湿痰也。二陈汤加减。(方见痰饮)

一论以手按之。腹软痛止者。是虚痛也。

温中汤

良姜(五分) 官桂(五分) 益智仁(一钱) 砂仁(四分) 木香(另研) 香附米 浓朴(姜炒) 陈皮 小茴香(酒炒) 当归 甘草(各八分) 元胡索(六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食积腹痛。其脉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其痛减是也。

加味平胃散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 陈皮(一钱) 浓朴(姜炒八分) 半夏(姜炒八分) 川芎(五分)香附(一钱) 炒枳实(一钱) 木香(八分) 神曲(炒一钱) 山楂(一钱) 干姜(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时痛时止。面白唇红者。是虫痛也。

椒梅汤

乌梅 花椒 槟榔 枳实 木香 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 肉桂 浓朴(去皮姜炒)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三仙丸 治虫痛。

雄黄 白矾 槟榔(各等分)

上为末。饭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分。食远。白水下。干痛者。不吐不泄而但痛也。有时者。淡食而饥则痛。浓味而饱则否也。经曰。腹内干痛者。腹内有虫。此之谓也。

一孩子腹中作痛。看看至死。腹中揣摸。似有大小块。诸医不效。余则令人慢慢以手搓揉痛处。半日。其虫自大便出而愈。

一妇人腹痛如锥刺。每痛欲死。不敢着手。六脉洪数。此肠痈毒也。用穿山甲、炒白芷、贝母、僵蚕、大黄。合一大剂。水煎服。打脓血自小便中出即愈。

一李仪部常患腹痛。治以补中益气加炒山栀即愈。

一朱太守因怒腹痛作泻。或两胁作胀。或胸乳作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不利。饮食不卧。

呕吐痰沫。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柴胡加山栀、炮姜、茯苓、陈皮、制黄连。一剂即愈。(制黄连即黄连吴茱萸等分用盐水拌湿越二三日同炒焦取连用)

一人内停饮食。外感风寒。头疼发热。恶心腹痛。予以藿香正气散加香附、川芎。一服而止次日前病悉除。惟腹痛不止。以手重按。其痛稍止。此客寒乘虚而作也。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姜服之。睡觉。痛减六七。去二香再服。即愈。

一妇人脐腹疼痛。不省人事。只此一服立止。人不知者。云是心气痛。误矣。余用白芷、五灵脂、木通去皮。三味等分。每服五钱。醋水各半盏。煎至七分服。

一论白芍味酸微寒。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之圣药也。如夏中热腹痛

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只少加肉桂一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五分。此三味为治寒腹痛

此仲景神品药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枝三钱。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枝一钱五分。

水二盏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