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感人肺腑的曲子

 菊花廿六 2015-09-10

那些感人肺腑的曲子

如果有人问我: 世上什么曲子最感人? 我会脱口而出,因为我心中确实埋藏着许多感人的曲子。常常散步中情不自禁地从喉咙深处冒上来,一边走着一边哼着,总觉得有多少想抒发出来的情感在内心翻腾,犹如坐在影院看着一段段活动的画面所联想的那样。至于衡量什么曲子最感人,各人的生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我有三条衡量标准:1.曲调需柔和、委婉,如叙述般起伏,不是一惊一咋的节奏,而是犹如所谓如歌式、田园式、如泣式、抒情式等等缠绵不息的感受。2.简单一点比喻,就是那种瞬间能够使铁石心肠的人变软,甚至催人泪下的曲子。3.旋律不局限俗套在某一个民族的调门里,如千篇一律的印度电影歌曲、我国西藏、内蒙民歌,而是由多民族、多元素的音律组合。不是仅被本国接受流行,而是能感动各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不同人种的人类所喜爱。

按我的上述标准,当然我首推宗教音乐,类似巴赫、亨德尔他们所作的弥撒曲、安魂曲之类的。我国没有宗教文化背景,不懂得把爱和赞美献给上帝的那些不熟悉的曲子,我们只知道有现代的音乐家所谱写的曲子,一生缠绕在身上的那些可笑的红歌。我国曾有过能作出感人曲子的音乐家,我最推崇的是二位同时代的音乐家,一位是雷振邦(1916-1997),是中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他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主题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

还有一位是王洛宾(1913-1996),他的歌曲优美、舒展,富有新疆等地各民族风味。他创作、改编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这二位天才大师的曲子可传播到域外,跨时代地流传多年,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作的传唱最广的歌曲,也是华人在世界传唱最广的。这首歌第一次被外国人公演是1947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压轴。这是在艺术上被专家给予最高评价的一首中国歌曲之一,是刻在王洛宾墓碑上的最珍视的歌。

自从七十年代之后,中国几乎没有感人肺腑的曲子出现过。文革后曾有位施光南(1940—1990在乐坛上闪亮了一下,英年早逝。以后我更是很少关助国内动态,因为充塞着卑劣的政治媚文化,国产电影、电视剧基本不看,传进来的港台流行歌曲又是不湛入耳。倒是一些美国大片里的主题曲甚是优美,最特出的就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1993年约翰.威廉姆斯为本片所创作的配乐,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的情绪力量。这部配乐是他的一次经典且突破性的转型,约翰.威廉姆斯没有使用他个人擅长的大型交响乐,反而以小提琴独奏作为整个音乐的基调,使影片的配乐呈现一种感伤的怀旧色彩,也贴切地呼应了本片中带有纪录片气质的黑白摄影风格。影片的主题旋律由小提琴、吉他、长笛和钢琴轮流演奏,渲染出不同的情绪。尤其是犹太裔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对影片主题与变奏的深情演绎,显得分外凄凉,让人柔肠寸断。用希伯来语清唱的犹太民歌《Yeroushalaim Chel Zahav》以无伴奏和声的形式传递出生命的坚韧与人性的尊严。《E.T.》与《辛德勒的名单》并获得1982年和1993年的原著配乐金像奖。

约翰.威廉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受人尊敬的的吉他演奏大师。他194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四岁时,便从父亲那里获得了他的第一把吉他。父亲莱昂纳多.威廉斯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爵士吉他手。11岁时,小威廉斯的才华打动了吉他皇帝塞戈维亚,并被安排参加了大师在意大利的暑期课程。 1959年,约翰.威廉斯毕业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随后,他一边受到母校的邀请主持吉他系的筹建工作,一边开始了他在多个国家的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伦敦、巴黎、马德里及日本、苏联和美国等。1963年,他与现在的sony唱片公司的前身CBS唱片公司签约,至今,发行的唱片已超过80张。60年代末期,他开始走出古典音乐圈,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去尝试爵士、流行、摇滚各种音乐形式。 90年代以后,他似乎又恢复到古典大师的本色,畅游在自己的音乐旅程之中。

在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不计其数,代表作有《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横冲直撞大逃亡》、《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大白鲨》、《拯救大兵瑞恩》、《虎克船长》、《失落的世界》和《辛德勒名单》等等。他曾为90多部影片创作音乐并担任音乐总监,得到的奥斯卡提名总数达到了45项,曾先后荣获5次奥斯卡金像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得到提名最多的配乐人。他常为电影中的主角或主题事件谱写一段段主题旋律,然后在影片中随着角色的遭遇和剧情的转折,将这个主题变化出各种情绪的变奏,这样的技巧实际上是出自瓦格纳歌剧,但同样的手法在不同的音乐家手上,自然是各有巧妙不同。在电影音乐工作者中,大概很难再找到一个如同约翰.威廉斯那样,可以跨越古典与流行、电影界与音乐界的多元化作曲家。

电影音乐,泛指所有电影中与画面同时出现,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音乐,它一般可以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两大类。一部电影一般而言只有一首主题音乐,该音乐可以在特定的画面场景反复出现,在某些具有鲜明主题思想、情绪基调和人物性格的影片的音乐中,常有一个旋律式、动机式、或主导动机式的音乐核心,特别容易出现在电影的结尾,以起到烘托主题的渲染效果,即主题音乐。相对主题音乐而言,场景音乐是指在不同的场景播放不同的音乐,以起到加强场景效果的作用,比如紧张的、恐怖的、舒缓的、悲伤的等效果。场景音乐通常只满足某一场景特定需求,跟电影的主题不一定产生直接关联。

过去曾看过1983年美国拍的电影《荆棘鸟》,里面的主题曲也是十分优美,呵,网上搜索出来了!那是全剧开始不久的八小节谱曲,以升降八度音反复二次的主旋律所组成,可惜后面只出现过二三次,直到尾声以此曲终了。外面买不到美国拍的《荆棘鸟》DVD光盘,这二天正在看原文,因为这是一部很感人的故事,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考洛写的。让我最不可思议地是美国和日本这二个经济大国,没有一首我所喜欢的原创曲子。我最不愿意听美国的爵士、摇滚和乡村音乐,用萨克斯吹出来的。最厌恶怕听哀乐般的日本国歌。还是欧洲文化的底蕴深厚,来自许多国家富有特色的民间乐曲,成为有成就的音乐家采觅素材的坚实来源。如我以前介绍的《神秘园》(Secret Garden)之外,还有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音乐,让我百听不厌。此外还有古老的苏格兰民歌,甚至中欧、北欧,多样性的音乐风格,让人惊叹不已。可见音乐文化不是靠工业化能提高的一种艺术,它是靠扎根于民间,长期广泛积累所形成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所酿成。能轻易让人感化的曲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靠快餐方式来完成呢?!

最后我以推荐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来结束本文,奥斯卡奖影片《毕业生》中的名曲《斯卡布罗集市》,它也是能让人回肠荡气。歌曲以一位在战火中牺牲的普通士兵的口吻唱出,他的灵魂面对世界的轻诉,缓慢悠闲的低八度旋律,只靠单吉它的细碎伴奏,早晨般清纯自然的声线,如一阕初秋的小令,精致、散逸。更如一声声轻柔、舒长、真切的叹息,沁透着淡淡的忧愁,浅浅的感伤。他再也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乡,再不能与心上人一同享受生活的甘甜了。歌声里已没有了战争,只有一个男人,和关于这个男人的爱情,心情寂寞而脆弱。一种怀旧气氛使人对乡镇自然纯朴的美丽风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斯卡布罗集市》作于六十年代末,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越南战争),不难领会歌曲的内涵。歌作者保罗.西蒙是六、七十年代青年的代言人。他曾在英国修习英国文学,文学底蕴深厚,因而其歌词文字意境深邃。歌词改编自一首十七世纪英格兰民谣。在演唱上西蒙和加丰科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也有莎拉.布莱曼演唱的版本较为流行。在这万籁寂静的夏日夜晚里,在耳朵里插上MP3的耳塞,让《斯卡布罗集市》歌声流入到你的心田,感受音乐带给你柔美温馨的抚慰

2011.8.31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