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回眸南朝寺

 沙漠上的 2015-09-11

  圈圈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味道。对我来说,南京的味道是甜糯的,也是带着禅韵的清香。尽管太过主观,但在我心中,比起很多寺庙的香火味,南京的众多寺庙真的有种大隐于市的味道。

  禅韵,一段与佛有关的前尘往事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南京,不知为何,这个城市在我脑中这样的烟雨迷离。这样的烟雨迷离大概都源于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烟雨飘摇成为我心中对南京最挥之不去的记忆,相伴的还有佛寺。在我心中,南京,是一座有禅韵的城市。

  南京、西安、洛阳在佛教发展史上被称为中土佛学的三大文化中心,佛学在南京的传承也有上千年历史。

  南京的寺庙,始于东吴。据史籍记载,高僧康僧会从交趾(今越南)经广州来南京,建了中国南方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正逢佛教盛行,统治者无不信奉佛教,于是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均已拜佛建寺为荣耀。到了南梁,梁武帝信佛教,江南庙宇遂如春笋,肃然林立,一时繁盛至极。

  南朝同时存在的佛寺数量最多时达到 700多座,即便今日,历经后世战火动乱,仍能在金陵的寻常巷陌和山野之间寻觅到当年古刹之踪影。

  因为曾为历代古都的原因,南京的古刹与王朝更迭有着紧密的关系,留着诸多帝王的遗迹。如梁武帝数次舍身出家的同泰寺,明成祖为纪念自己生母而兴建的大报恩寺,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清凉寺……

  金陵一梦,处处回眸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有纸醉金迷的奢靡,也有国破人亡的惨烈。

  南京的古刹,也与这座城一样,书香气重得紧。如今,书画作品展倒成了南京寺庙的一大特色,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师到此展出,栖霞寺、鸡鸣寺、夫子庙成为各种展览的重要场所,而很多寺庙的住持本身就是书法家。

  这种书香与禅韵的结合,更是平添了金陵古刹那份闹中取静,返璞归真的味道。行色匆匆的现代化都会,偶尔觅得一处恬淡禅意十足之处,也不失为一桩好缘分。

  在栖霞悟禅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的栖霞寺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三论宗”由此发源。江南诸多寺庙的住持、监寺均是于栖霞寺开始修业行程,于是栖霞寺也被视为佛学界的“高等学府”。

  对于芸芸众生的你我,禅学教义终究太过生疏。于是,“秋游栖霞”,一睹红叶魅力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寺后的千佛崖,更是众人敬仰膜拜之地。

  千佛崖石窟自齐永明七年(489年)栖霞寺创立,至梁天监十年(511年)规模初具,历时22年,从宋朝开始,至明清时期,代有增修雕饰。

  就是这样的一个千佛崖中,有一个关于凡人的故事总是被广为传说。相传,南齐时的大量民间艺人被征召来完成千佛崖工作。在工期尾声,只差一尊佛像即可完工,但由于栖霞山地质原因岩石易碎。正因如此,最后一尊佛像总是难以完工,如此这般,民间艺人将面临全家诛杀的酷刑。工匠为了家人安危,便将自己的肉身立于佛像之内……传说的真伪不去辨,如同所有的民间传说一样,总有一个平凡的人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牺牲自我,最终羽化成仙。

  千佛崖石窟开凿在砂岩上,经千百年来风吹雨淋,损坏严重。虽是憾事,但也是冥冥中注定的佛缘。栖霞寺由于远离南京主城,于是少了几许世俗色彩,添了几分缥缈之气。

  只要心中对万物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看山看水,本就是一种禅修。也就不用太在意,是否真的读得懂经书的字字句句了。人生,本就是一个禅悟的过程。

  在鸡鸣寺品皇家气

  有人说,栖霞寺里出高僧,鸡鸣寺里住皇上。鸡鸣寺从建成那日起,便注定与皇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朝齐武帝在鸡笼山附近建成了南齐的皇宫。而后萧衍逼迫齐和帝禅位于己,为了礼佛方便,他就在皇宫门外建成一座寺庙,唤曰:同泰寺,也就是现在的鸡鸣寺。于是,南齐皇帝在这里定了皇宫,南梁皇帝在这里建了庙宇。

  被誉为“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关于它的前身,众说纷纭,三国孙吴时“栖玄寺”、南朝梁时“同泰寺”是最有影响力的两种说法,但无论是“栖玄寺”还是“同泰寺”,都与皇家有着渊源。

  相传梁武帝为了建这寺庙,可谓下了苦心。他曾四次假意“舍身”到同泰寺里当和尚,让臣将们花巨款去赎他。而这些巨额的银两,便让同泰寺富丽堂皇起来。整个寺庙依皇家规制而建,恢弘大气,也的确配得上“四百八十寺之首”的名号。

  与众多寺庙一样,鸡鸣寺有很多细节之处值得细细赏读。同治年间修建的“观音楼”,有一座“倒坐”的观音。所谓“倒坐”是有别于中国传统风水中的“坐北朝南”,这尊观音像是面朝北望而坐,其中玄机则由佛龛上的楹联道出,“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从南朝至今,鸡鸣寺经历了世代更迭,见证了盛世与落寞,也留下了众多帝王的手笔。尽管出自皇家背景,即便到了今日,也紧傍行政中心,这似乎成为这一古寺的宿命,但鸡鸣寺似乎总是一副沉默的模样,真有一种看破红尘,逍遥自在的姿态。

  在清凉寺谈文化

  有人说,与其说南京的文化起源于秦淮河,不如说是清凉山。

  清凉寺,地处清凉山中,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清凉寺诗记说:“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可见当年清凉寺之盛世。

  “清凉问佛”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相传,开祖文益禅师传法时,门下弟子众多,不仅有国内的禅僧前来学习禅法,也有来自新罗、高丽、日本等外国僧人,可谓盛况空前。

  “清凉”与“佛”本就是一对和谐的组合,禅意浓得很。

  清凉寺建筑高雅、大气,暗合了“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禅学思想,在诗人唐彦谦的《游清凉寺》中,清凉寺当年的优美景象已经跃然纸上。这座曾鼎盛一时的古寺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屡遭兴废,大部损毁,但从现存的建筑中,依然能悟出它曾有的辉煌。那些残留下来的古迹,虽已有后代整修的痕迹,却依然能品出一股清凉之息。南唐古井,仍然泉水清澈。而清凉寺旁的崇正书院仿佛还“书声琅琅”,仍保留着当年江南最大书院的气质。

  (本文由《中华民居》杂志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