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本文是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序言的节选,细细品来犹如陈年普洱,无论岁月如何总有一丝醇香。生涯也是如此,它是一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的集锦,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意义所在,人们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加工着这些生命故事,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是有时这些“人生哲学”却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作为生涯咨询师就是要通过这些故事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让人们看到自己对未来的坚持和当下的努力,让生涯呈现另一番积极的走向。这篇序言是小编读过的最好的解读生涯咨询师工作意义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心灵美文,不妨品品看! 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这两句话说明了生涯规划的本质与精髓,也指出了生涯咨询师与受辅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立足现在,胸怀未来。 人的行为是目标导向的。在中国大陆流传着这么一个“命若琴弦”的美丽故事: 一位弹奏三弦的盲人渴望重见天日。他遍访名医,有人介绍他求见一位在深山修行的师父。师父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他开了一张能让他看得见的药方。“但是,”师父说,“你得弹断一千根弦。” 他无奈地带着失明的小徒弟,心里怀着一丝希望,游走四方。他走遍大江南北,弹琴卖唱为生。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第一千根弦将断的时候,他们落脚在黄土高原。 夜半,弦断。 天明,抓药。 药房师父接过药方,对着天井透入的强光,正面、反面瞧着,说道:“这只是一张白纸,哪有药方?”琴师听了,琴弦落地,茫然一片。 当天晚上,他伤心欲绝,细细思索,终于恍然大悟。他看不见,可是他看见了;许多人看得见,却一直看不见。 隔日,他小心翼翼地将药方交给徒弟:“我已年迈,此药方交付与你。它能够让你看得见……”,“不过,”他停顿了一下,“徒儿,你得弹断一千根弦。” 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的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1870-1937)称之为“梦幻目标”(fictional finalism)。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困于犹太集中营的弗兰克(Viktor E.Frankle,1905-1997),在生死交关的恐怖境遇中,绽开出意义治疗的奇葩,也是借助于这种梦幻目标。梦幻目标指引出希望,指引出方向;梦幻其名,献身其实。弗洛姆(Erich Fromm,1990-1980)在《生命的展现》一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生涯规划,即是将自己托付于这个目标的一种安身立命。然而,在生涯咨询的个案里,我们看到许多缺乏献身目标的漂泊灵魂,无法安身,更无法立命。有时,我们与当事人空洞的眼神四目交接,那看得见的,却看不见;似乎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human being)内心深邃的孤独与不安。 这种孤独与不安把这个人当下的生活秩序打散了,打乱了。生涯咨询与辅导主要在于帮助一个人回归心灵的原乡,步步为营,重整旗鼓,朝向未来。心灵的原乡是自我栖息之处;步步为营是注意当下的每一步、每一个立足点,朝向献身的目标。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是一个自性充满的人。一个自性充满的人,有反应的能力(response-ability),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sponsibility)。他知道“如其所是”的自己,并以此为基础接触环境,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应的平衡点。他也能够以柔软的心,进行有弹性的生涯规划。 然而,多年来在教学与咨询实务工作中,我经常会面对这样的质疑:人生无常,如梦幻泡影,生涯咨询与辅导如何能帮助一个人立足现在,胸怀未来?的确,“无常”是人生的大问题,更何况职业生涯?在我的经验里,生涯咨询与辅导所专注的部分,不是陷于“无常”的泥沼,而是要从“无常”之中,洞见“常”。举例来说,当我们用“无常”来形容世事、形容未来的时候,我们所要形容的状态就是一种“常”。又如,变化是无常,应变之道则是常。许多人只见前者,未见后者。这不是可不可能的争辩,而是咨询与辅导这门专业的基本要求。因此,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 生涯咨询是一种心理咨询,其所作所为是处理和当事人生涯发展有关的认知、情绪、态度与行为。生涯咨询涉及当事人改变的方法与策略,奠基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之中。生涯咨询师不仅要懂得生涯发展理论,还必须接受过一般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训练。我相信,许许多多的生涯问题都只是表象,必须回归到心理治疗的范畴。因此,读者在接触本书的各个章节时会发现,各种生涯咨询的技术背后,几乎都有着不同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子。换句话说,不了解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就不能成为一个胜任的生涯咨询师。……” 作者简介: 金树人,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哲学博士(1986)与访问学者(1995),主要专业与研究方向为咨询心理学、生捱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台湾辅导学会秘书长、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主任。在台湾从事心理咨询、生涯咨询教学与研究二十余年,曾获得大学教学特优教师奖、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学术木铎奖,已发表专题论文六十余篇,曾获得科学委员会优等研究奖、甲等研究奖等十余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