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火还是虚火——2015年暑期档国产电影综述

 云在青天ysz 2015-09-11
红火还是虚火——2015年暑期档国产电影综述

影评人: 自言自语

2015年电影暑期档火爆程度空前,标志性是票房收入破了120亿,国产影片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它所带来的影响即使不是镌刻在地上的印迹,至少也是天上划过的流星,会让中国电影界眼红耳热很长时间。下面,选取了这一时段部分较有影响的国产影片挑挑刺、点点赞。

最风光。这名头毫无疑问属于这个暑期烧得最旺的“三把火”,它们的影响力用令人咋舌的票房成绩代言:《捉妖记》将国产片票房纪录提高到23.9亿,《大圣归来》创下9.5亿的国产动画票房纪录,《煎饼侠》也有11.5亿的票房收成。三部票房现象级影片占了暑期档票房总收入的近40%,不管你服不服气。

先说《捉妖记》,这部影片多少有些开创性质,最大的突破就是塑造了胡巴这个形象,小家伙着实惹人喜爱,与小黄人和大白这些风行的洋卡通相比,确实有些“中国风”的神韵。有影响力的卡通形象总算有了“中国制造”,也真正开启了票房之外的增值链条,意义还是不小的。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胡巴与井、白两人一起生活的那一段,场面自然亲切、温馨动人,家庭味十足。但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故事编的不够完善,对反派缺少应有的铺垫和表现,情节发展也没什么起伏。闫妮、姚晨、汤唯前来“捧场”的感觉太过明显,诸多喜剧场面有牵强生硬之感。除了胡巴外,其他妖的形象感觉基本还是“史莱克范儿”。

再说《大圣归来》,其最大的亮点就是让人感受到了国产动画久违了的活力,从长期以来程式化、脸谱化的国产动画模子中摆脱出来,动画形象、故事性和想象力都大有长进,用轻松有趣取代了死板乏味。其中,活泼可爱、言语不休的江流儿,一改传统的唐僧的形象,让人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足称道的地方也同样明显:单薄的故事感觉不出会写了八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至于不明来历的反派、似曾相识的大虫子、突兀出现的白龙更是明显的缺陷。最大的硬伤是外在改变了的小唐僧,骨子里仍是一个国产动画里常见的充满了正能量的“阳光少年”;而本应形象生动、个性十足的悟空,则成了一个不断需要“阳光少年”感化点拨的“忧郁男”,实在令人不好接受。

至于《煎饼侠》,有再高的票房我也不会去看,因为没有看,所以也就不作评论。《捉妖记》和《大圣归来》这两部作品,如果说是制作精良的话好像有点过,说制作优良倒更妥当些;取得好的票房成绩也是情理之中,可有如此高的票房就有点超出预期了。除了自身的品质、营销等因素外,还靠时也运也势也。一是时。上映搭上了暑假这趟“火”车,假期释放了数量庞大的中小学生和家长,这两部作品正对他们的口味。二是运。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绝佳的时段,这三部电影竟没有够格的对手,不但没有具备票房影响力的进口大片,就连相同量级的国产片也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这“三道菜”可供学生和家长们点选。三是势。时运造势,当人气和票房上去后,自然就会有水涨船高、前浪带后浪的追捧效应。就像《捉妖记》取代《泰囧》成为内陆票房冠军后,所引起的追捧效应要大于影片自身的吸引力。

最拥挤。从影片数量构成看,暑期档有三大“主力”:爱情片、动画片和惊悚片。国产动画片连孩子都哄不好,所以没什么好说。所谓的惊悚片,只要官方的“封条”不揭,基本上只能用精神和梦境唬人,也没什么可说的。爱情片则由于讨喜主流观众,制作起来又相对省事,所以趁着暑期档蜂拥而至。但绝大多数都是“水军”,以平淡甚至惨淡收场,值得一提的寥寥无几。感觉有这么两个特点:

“质量说得过去,靠的是异域”。不知是不是在国内不太容易整出名堂,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谈情说爱。继前期《咱们结婚吧》之后,《命中注定》又去了意大利,这部片子拍的挺用心,故事情节也中规中矩,只是缺少出彩的地方。《巴黎假期》则喜剧氛围更浓一些,有些喜剧情节的设计还算巧妙,故事也算耐人寻味;只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把过多的信息量挤压在回忆环节里,显得不够自然,也觉不出跑到巴黎拍的必要性。到了《恋爱中的城市》,异域的城市就增加到了四个,本钱下的挺大的,由于没有看成,不知制作的怎样。

“票房说的过去,靠的是人气”。有忠粉的导演+有忠粉的鲜肉成为聚敛票房的一种营销方式,虽然与电影没什么关系,《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借此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由于不会去看这样的片子,所以也就不做评价。再就是堆积一群偶像派趁着好日子吸引眼球,《新娘大作战》竟也收敛了不少票房,原本想去看却没看成,省了自己的票房贡献,也许算是走运吧。

最落寞。这个暑期最失意的莫过于陈凯歌和吴宇森两位元老级导演了,《道士下山》的遭遇和《太平轮 彼岸》的冷遇令人唏嘘。两位老导演的功力是不用说的,制作上用心和资金的投入也有目共睹,两部作品在品质上也属上乘,还是挺有看头的,只是各自都出了问题。

“商业还是文艺,这是个问题”。可以感觉出《道士下山》纠结于此的气质缺陷,陈导想把作品搞得既商业又文艺,结果却弄成了不商业不文艺。每当要走入内里体味什么的时候,却又被外在的物事带了出来。每段故事似乎都有深意,每次交手场面都很精彩,可合在一起,心里的感触和眼中的刺激都是零散的。如果不管这些,片子看起来还是蛮过瘾的。

“用名气大的还是用适合的,这是个问题”。《太平轮》不是毁于船难,而是毁在这一点上。作为老导演忍着病痛的呕心沥血之作,《太平轮 彼岸》市场反应冷淡,业内不平之鸣四起。说实话,《彼岸》的感觉明显不如上部,上部中那赤着脚跳舞、风中的芦苇、发黄的照片和油画、乐谱、灯塔等场景,都能把人带入到过往的情境中。到了下部,岸那边看到的还是严泽坤和周蕴芬,依然是上部里的感觉;可岸这边看到的却是章子怡和佟大为,没错,是佟大为不是佟大庆,章子怡全无一点流落女子的样子,而佟大为更是将《横冲直撞好莱坞》里那口学的夸张走形的东北腔带到了《太平轮》里。两个人戏份简直就是场灾难,所以当太平轮的灾难来临时,就没什么感觉了。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没有这个破坏性因素,把《太平轮》真正制作成一部经典,恐怕也不会受到现在年轻人和孩子们的青睐。可是,成为经典已经足够了。

最烂慢。这里说的烂和慢是两回事,烂指的是一塌糊涂,慢则是摸不着头脑,带点情绪化说就是“烂哭了”和“慢爆了”。

“烂哭了”。这个暑假的烂片随手一提就是一串,既没必要去看,更没必要来说,这里只说两部深存遗憾的烂片。一个是《宅女侦探桂香》,“烂哭了”是一名中学生看完这部“电影”后的观感,我甚至怀疑能否将之称为电影。至于为什么遗憾,是因为一直比较喜欢王珞丹的气质,感觉有点徐静蕾的意思,可不知怎么突然间就迷失了,竟会接拍这样的片子,难道就看不出这个本子根本就不是个本子吗,出演这种片子等同于毁自己。在这个暑期,“黄小仙事件”的又被提及,王珞丹与白百合又每人出演了三部电影,两人隐约有点暗战的意思,白百合风头强劲,王珞丹表现黯淡。《破风》里的戏份基本上是走过场,《烈日灼心》中的表现也显得有点弱,《桂香》就直接目不忍睹了。还是希望她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找回点从容与自信,尤其是像《桂香》这样的片子能躲多远躲多远。另一个要说的是《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挺遗憾范冰冰接片也这么不谨慎,更遗憾像这样的片子竟然还搞这么大的排场,用光鲜的形式来掩饰内容的虚乏。制作者对历史缺乏起码的认知,荒唐到把唐玄宗和杨贵妃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彻底把这两个本应血肉丰满的人物搞成了僵尸,感觉是在开历史玩笑。这是我今年第二部用脚投票的片子,实在无法坚持看下去了。

“慢爆了”。因为大师,因为获奖,我很努力地想从《刺客聂隐娘》中体会到什么,可异常遗憾地证明了我的欣赏层次太逊了,除了精美点的画面和压抑点的情绪外,其他的没看出什么来,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慢了。并非不喜欢慢,慢有慢的味道,一般是为了慢到人的心里去或慢出一些生活的情境。可这部作品的慢感觉就是为慢而慢,任性的慢,慢的任性,好似感受到慢的背后创作者的傲慢。整个作品可以用其中的一句话描述:珠断,玉碎,散落一地。断的是情节,情节间觉不出连贯性的表达,越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越不理解为何硬生生地把好端端的故事弄成了一断断。碎的是场面,很多场景感觉就是破碎的,看到的是在美景和布景中,演员煞有介事地穿着古装,一板一眼地背着古文;男女主角是穿着黑衣的舒淇和穿着白衣或华服的张震,与聂隐娘和田季安这两个古典的名字无关。然而从头慢到尾,却感觉片子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品在装,我不会装;一种是作品很深,我太浅薄。希望是后者。

最神彩。前面说了一大堆,大多属于非议,现在转入赞誉。暑期中,不乏情节、导演、演技俱佳的精品,用句俗透了的话概括就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先说风,再说雨(每部佳作的赞誉后跟了点提议,是为了让影片能更好看,不是对影片的非议)。

“风一样的女子”。白百合在出演的影片中第三次得绝症、第四次进医院时爆发了,《再见吧 肿瘤君》成为她众多爱情剧中的最优之作,把熊顿风风火火的性格、没心没肺的开心和从容隐忍的伤心表现的很是传神,鲜活的深入人心。导演则将众多四格式漫画纯熟地串联成一部电影,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衔接圆转自如,一个个的小包袱放在一块竟没有生硬之感,将笑意、浪漫、悲情交融在一起,也真是功力不凡。从漫画到电影的转化很成功,如果再能把电影中太像漫画的节奏适时调的舒缓些,观众的体味也许会更深一点。再就是熊顿最后的那段自拍,如果能结合上一段活泼可爱的漫画式表达,可以把观众伤心中带着笑意的情绪调动的更加饱满。

“风一样的男子”。《破风》是在这个暑热的夏天给人感觉最为清爽的影片,将血脉贲张的青春气息,用自行车运动特有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用清新自然的节奏和沁人心脾的画面,亲切地展示了包含着青春、运动、生活、风光的美景,充满着让人身心愉悦的清淡味道。影片除了三位帅哥和紧张刺激的比赛场面外,不故意制造“热闹”的看点,从中可以感觉出导演并不刻意去讨好观众,而更关注展现美好的内容,忠实于生活化的表达。其中年轻人的苦闷如果能稍多加些笔墨,也许能让这杯清茶更多些回味。

“被雨水打湿的过去”。这个暑期档在即将结束的时候,迎来了最让人享受和兴奋的时刻,《三城记》和《烈日灼心》的上映给这个暑期档加上了一段凤尾。看了《三城记》才深切地感受到《太平轮》没能带给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影片里那战争中流落的孩子,灯光中摇曳的水影,颠沛流离的男女,二胡,书信,十个鸡蛋……,无不打动人的内心。女导演的细腻让一事一物都为历史,一言一行都是触动,把人带入到那段满是苦难而又耐人寻味的过往,看起来真有种被冰冷的雨水淋透了的感觉。其中,如果能把第二次重逢的戏剧性淡化一下,也许可以把现场感受到的紧张与感动转化为更加长久的回味。片尾的时间感如果能再强化一些,回味也许会更深厚持久。

“被雨水打湿的现在”。烈日果然灼心,观影更确切的感受是在阴冷雨水下的忍受、挣扎、狼狈,虐心地为爱而活、为爱而死,用辛小丰的话说就是“太煎熬了”。回想上一次看到如此虐心的片子是哪一部,想起来了,是《闯入者》。两者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一种备受煎熬的困苦生活,不同之处一部是老年人一部是青年人,一个毫无亮光一个有点亮光;相同的是悬疑、惊悚的气氛都很浓,不同的是一部味道感觉更深厚一部市场反应更热烈。《烈日灼心》借助外在的罪案悬疑对内在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很充分,可以说是一部给人信心之作,证明国产电影也有好故事,也可以把悬疑、惊悚、动作、情感等融合在一起表现的很到位。邓超实现了升级也是其中的可喜之处。如果说还可以锦上添花的话,就是有些内容的收放可以处理的再好些:尾巴作为整个故事的“心眼”,收的处理可以理解,但可以用侧面的方式表现的稍加充分些;后面的有些情节和对白则可以收一些,个别情节与整体格调不搭,有些话不说出来更好,这也让后面的氛围比前面淡了许多,真相出来后,峰回路转的感觉也没应有的强烈。

火热的暑期档随着暑热的夏天过去了,对于国产电影而言,有这么几个感觉:

一、多的越多,少的越少。影片数量众多,可类型日趋单调,投拍的电影类型越来越集中,有的电影类型已经式微,成功的电影类型难以复制。随着金秋档的来临,电影类型的丰富程度好像会有改观。

二、热的越热,冷的越冷。观众的观影热情持续走高,可青少年作为主流观众,影片的选择取向比较单一,大多还是喜欢看热闹的和人气高的片子。热的集体扎堆,冷的少人问津。

三、高的越高,低的越低。票房的落差越来越大,票房高低与品质高低不成正比,可票房决定了资源流向,也就在不缺钱、不缺好的电影人的情况下,缺少了创作好电影的环境。混钱的继续想着混钱,坚守的不知还能否坚守,两者兼顾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票房成功确实是硬道理,可票房不是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

      暑期档上百亿的票房收入,主要代表的还是数量而非质量,更像是一针兴奋剂。总体感觉是:国产电影有改善没改变,繁华与繁荣还是两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