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平记忆】11岁当兵吹军号,激战中,他差点跟丢了首长…

 翠明红枫 2015-09-11



老兵记忆

2015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这份安定,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70年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历史的创造者也随岁月流逝渐渐老去。但那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毅然走向战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的英雄不会被遗忘,在大阅兵到来的前夕,让我们来听听抗战老兵浴血奋战的那些烽火岁月。





老兵档案


姓名:高公干


年龄:81岁


籍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现住址:北京市昌平区南环路6号


主要经历:1945年7月1日入伍,加入冀鲁豫军区湖西军分区华山县五区区公所。1946年4月中旬,到达冀鲁豫军区后方山东菏泽。1947年至1952年,在部队当司号员,参加过济南战役、鲁西剿匪。1952年至1955年,在华北第三文化学校当文书。1955年,第三文化学校上调成工程兵预备学校,担任排长。1956年,在无锡的工程兵文化速成学校学习。1968年,在五七干校任副校长。




▲▲▲


尽管没能入朝作战,但当时部队发放的缸子,被高公干珍藏至今


“号,就是旗帜”




“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这句当年流传在军营中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司号员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司号员是中国人民军队中独有的一个兵种,其主要职责就是吹军号。他们吹响的号角声在战场上充分发挥了传递信息、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


“嘀嗒嗒,嘀嘀嘀,嗒嗒嘀,嘀嘀嘀……”年过八旬的抗战老兵高公干在家中哼起了让他一生难忘的旋律——“冲锋号”。


★部队让我过上了新生活


“流浪”一词代表了高公干的整个童年。


“父母去世后,姐姐给人家当童养媳去了,只剩我一个人,到处流浪。”那时候,高公干还不叫高公干,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乳名,叫“发财”。而这种“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没有着落的流浪生活,高公干过了好几年,直到他从别人那里听说了八路军。“人家说有个地方有八路军,只知道八路军好,打汉奸和日本人,就跑到那边去了。”他跑到了冀鲁豫军区湖西军分区华山县五区区公所。


1945年的高公干只有11岁,听说这个半大小子要当兵,区公所李区长摇了摇头,嫌他太小了。高公干不死心,他不想再过那种流浪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了区长,没想到区长竟然答应让他入伍。“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发财。”


“大名呢?”


“没有大名。”


“没有大名可不行,你知道自己在家里的辈分吗?”


“知道,我是‘公’字辈。”


“那好,你姓高,‘公’字辈,来部队干革命,就叫高公干。”


自此,高公干有了自己的名字。


1945年7月1日,高公干正式入伍。这个日子,他记得特别清楚,“大家说7月1日是党的生日,区公所里都在庆祝。”


因为年龄小,上不了战场,高公干就在区公所当了一名勤务员。个子矮,发的军装都不合身,“套上裤子,旁边人跟我开玩笑,一下子就没过头顶给兜住了。”老大娘就给他改改再穿。在区公所,他打水、扫地、送信……忙碌而又充实。“不用再流浪了,吃得饱,穿得暖,过上了新生活。”高公干很知足。


高公干常常接到送信的任务,在区公所、区小队、县大队之间来回往返。有一次要晚上送信,高公干很害怕,就边走边吹口哨给自己壮胆,恰好碰到了新四军,对方严厉地问:“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区公所的。”高公干回答。“为什么吹口哨?”“害怕。”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高老还忍不住笑。



▲▲▲


军号号嘴。由于军号是从口部直接吹,因此军号内部会积存口水及细菌,所以每次使用后都需用清水及专用线刷清洗


★在“后方”苦练吹号


1946年6月,内战爆发,区公所所属区域成了国共拉锯区。为适应战争需要,也为了保护小战士们的人身安全,上级决定护送他们到后方,即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所在地山东菏泽。


与二、三十个孩子一起步行一、两天路程,高公干顺利到达后方。一到后方,高公干就穿上了正规军装。几个月之后,他被分配到了独立团通讯队司号排,成了一名司号员,开始了学习军号的生涯。


高公干所在的司号排有三十多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天还没亮,号声就响起来了,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七点,司号员们开始吃饭,吃完饭接着练,“有号长、号目指导,自己还要学习号谱,晚上也要练。”高公干说,刚开始的时候使老大劲儿也吹不响,慢慢能吹响之后就开始练习五个音,高低音熟悉以后再按照号谱练,练了整整一个冬天。


据高公干介绍,号谱有生活用谱,比如起床、集合、吃饭、出操、上课、熄灯谱等;还有作战用谱,包括冲锋、休息、联系、反冲锋谱等。“一共有400多种号谱,司号员要背得滚瓜烂熟。”高公干还给记者哼了几种号谱:“嗒嘀嗒嗒,嘀嘀嗒嗒”是起床号,“嗒嗒嘀嘀,嗒嘀嘀嘀嘀,嗒嘀嗒嗒”是集合号,“嘀嗒嗒,嘀嘀嘀,嗒嗒嘀,嘀嘀嘀”是冲锋号。



▲▲


高公干子孙满堂,家里的照片墙上挂满了全家福


★战场上吹起冲锋号


通常情况下,司号员要随时跟在部队首长身边。首长有任何指示,司号员就要吹奏相应的号声。“比如在行军过程中,部队间距拉得很长,首长就会命令几营几连原地不动,我这边就吹他们的番号,再吹首长指令,营连的司号长听到后传达给营长和连长。”


作战时,高公干高高举起飘动着红穗带的军号,战场上瞬间响起高亢、激越、气势磅礴的军号声,千军万马发起冲锋,激人奋进,喊杀声响成一片……


但同时,跟着首长的司号员也容易成为敌人的目标,“敌人会根据号声判断对方首长所在位置,司号员在哪儿,首长可能就在附近。”所以,一旦战斗打响,司号员就有一不小心中枪中弹的危险,要随时观察战场情况,寻找掩护躲避,与首长保持适当距离,保证首长安全。


在一次战斗中,高公干与首长被冲散,站在战壕里的分叉口急得团团转,旁边就是两具国民党士兵的尸体。“首长到哪儿去了?”情急之下,他顾不得多想,就朝一边追了过去,幸运的是,没多久就看到了首长的身影。


八路军队伍中有八大员:司号员、收发员、军械员、饲养员、给养员、种菜员、炊事员、理发员。作为司号员的高公干说:“军号是军队的旗帜,也是抗日精神的象征。我们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传递信息,进行联络,还能鼓舞士气,振奋军心。”


司号员的工作,高公干一直干到和平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高公干每天在部队吹奏生活用号。这期间,他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识字、算术达到高小程度,还担任过文书。


“抗日战争沾个边,解放战争跑一圈,铁饭碗镶金边……”这首打油诗是高公干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回望过去的岁月,高老不无感慨,“如果那个时候我没有去当兵,肯定就是到处要饭乞讨,不会有这么一大家子,更不会有今天的好生活。”




如今81岁的高公干,每每看到自己20多岁时拍的照片,都会心生感慨




铭记苦难、善待英雄,才能真正珍视安宁与和平的宝贵。70多年光阴茬苒,当年的抗战老兵大多已离我们而去,健在的如今已是满头华发。那爬满皱纹的脸上,仿佛还残留着依稀的硝烟;那步履蹒跚的背影,仿佛还呼应着冲锋的号角……


这些为了家国独立,为了民族解放而倾洒过热血乃至生命的人们,时光不会背叛他们所走过的光辉岁月,人民也会永远铭记!


向抗战老兵致敬!


图文/张磊   转自:昌平青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