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纯阳宫(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俗名吕祖庙,又称纯阳宫,原为供奉吕洞宾的庙宇。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载,创建于宋末,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晋王朱新杨、朱邦祚出资,对纯阳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清乾隆间(公元1736年--1795年)增筑巍阁三层。 吕洞宾,名吕岩,唐贞元十四年(794)出生于山西芮城永乐镇,从小饱读诗书,很有才学,但屡试不弟。64岁时,已是一老翁,又去赴试,途中在长安酒肆中偶遇道士钟离权(字云房),经钟点化,顿悟人世间不过是一场梦幻,遂拜钟离权为师,求度世法术。从此出没隐秘,修仙学道,终成“八仙”之一。由于他散财济贫,为民治病,受到百姓崇敬。在金代,吕洞宾“传道度化”了王重阳,王重阳率丘处机等七大弟子创立全真教,后人尊吕洞宾为纯阳祖师,号称“吕祖”。元、明两代的封建王朝封他为“纯阳帝君”,在道教中地位很高,成为道教诸仙中最活跃的一位。传说吕洞宾曾发过大誓愿:“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也。”正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所言:“故佛道中惟观自在(观世音),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惟伏魔帝(关帝),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因此,专祠吕洞宾的纯阳宫、吕祖庙,与观音寺、关帝庙一样遍布全国各地。 宫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563.2平方米。宫内分为五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亭、巍阁、配房、砖券窑洞、关公亭等。虽为一座道观,但设计新颖,布局奇巧,又具有了园林建筑的特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廊腰漫回,典径假山起伏回旋、清静典雅,是明清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范例。 第一进院系解放后新建,主要包括宫门、假山、碑廊和牌坊。宫门为砖构,重檐庑殿顶,红墙绿瓦、巍巍典雅,砖砌门额上书“纯阳宫”。院内东南角有怪石嶙峋的假山,藤蔓披草护坡,山底点缀北魏造像,前置两株高大国槐,山顶有关公亭,亭内有关羽“横刀勒马”铜像。此像原在东门外“勒马关帝庙”,元末移至后铁匠巷关帝庙,1951年移此。 院西有一碑廊,地坪高出,陈列着北魏千佛碑,东魏四面造像碑,北周曹格碑,北齐白石造像碑等30余通,是研究我国碑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院中有四柱三楼木牌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十一踩五下昂,造型俊美,庄严肃穆,色彩艳丽。 牌坊正北为原纯阳宫宫门,砖构,左右两边对位放置一对大小相同的砖壁,斜向护卫着影壁。门前两有侧古槐两株,石狮子一对。 跨入第二院,院中古柏参天,环境幽雅。北部是献殿,面阔三间。无门无窗,是中国古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样式,有效地增大了院落的空间感。 第三进院的建筑为吕祖殿和东西配殿。吕祖殿是纯阳宫的主殿,居中靠北,矗立院中高台上,围以白石栏杆,三面有台阶。面宽三间,成方形,单檐歇山式,上覆绿琉璃瓦,檐前彩绘“八仙过海”图。 东西和南侧为通往后院的过道,犹如一个“回”字,故又叫“回”字四合院。东西配殿为铜镜、水陆画、青铜器、碑拓展。 绕过吕祖殿,却见宫墙巍巍,山石壁立,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但见上有楼阁,下有石洞,洞额上题:"别有洞天",楼檐悬匾"瀛州妙境",穿洞而入,方知"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具道教特色的是第四院。此院呈八角形, 名为“八卦院”,底层均为砖券窑洞,俗称“九窑十八洞”,其建制体现了道教的易学思想。一般来说,道教宫观建筑是按照《先天图》所讲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子北、干南的方位安排的。窑洞上建有楼、亭。东、南、西、北方位建有四楼。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角各建亭一座,八角攒尖顶,飞檐挑角,秀丽精致。楼、亭之间以围廊串通,这四楼四亭与一层窑洞,按八卦的“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gèn、兑”的方位而建,取名为“八卦楼”。“灵宝洞”内展出有汉画像石。
穿过“灵宝洞”便进入第五进院,周围楼宇高高,四面封闭严实。此院亦是上下两层建筑,正楼底层为“潜真洞”,为砖石结构的窑洞,上层均木结构建筑。潜真洞口两侧设置的台级,是通往院内二层的通道出入口。拾阶而上,回廊连为一体,在下层洞顶上形成一个连贯回环、屋宇丰富的通道空间。高低错落,楼亭形态别样,行走线路长,眼界空间景观多,无形之中增大了宫内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丰富性。以实化虚,因地制宜,有破有立,丰富变幻,在逻辑性和人机性要求极强的建筑设计中,古人的设计却如此浪漫情趣而又游刃有余,沿廊巡游、飘若神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