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uhu

 to today 2015-09-11

2013年,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预测,机器在未来20年内或将投入使用到全美半数的工作之中。这是个大胆的预测,但就目前的一些案例来讲,也不算太离谱。例如,那些顶着心理学家名号的工作,似乎被计算机代替,有些研究人员指出,许多人更愿意在诊疗中向一台机器吐露真心,因为机器不会进行道德评价。这虽无法说明心理学家会就此走上被彻底取代的不归路,但却警示着计算机能够如此轻易地入侵一个看起来是“人类专属工作”的领域。由此可以猜想,以客观、真实为职业使命的人类记者,未来在机器同行的竞争下还具备哪些优势?

不只记者,科技取代人力已经迅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岗位中。《大西洋月刊》8月刊载德莱克·汤普森《A world without work》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过去几年里,就算是美国也一直在经济大衰退造成的失业泥沼中挣扎,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已经发出警告:经济发展即将到达一个极点。随着深入挖掘劳动力市场数据,他们发现在周期复苏的表象之下潜伏着无数隐患。而当他们从电子表格中抬起头时,自动化随处可见:机器人活跃在各种操作室里和快餐店的柜台后。他们想象当无人驾驶汽车在逶迤的道路上驰骋,当亚马逊的无人机点缀着天空,千千万万的司机、货仓和零售商,将会被“解放”。机器能做的事情正以惊人的规模发生指数性扩张,但人类却只能保持原状。他们不禁忧疑:现在有哪种的职业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呢?

美国的劳动力在长久的科技变革进程中不断被改造。农业科技孵化了种植业,工业革命又把人们带入工厂,随后的经济全球化和机械自动化又把人们从工厂拉回家中,促成了服务业的兴起。不过在重组的过程中,工作岗位的数目始终在增长。然而,现在令人们忧虑的是眼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科技使人失业的新纪元,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的发明正逐步将人类从劳动力市场永远地驱逐出去。

经济学家约翰·梅那德·凯恩斯曾预测道,到2030年,科技的进步将把人们每周的工时缩短到15个小时。科技将对工人们施加一种持续而缓慢的压力,从而一再提升从事一项工作的门槛,不仅薪酬会降低,全职适龄人员的占比也会减少,最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毕竟,机器人不需要领工资,不用吃不用喝还不睡觉。

现在,写稿机器人不跟文字记者拼文本,重在结构化信息的可视化处理,尚留有空间逼着大家写更有个性的内容。但智能机器人写作会不断学习,会探索,如果记者们进行工业流水线式地写作,无疑将最快被机器人取代。和以往机器人大举提升生产效率的浪潮不同,随着类似写稿机器人的出现,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在不远的未来最倒霉的已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不用脑的脑力劳动者。更为可怕的是,如《三体》中所描绘的那样,记者行业与互联网科技行业之间出现一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战争”,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这让我想起前几日张泉灵的离职信,其中直戳中心窝的还不是什么鱼缸里鱼缸外,而是这一段:一些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下降,完全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就不听广播了。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更好地解释今天的传播技术革命,技术正想、也正在取代内容为王。我们常说“只要有想法,让技术来实现就是了嘛。”殊不知,传播如今渐渐靠二进制代码来思考,而不是语言文字体系。

更新内容请扫描关注微信公众账号“iFinance1221”与作者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