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大西山妙峰古道三峰连穿(鹫峰-北尖-阳台山-三界碑-妙峰山-涧沟村-大觉寺)

 猪大白 2015-09-11

在北京的驴界,新驴的试金石是去没去过“香巴拉”(香山-八大处拉练),红螺三险则是“中级班”的敲门砖,而西山三峰连穿是进入“高级班” 的必修课。

所谓“三峰”,是指北京西山的妙峰山、阳台山、萝芭地(俗名“萝卜地”)北尖,山脊连线也都在1000米以上。我们选择的路线是:从鹫峰公园大门(海拔约100米)出发,先后到达鹫峰主峰(海拔465米)、望京塔(鹫峰瞭望塔,海拔746米)、萝芭地北尖(海拔1146米)、经庙洼到达阳台山(海拔1276米),过白宫、天池,到妙峰山主峰(海拔1291米),过娘娘庙,然后经涧沟村、萝芭地垭口回到大觉寺。整个路线为逆时针穿越,基本形成闭环。累积爬升2022米,累积下降2096米,总行程约26千米。这一地域俗称“大西山”,而三峰连穿是驴友爬大西山的首选经典线路,也是爬大西山最艰苦的一段路,特别考验驴友的体力和意志。

2015年3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上午八时一刻左右,我们一行20余人从鹫峰公园门外北侧(刘家坟地南侧)的土路出发,不一会儿就(免票)进入了鹫峰公园。

鹫峰森林公园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公园前身为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验林场,2009年北京市旅游局发文正式批准成为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远望鹫峰,山峦上的两座峰相对而立,宛如一只俯冲而来的鹫鸟,栩栩如生,由此得名。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山路上、公园里,上午八九点钟还没有几个游人。

这条夏秋被林木完全遮盖的石阶登山路,是一条千年古道。古时候妙峰山的香火很旺,很多香客就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登上465米的鹫峰山顶,从山顶经过海拔 1150米萝芭地,翻过萝芭地到达妙峰山进香。

鹫峰的山石也称得上一绝。或扑或卧,或喜或怒,或形神兼备,或刀削斧劈。

这块石头被称作“古清泉石”。

形如嫦娥奔月的“望月石”。

鹫峰原名秀峰。早年的鹫峰寨,曾经是辽军屯兵的七十二寨之一,可见地位 之 重 要,山势之险峻。1917年,富绅徐容光将此山买下,兴建别墅。1925年,徐容光去世,徐夫人将别墅卖与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法律顾问林行规(1882 ~1944年)。林行规将秀峰更名鹫峰,同时将徐容光别墅重加修葺,命名为“鹫峰精舍”。而今,“鹫峰精舍记”石碑犹在,鹫峰山庄遗址尚留。

在经过朝阳观音洞之前,右手有消债寺遗址。消债寺始建于明代,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宇,据说其住持是来自杭州灵隐寺的慧远法师。后来,消债寺成为鹫峰脚下的一处知名的景观,时有一些背负债务的人慕名到此寻求解脱,祈求早日消除债务。民国时因年久失修,该寺已破败不堪,后虽重修,但规模却小了许多。“文革”期间,鹫峰一带的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消债寺也未能幸免,整个寺院被毁掉,而今只剩下正殿的水泥结构框架遗迹,隐约可以看出当年该寺的建筑规模。

过消债寺,山上有朝阳观音洞,深不可测,已被封堵。

据说,以前经盘山古道去妙峰山叩拜“金顶”妙峰山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年夏天,骄阳似火,香客们走到此地时,都酷热异常,饥渴难耐,纷纷在此休息。忽然间浓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香客们因无躲雨之处,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又冷又饿,狼狈不堪。这时恰逢观音菩萨巡游路经此地,见此情景,遂发慈悲之心。只见她轻轻拂袖,右手轻指山腰平地,此处顿时现出一洞,洞内摆满了美食和圣水,香客们于是饱餐一顿,又避过了大雨。人们知道此乃仙圣驾临相助,纷纷叩首谢恩。从此之后,香客们路过此洞,都会虔诚地上香朝拜,谢菩萨恩赐。后人为了纪念观音菩萨,便把此洞取名为“朝阳观音洞”。此洞冬暖夏凉,传说即使三伏天放一锅粥于洞内,十日之内也不会变质。还有传说,穿过此洞,可以一直通到河北张家口。

我们一行于九点半到达鹫峰主峰。经过大约四十分钟,经过萝芭地一处垭口(海拔 650米),十点半经过望京塔(海拔650米)。左侧上升到达萝芭地北尖,右侧平切过去的可绕过萝芭地北尖直达庙洼(海拔1040米)。大约在十一点四十左右,我们登上了北尖(海拔 1146米)。

这是三峰连穿的第一座超过 1000米的山峰。北尖上有竖立的天线为标志,道路基本是沿平缓的山脊前行。上到萝芭地北尖后可清楚看到北面的盘山公路、远处的阳台山主峰。

12点整,我们在盘山公路弯道的观景台附近吃完自带的午餐,大约三分之一的驴友选择下撤。其余三分之二的驴友沿盘山公路走了一小段后,瞄准一个方形碉堡状的建筑物、沿玫瑰园开始爬升。冬末的玫瑰园,新芽未吐。

妙峰山的玫瑰花属于高山玫瑰。受当地小气候影响,该玫瑰园的玫瑰花朵大、花瓣厚、颜色鲜艳、气味芬芳、含油量高,被誉为“华北一绝”,曾有着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种植规模为六千亩。每年的五月底至六月初,漫山遍野的玫瑰花(号称万亩玫瑰园),香风扑鼻,蜂蝶飞舞,那是何等秀美的风光!

下午 1:20,我们到达阳台山主峰(海拔1276米)。阳台山主峰,又叫东大坨(N40°04'45.11'',E116°02'47.45''),山顶是一大块平地,是东眺京城的绝佳地点。

上面有个相当大的玛尼堆,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高高的、尖尖的,西侧有个很高的天线和小亭子。从阳台山往东看,是海淀后山地区,向南看是山脊耸立的萝芭地北尖,向西偏南就是涧沟村、娘娘庙、妙峰山主峰,向北近处山包是三界碑,向东北远处就是凤凰岭景区。

在阳台山主峰逗留10分钟以后,向北边一废弃基站方向下撤,大约400米左右走到这个基站发射塔的东边,再下去200米可以看到路左侧几米挂有蓝天救援队路标的小松树林。路标指示了去往凉水背和凤凰岭(东北)、妙峰山和娘娘庙(西南)、阳台山的方向(东南)。

大约下午13:40,我们到达三界碑(“三界石”),这里距离阳台山顶1.9千米,海拔1228米。

这是海淀、门头沟、昌平的分界点,其分界线是三条山脊。这是国务院1997年树的三界碑,界碑也是三菱形的。北京市三个区的界碑,不是北京市设立,而是由国务院设立,令人颇感意外。

选择西北方向上山,向西选择门头沟方向下山,基本是在山脊上行走,一直走到山脊将到尽头处,是个三岔口,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右侧山坳中破败的白色房子(这就是传说“白宫”,磕头岭茶棚),右侧下去的路很陡。左侧下去的路相对平缓,是绕开“白宫”直接去妙峰山主峰的路。我们选择右侧垂直下降,下午2 点达到“白宫”。

所谓茶棚是旧时庙会期间在香道中修建的为香客提供沿途饮食、休息的场所。自城门开始,每隔3~4千米设一处,通常建在村中或村周围,以及香道途中的平地、平台、山洼等地。最初为松棚或席棚,后来多用原有旧庙或新建庙宇型房舍,内供奉娘娘像或观音像,谓之“娘娘驾”,备有茶水。旧时茶棚主要分布在妙峰山香道沿线上。

磕头岭茶棚是老北道上的“老二”,规模仅次于大风口茶棚。当年有房20余间,可供 100余人食宿。整个茶棚建在一巨大石壁旁的平台上,中间正房为神殿,供朝山者进香磕头。茶棚外搭有高大的彩牌坊,成为别具特色的景观。原有清人题写的匾额和光绪七年(1881)沈廷枢所撰楹联。现仅存院基、断墙、方石等。

图为去娘娘庙图中回首磕头岭茶棚。白色的墙基让人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茶棚俗称“白宫”。

过磕头岭茶棚,进入妙峰古道。上香古道目前仍存六条,我们走的是老北道(聂各庄村 -车耳营-凉水背-大风口茶棚-“白宫”-娘娘庙)的后半段,过去天津人上妙峰山大多走这条道路。

大约三点钟,我们到达一处废弃的发射测试站。

再经过大约四十分钟,我们到达娘娘庙。娘娘庙是一座红墙琉璃瓦的古色古香建筑,依山取势。殿宇前的香炉,青烟袅袅。近年来修缮的痕迹很明显。

大约下午4点,我们到达金顶妙峰山。妙峰山主峰(N40°04'21.42'',E116°00'50.70'',海拔1291米)位于京西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北部,属太行山脉,火成岩结构,是距京城较近的千米高山,以“古庙”“奇松”“怪石”“异卉”(玫瑰)而闻名,以“金顶庙会”著称,主祀碧霞君的娘娘庙“香火甲天下”。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金顶妙峰山”五个大字,刻在一块巨石上。

1925年,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顾颉刚(1893 ~1980年,中国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调查妙峰山庙会 3天,事后出版了《妙峰山进香专号》,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金顶妙峰山”石刻背后的《中国民俗学调查纪念碑》记录了这段史实。

“金顶妙峰山”石刻北面的回香阁是妙峰山三处庙宇群之一,依山取势,参差错落,高低有致。回香阁原为天齐庙,改建后天齐庙和回香亭合并一处。香客们到娘娘庙烧完香后,还要到这里再烧一次香,进香仪式才算完毕,此后才是“戴福还家”,因此称为“回香阁”。

装饰一新、略显古香古色的“齐天乐茶棚”,冬季歇业了。其他的季节里,可以品尝到妙峰山特产茶———玫瑰黄芩茶(妙峰山玫瑰含油量高)。

景区最南端的塔院有白塔一座,位于塔院东南角,东、南、西、三面是悬崖峭壁。白塔为覆藏式钵形实心塔,用白色的大理石雕砌而成,全高6.9米。该塔建于民国时期,尽管年代不久,但石塔雕刻精致,塔体坚固。

白塔北面就是惠济祠,即娘娘庙。山门殿为三开间。正中间开有圆拱形门洞,汉白玉砌筑门口,门洞上方嵌有汉白玉石额,横刻五个大字“敕建惠济祠”,为嘉庆皇帝御笔。

山门殿左右各有一座旁门,按照规矩,无论香客还是走会的,应从东门进西门出,而不走正门,山门殿内左右各塑一尊护法神像,身穿铠甲,手持兵器,其身旁各伏一兽,左为青龙,右为白虎。进到院来,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规整的大四合院。除正殿灵感宫、财神殿、观音殿和三门殿外,所有殿堂均为硬山卷棚顶,青灰筒瓦覆顶,给人们以一种庄严凝重之感。这里平日香火旺盛,院子中心有两个大香炉。

景区入口处,围墙上的石刻记录着开始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妙峰山庙会盛况。

妙峰山,古称妙高峰。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举办春香和秋香各一次,以春香为最盛。活动区域分娘娘庙和香道茶棚两部分,庙会的主要活动在山顶的娘娘庙内。历史上妙峰山香客遍及华北,为华北最重要的庙会之一。清朝《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

前来妙峰山进香的香会数目也十分庞大,现有记载的有150多档香会来过,又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负责设点服务,如沿途的粥棚、茶棚、馒头棚等。武会负责表演,如高跷、秧歌、中幡等。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庙宇损坏严重,侵华日军的炮弹曾经击中庙宇,庙会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初期,庙会停办。1985 年修复庙宇,1987年对外开放,1990年恢复庙会,现已经连续举办十六届。

图为恢复庙会后的武会。

一般在庙会前两天左右开始在香道沿线设点,给进香的香客免费舍茶、舍粥、舍馒头,还有咸菜提供。民间称之为“上山坡,有粥喝”。

图为粥会。

在妙峰山主峰拍照并逗留了大约四十分钟,大约16:15我们离开妙峰山景区,向涧沟村下行。

景区外就是过去的妙峰香道。

大约一刻钟,我们下到山脚下的涧沟村。该村属妙峰山镇管辖,位于三条山沟交会处。明代称三岔涧,后改称为涧沟。涧沟村位于门头沟区东北部,距北京市区35千米。涧沟村是我国的玫瑰之乡,培育千余亩世界驰名的妙峰玫瑰,是我国六个栽培品种中的优良品种,堪称“华北一绝”。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涧沟村有一个平西秘密交通线上一个重要的交通站——“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所谓“平西”,就是京西——北京旧称“北平”。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曾以《真实的潜伏——中共北平秘密情报工作揭秘》为题,就北平情报工作的历史展开过生动而翔实的考证,其中涉及这一交通站。当年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以及电影《地下尖兵》中的许多剧情,就是来源于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工作场景。

2009年4月正式开馆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为革命老区门头沟增添一处新的红色旅游景点,也是北京市范围内第一个公开展出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展览。图为交通站,原北京市长焦若愚(1915年~)题写了匾额:“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出生入死的焦市长,后来力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妙峰山庙会的恢复。

纪念馆门前悬挂着一口340多年前乾隆年间的大钟、一棵100多年的古树。我买了15元门票进入纪念馆,不大的四合院里,门口对面墙壁是一组浮雕,上方是我国国家安全部首任部长凌云的题词: 胜似雄兵十万,高度概括了情报古寨的重要性。管理员是一位72岁的赵姓老人,为我介绍了不少情况。我参观了三个展室,观看了18分钟的叙述情报站历史纪录片《隐蔽的战线》,才知道这一情报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非常重要。妙峰山地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前哨,聂荣臻麾下的华北根据地所需药品,包括白求恩所用器械曾由这个情报站转运;太平洋战争,清风店战役前极为有价值的情报都是从这里传出的;大批爱国青年、革命志士和国际友人从这里往来于延安和敌占区。其中包括以非共产党员身份、参加抗日斗争的燕京大学教授、英籍友人林迈可(Michael Lindsay),与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船来到中国,曾经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共分三次将军用物资运送到涧沟村,交给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交通员。林迈可与周恩来、聂荣臻、肖克都是好朋友,后来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通信领域的高级干部、技术专家和骨干。

参观了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之后,我们在涧沟村浏览了一圈,在其中一家农户吃了一顿农家饭。大约在 18:30 左右,我们踏上了返程的山路。

19:00左右,头灯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崎岖的妙峰香道,深一脚浅一脚、高一脚低一脚的,晚上并不好走。漆黑的夜色中,只有我们七位重驴匆匆赶路的身影,走在当年地下交通员传递情报往返涧沟村和大觉寺的山路上。

大约晚十时许,我们经过萝芭地垭口,一路下到大觉寺,再徒步赶到鹫峰停车场,结束了累积爬升和下降均超过两千米、总行程约26千米的大西山三峰连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