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介绍

 金鑫康复堂 2015-09-11

按摩是医务人员用手、肘、膝、足或器械等在人体体表施行各种手法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中医按摩又称推拿,具有以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独特手法和治疗法则,是我国康复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多种病损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一)按摩的主要作用
按摩是根据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原理和神经、运动、循环、消化、代谢等解剖、生理学知识,用各种手法的物理刺激,通过经络、穴位和神经,使机体发生各种应答性反应,进而达到治疗疾病与损伤、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

1.调节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
按摩使神经兴奋或抑制,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例如,在头部轻缓地推摩,或在某个穴位上作较重按摩可引起脑电图α波增强,说明按摩加强了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而在身体上作快速的揉滚、捶拍,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按摩亦可影响内脏功能,如用拇指推揉两侧脾俞、胃俞可引起胃蠕动增强,而推揉足三里穴可出现胃蠕动减弱。

2.改善血液与淋巴循环
按摩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淋巴液与静脉血液的回流从而加速了组织水肿及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消除或减轻。

3.修复创伤组织
实验证实,创伤早期按摩可引起组织出血,不利于创伤修复,后期按摩可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和细胞的有序排列,使创伤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和破纤维细胞增多,细胞的吞噬作用活跃,使创伤组织较快修复。

4.整骨、复位
按摩可改善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能整复脱位的关节,理正滑脱的肌腱,还纳突出的椎间盘等。例如,桡骨小头半脱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等可通过按摩手法使其复位;滑脱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腓骨长短肌腱可用按摩将其理正。

5.松解粘连与挛缩的组织,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应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可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挛缩,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例如,跟腱缝合术后如应用按摩,可观察到开始时疤痕硬而大,皮肤粘连,踝关节活动受限,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后,疤痕逐渐变软,与皮肤粘连逐渐松解,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大。

6.改善肌肉功能状态、消除肌肉疲劳
按摩可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与耐力,消除肌肉疲劳。例如,对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之前应用按摩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可以改善肌肉、韧带的功能状态,使其适应高难度动作的要求;在比赛或大运动量训练后应用按摩,可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迅速得到放松,有利于肌肉疲劳的消除。

7.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
按摩可引起血液成分和代谢变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据实验证明:按摩后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高,血清补体效价增高,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增加。

(二)按摩的操作顺序和手法规律
1.操作顺序
一般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先头面后躯干,先上肢后下肢,先胸腔部后腰背部。

2.手法规律
按摩时要有条不紊,就须深入体会手法的规律。①手法的始终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点到面。施治时,从面上开始,以缓解肌肉紧张,给病人以舒适的感觉,随之循经络或沿静脉和淋巴液回流方向按摩,再取穴位加以手法,最后转至面上以结束按摩;②手法的力量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按摩开始时,用力要轻而柔和,而后逐渐加强至需要施治的强度,维持一定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力量;③手法的动作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一般手法动作起始慢,然后逐渐加快到一定速度,再逐渐缓慢下来;④手法的功夫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三)按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按摩的适应范围较广,主要为:四肢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后,截肢、断肢再植术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胃下垂,小儿消化不良症及肌性斜颈等等。

2.禁忌证
主要有急性传染病,烧伤及严重冻伤,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骨结核及其它部位结核进展期,按摩局部有皮肤病,精神分裂症,脓毒血症等。妇女怀孕或月经期,其腰骶部、腹部及下肢不宜按摩,极度疲劳、酒醉后亦不宜按摩。

(四)按摩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疗效,不发生差错及保障按摩者的身体健康,按摩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1.热情接待病人,详细诊察病情,明确诊断。
2.病人须全身放松,体位舒适;衣着不能过紧,尤其是靠近治疗的部位。治疗部位应裸露。
3.按摩者应随时注意自己的体位,使自己既能用得上力,又可节省体力。
4.按摩时要全神贯注,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须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手法的程序、强度及时间。
5.按摩者须勤修指甲,双手应保持清洁和温暖,按摩时须用介质。
6.患者过饱和过饥时,不宜进行按摩。一般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个半小时内,最好不进行按摩。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在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等对人体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康复治疗技术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刺激方法。“针”即针刺,是应用特别的金属针具刺入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之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治疗病症的方法;“灸”即灸法,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温灼而医治病症的方法。在临床上针和灸常配合应用,所以二者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但也可单独使用,各有特点,应根据病症,灵活应用,不可偏废。
针灸疗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
(一)针灸疗法的主要作用
1.调节机体功能
针灸疗法对人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例如,针灸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太冲、丘墟、日月等穴位,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小肠蠕动功能,缓解肠痉挛,改善消化道功能;针刺内关、间使、心俞可使心率减慢;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穴可使支气管扩张及分泌减少,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性喘息;针刺照海穴可促进肾的排泄功能,针刺中极、关元穴可增强膀胱的排尿功能;针剂合谷、足三里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针刺可促进脑出血病人出血吸收,使血肿减小,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等。由此可见,针灸疗法对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内分泌、神经系统均有调节作用。

2.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增强与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合谷穴后可见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提高。当白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时,针灸可促进其功能恢复,当其功能活跃时,则可使其吞噬指数下降,说明针灸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针灸对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影响也很明显,电针后外周血中除T细胞明显增多外,T细胞内酯酶活性也明显增强。针灸还可调节体液免疫,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血中备解素生成增加。

3.镇痛
中医学认为经络气血不通则产生疼痛,而针灸可通经活络,使气血畅通,从而减轻或解除疼痛。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针刺镇痛与神经体液密切相关。针刺信息与痛觉信息经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在中枢各级水平结构中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和痛觉调控系统的整合加工后,疼痛性质发生变化,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与反应受到抑制。此外,针刺信息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加强了针刺的镇痛作用。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康复治疗上的应用范围很广,其常见的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

1.痹症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引起痹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肌筋膜炎、纤维织炎、肩周炎、腰腿痛等。

2.痿症
是肢体发生麻木不仁、软弱无力等症。各种瘫痪症都属痿症,如面神经麻痹、偏瘫、截瘫、肢瘫等。

3.脏腑病
是指五脏六腑的病,如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等。

(三)针灸手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治病的手法较多,常用手法包括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临床上根据八纲辨证来运用这些手法。

应用针灸疗法时应意下列事项:
1.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灸,并禁用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
2.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且小儿不宜留针;
3.饥饿、疲劳、酒醉者不宜针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
4.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不宜进针;
5.须避开血管进针,以防止出血,针刺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腰背时应防止刺伤重要器官;
6.施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病人。
三、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患者用气功锻炼所要求的特殊方法调整呼吸、形体和意念元气、调整气血与脏腑功能和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
掌握练功三要素是气功锻炼的前提条件,即体态(调身)、呼吸(调息)和意念(调心)。
(1)调身
调身即调整练功的姿势,不同的功法对练功的姿势有不同的要求。总的说来,可分为行、站、坐、卧四种类型。

(2)调息
调息即调整呼吸。只有正确调息,才能取得较好的练功效果。调息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自然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提肛呼吸法等。

(3)调心
调心又称调神,即调整意识活动。练功时必须收神于内,防止心神外驰。这是气功锻炼区别于其他锻炼方法的主要特点。

在练功过程中,调身、调息、调心三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有利于达到入静状态,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气功锻炼的功法很多,康复医疗中所采用的功法主要有放松功、内养劝和强壮功,这三种功法也是各种气功锻炼的基本功法。
(一)气功疗法的基本特点
气功疗法具有我国传统医学的许多特色,而强调“三调、三炼”是它有别于其他中医疗法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主动疗法
气功疗法中,一方面需要坚定的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善于主动控制自己,使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与行为都置于理性控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整体疗法
气功疗法并不是针对某个局部或疾病的特异性疗法,而是以改善整体机能状态,增强人体素质的锻炼方法。

3.自然疗法
顺乎自然是气功疗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指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

4.综合疗法
气功疗法虽然有时可作为主要疗法或单独疗法应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将其作为综合疗法的一部分而加以应用。

(二)气功疗法的基本作用
中医学认为气功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调畅气血、调理脏腑、调养精气神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气功疗法具有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功能,降低代谢率,改善消化吸收过程,矫正异常的呼吸形式,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等作用。
(三)气功的功种与适应证
气功的功种很多,康复医疗中应用的气功有下列几种:

1.松静功
特点是炼气与炼意结合,默念“松静”二字,以逐步用意识使全身放松为主。适用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

2.内养功
特点是锻炼入静结合进行腹式停闭呼吸。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与胃下垂等。

3.强壮功
特点是以调心为主,着重锻炼入静,并结合进行逆呼吸。用于防治神经衰弱。

4.静功
特点是以调身、调心入静为主。用于防治神经衰弱。

5.快速诱导气功
特点是暗示与炼气结合以诱导入静,用于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6.气功搬运法
是以意领气沿任督二脉运行为主。用于神经衰弱、遗精、早泄等。

7.新气功
是意念、呼吸、动作、吐纳和综合导引等方法相结合。用于多种慢性病。

8.三圆式站功
是以炼形为主,结合炼呼吸、入静。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9.铜钟势站功
是炼形、炼意、炼气结合。用于防治肺结核。

10.太极棒气功
是在松静的前提下,持小木棒做简单动作,以诱导入静。用于防治多种慢性病。

传统运动疗法古称“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练习、自我按摩相结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传统运动疗法源流久远,从春秋战国时代《庄子》中记述的“吹胸呼吸、吐故纳新、熊筋鸟伸”,到两汉的《导引图》,华佗的“五禽戏”,唐宋时代的“八段锦”,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以及现代的“却病延年二十势”、“练功十八法”等,一脉相承,逐步完善,其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四、传统运动疗法


传统运动疗法古称“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练习、自我按摩相结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传统运动疗法源流久远,从春秋战国时代《庄子》中记述的“吹胸呼吸、吐故纳新、熊筋鸟伸”,到两汉的《导引图》,华佗的“五禽戏”,唐宋时代的“八段锦”,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以及现代的“却病延年二十势”、“练功十八法”等,一脉相承,逐步完善,其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传统运动疗法能活动躯体四肢以炼形,锻炼呼吸以炼气并以意导气,气率血行,从而使周身气血得以正常运行,病体得以康复。康复医疗中常用的传统运动疗法有五禽戏、八锻锦、太极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