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对联基础知识
【一】
对联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旧符就是说的对联。
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与对联相关的概念: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在论坛上,刘会长的每日一联,我的渔舟求对,我俩都是先写出一句,可能是上句,也可能是下句,然后由诗友们去创作出相对应的句子,这种游戏叫对句。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相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单位:【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合称“一副对联”。
5、对联的【言】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
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6、对联的【字】
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
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7、【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
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8、【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9、【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0、【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
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
“横批”之“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
南昌滕王阁的对联横批“仙人旧馆”;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景观对联横批“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横批”之“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
“黄鹤楼”、“同仁堂”。
11、【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
我们在论坛上发表的,或者杂志上发表的对联作品都是横写的,而张贴在景点、殿宇、住户的门上的对联以及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一般都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2、【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3、【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4、【长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5、【句脚】
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6、【联脚】
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17、【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18、【通用联】
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19、【专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还有挽联、寿联、庆典联、婚联等。
20、【网络对联】
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三、对联的特点
1、【平仄相对】
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平仄相对。一般指落脚点上的字平仄相对,原则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对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3、【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笠翁对韵》,他把对应词性的句子进行整理,是非常完美的对子
看完后,对词性问题会有更好的理解
4、【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5、【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6、【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关于以上这些对联规则,我在以后讲《联律通则》时还要详细讲解,大家现在先有个印象,知道对联有这些规则
四、评价对联
1、【工对】
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宽对】
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
轻裘肥马谢儿曹。
3、【自对】
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
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有些对联存在本句自对,这是一种修饰方法,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联的感染力。但上联有本句自对,下联对应位置也要以本句自对相对。否则就失对了。如上例: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上联甘霖对瑞雪,是本句自对,下联百媚对千娇也是本句自对,上下联互相呼应,共成一体,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强。
4、【借对】是对联创作的又一种表现手法。
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5、【失对】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
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6、【正对】
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7、【反对】
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
满招损,
谦受益。
8、【串对】
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9、【无情对】
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逐字相对;
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我记得有个相声段子就是以无情对抖包袱,逗哏的一个字一个字出句,捧哏的一个字一个字去对,单看,对的没问题,逗哏的把这几个字连在一起是一句话,捧哏的把对应的字连在一起也是一句话,这两句话在合在一起就出现了反差极大的无情对,风马牛不相及,博得观众笑声。
10【特殊的对联】
上下联字数不等,但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对联我只看到一幅:即: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渔舟唱晚 QQ 群中的讲课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