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儿童淋巴瘤的诊治

 茂林之家 2015-09-11


导读


儿童淋巴瘤是一组高度恶性、高侵袭性淋巴瘤,其发病率在儿童及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白血病和脑肿瘤居第3位,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14%~15%。按发病率估计,我国每年新发儿童淋巴瘤病例约6000~8000例,有统计显示儿童淋巴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典型病例


3岁半男孩,主诉间断咳嗽5天、气促2天入院。接诊后查体见精神较弱,呼吸30~35次/分,可见胸骨上凹;右肺叩诊浊音,右侧呼吸音减低;双侧眼睑及颜面肿胀,颈静脉充盈;浅表淋巴结、肝脾无肿大。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前中纵隔巨大软组织占位,气管受压移向左后侧,伴右侧胸腔积液。心脏超声见少量心包积液。血常规及骨髓正常,未见幼稚细胞。乳酸脱氢酶(LDH)625IU/L。


经完善检查,患儿确诊为“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这是淋巴瘤的一种病理类型。那么,下一步应采取什么治疗措施?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用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与成人治疗又有哪些差异呢?下面笔者将就以上问题向大家介绍儿童淋巴瘤的诊治。


概述


流行病学现状 儿童淋巴瘤是一组高度恶性、高侵袭性淋巴瘤,其发病率在儿童及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白血病和脑肿瘤居第3位,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14%~15%。按发病率估计,我国每年新发儿童淋巴瘤病例约6000~8000例,有统计显示儿童淋巴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类及特点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部分,其中约80%为NHL,20%为HL。每部分又有不同的亚型。


儿童淋巴瘤有以下特点。①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例平均为3:1~5:1;②儿童NHL中弥漫性、高侵袭性者占绝大多数,其中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在儿童较多见且多为散发型;③儿童淋巴瘤在血液系统肿瘤中所占的比例低于成人;④儿童结外淋巴瘤多于成人;⑤儿童淋巴瘤的疗效明显好于成人。


我国儿童淋巴瘤发病与国外的不同之处有:①T细胞淋巴瘤明显多于西方国家,其中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比例最高;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EB病毒相关淋巴瘤的比例多于西方国家;②HL所占比例较低,约15%~20%,而西方国家HL占40%;③发病年龄偏小且无明显高峰。


预后 儿童淋巴瘤恶性程度高,临床进展快,误诊率高,但近年来其疗效有明显提高,仅通过化疗儿童B细胞NHL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已超过90%,LBL的5年EFS率也在80%以上。对儿童而言,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治愈肿瘤,还包括无晚期并发症及最佳的生活质量。


病因及发病机制


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相关。因此,病毒感染、原发或继发的免疫缺陷病常与本病密切相关。


病毒 EB病毒感染与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早已被证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B病毒感染还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关。


免疫因素 免疫缺陷病[如维斯科特?奥德里奇(Wiskott-Aldrich)综合征、X-连锁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综合征等]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器官移植须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的淋巴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原发部位多位于结外组织;原发及获得性免疫缺陷伴EB病毒感染的患者淋巴瘤发生率更高。


染色体及基因异常 NHL的发病与某些染色体以及基因的异常密切相关。


临床分期


儿童HL采用安娜堡(AnnArbor)分期;由于儿童NHL多为结外组织侵犯,因此AnnArbor分期不适用,目前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儿童NHL分期系统是沃尔纳(Wollner)与圣裘德(St.Jude)分期。


表1 Ann Arbor分期系统

表2 St. Jude分期系统


HL的临床表现及诊治


儿童HL的病理学分型、分期与成人相同,但其临床表现及治疗与之有所差别。HL患者男性居多,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较多见于教育程度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儿童HL疗效好,但远期合并症是目前治疗的最大难题。


临床表现 慢性、进行性、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是该病最常见的表现。典型的淋巴结表现为橡皮样,质硬而无触痛。随着疾病进展,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成巨大肿块。HL早期病情进展缓慢,病变常沿淋巴结引流方向扩散,而非NHL样跳跃式扩散。


结外受侵为首发症状者较少见,可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和压迫症状。


B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初诊时约30%患儿存在。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但儿童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更为常见,故须在多个疗程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再行淋巴结活检。活检应选择受炎症干扰较小的部位,完整切除肿大、丰满、质韧的浅表淋巴结,以便观察淋巴结结构。


约3%HL病例骨髓涂片可找到RS细胞,而骨髓穿刺活检发现RS细胞的阳性率高于涂片。


血沉、β2-微球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是临床常用的预后指标。血沉在活动期常增快,缓解期恢复正常;β2-微球蛋白和LDH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白介素-2受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病变活动的特异性高。建议患者在化疗前、化疗2~3个疗程后及化疗结束2个月后检查,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治疗和发现残留病灶。


治疗 儿童HL的治疗要考虑宿主因素和肿瘤相关因素。


①宿主因素:年龄、性别最为常见。年幼者放疗后易致肌肉骨骼和软组织畸形;纵隔放疗和蒽环类抗生素治疗后心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明显增加;烷化剂化疗后,男孩较女孩更易发生性腺功能障碍。


②肿瘤相关因素:初诊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包括B症状、分期、受累结区的数量、淋巴结巨大瘤块以及邻近组织的结外扩散。


评估上述危险因素并分组,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化疗,疗效比较好的方案包括COPP/ABV(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ABVE-PC(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泼尼松+环磷酰胺)等。高、中危组化疗结束后可应用低剂量(15.0Gy~25.5Gy)受累野放疗。


高剂量化放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SCT)已成为治疗耐药或复发HL患者的标准方法。SCT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


免疫治疗尤其是各种单抗提高了肿瘤治愈率。RS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抗原如CD15或CD30能作为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NHL的临床表现及诊治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儿童淋巴瘤的80%左右,绝大多数属于高侵袭性、高度恶性的淋巴瘤。病理类型也较简单,主要包括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占35%~40%)、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占30%~3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约占12%~1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8%~10%)和外周T/NK细胞淋巴瘤等少见淋巴瘤(总体约占3%~5%)。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前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LL/LB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母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在儿童NHL中约占30%~40%。根据免疫表型,ALL/LBL可分为前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约80%)和前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ALL/LBL)。


临床表现 ①T-ALL/LBL中位发病年龄12岁;男女比例为2.5:1~3:1。T-LBL典型表现为前纵隔肿物和(或)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伴胸膜侵犯可合并胸腔积液;纵隔肿物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可致静脉回流受阻、颈面部和上肢水肿,即“上腔静脉综合征”;可侵犯心包,导致恶性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进展迅速,具有向中枢神经系统、性腺和骨髓侵犯的趋势,最终发展为白血病。90%以上病例就诊时已处于临床Ⅲ、Ⅳ期。


②B-ALL/LBL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年龄小于6岁。淋巴结肿大为常见表现,易发生皮肤、软组织(尤其是头面部)、骨等结外受累,表现为皮肤多发性结节、骨内孤立性肿块,影像学检查示溶骨性或硬化性病变;很少出现纵隔包块,发生率仅为4%~5%。临床侵袭性较T细胞型稍弱。


治疗 ①常规化疗:BFM-90及BFM-95方案是目前疗效最好的方案,包括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再诱导和维持治疗,去除了局部放疗。其中Ⅰ、Ⅱ期患者无再诱导治疗,Ⅲ、Ⅳ期患者于再诱导治疗后予预防性颅脑放疗(12Gy),均维持治疗至24个月,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90%。但各大研究中心正在尝试减少颅脑放疗以减轻远期毒副作用。


②造血干细胞移植(SCT):由于LBL具有复发的高风险,且复发后预后极差,尤其伴有巨大瘤灶的T-LBL及有预后不良基因如BCR/ABL和MLL等患者,疾病复发后往往迅速进展,对补救化疗反应率很低,故多组研究于化疗首次缓解(CR1)后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5年无疾病生存(DFS)率可达67%±8%。


③新的细胞毒药物:T细胞特异性药物奈拉宾(nelarabine)被指定主要用于至少两种治疗方案无效或治疗后复发的T-ALL/LBL,约23%的儿童可获得完全缓解,缓解的时间通常足够进行干细胞移植。T细胞特异性抗体如抗CD3、抗CD52等靶向治疗仍在探索中。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约占10%~15%,变异的大细胞表达CD30,存在白介素(IL)-2受体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等标志。


临床表现 ALCL诊断时年龄范围在8个月~18岁,平均年龄10岁。男孩发病比例较高,占56%~70%。确诊前可以有一个缓慢进展的临床过程,包括淋巴结肿大或较长时间的发热。淋巴结肿大有时可自行缓解。由于有反复发热病史,往往容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是临床误诊率最高的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出现于88%~97%的患者,外周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和纵隔肿物。淋巴结播散的方式既可为连续,也可不连续。超过半数患者有发热、盗汗等B症状。易出现包括皮肤、骨、软组织在内的结外侵犯,约占60%。皮肤损害可为单个或多个皮肤/皮下结节及大的溃疡灶,或多发弥漫的丘疹样红黄色皮损。原发于皮肤的ALCL以局限性皮肤损害为主,在儿童非常罕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多阴性,进展缓慢,可自发消退,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治疗。因此鉴别原发性皮肤ALCL和系统性ALCL非常重要。有少数中性粒细胞丰富的ALCL可在骨、皮肤和软组织中有类似炎性脓肿的表现。骨侵犯的表现多种多样,仅5%的患者病灶局限于骨。14%~26%的肺部病变伴有恶性渗出。


值得一提的是,本类型淋巴瘤往往伴有高细胞因子血症,可检测到IL-6、IL-9、IL-4、γ干扰素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增高。


治疗 方案差异较大。①一线治疗方案:各中心治疗方案各不相同,目前疗效较好的方案包括BFM-99及法国HM-89/91方案,除6~8个强化疗疗程外,还给予长春花碱维持治疗,疗程6个月~2年。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5年总生存(OS)率大于90%,EFS率也接近80%。


②复发治疗:大部分ALCL复发患者对解救治疗反应良好;在应用包括大剂量阿糖胞苷、依托泊苷、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和鞘内注射在内的联合化疗后都能获得二次缓解,与一线治疗基本相同。有文献报告,应用长春花碱单药可使患者达到再次缓解。通过Auto/Allo-SCT均有长期持续二次缓解的报道,但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儿童ALCL复发的作用尚不明确。


成熟B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是儿童NHL中最常见的一组,约占35%~40%,各亚型发生率与年龄、环境以及生活因素存在相关性。主要包括Burkitt淋巴瘤(B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滤泡细胞淋巴瘤(FL),其中BL为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70%~80%。


临床表现 BL临床凶险,进展快,极易扩散。分为流行区的地方型和非流行区的散发型。地方型主要见于非洲等EB病毒流行地区,98%的病例与病毒感染有关,此处不作赘述;散发型主要见于美国、欧洲及我国等非病毒流行区,肿瘤多好发于腹部,表现为腹腔淋巴结肿大或腹部肿物,出现腹痛、腹水、腹膜炎、复发性肠套叠或肠穿孔、肠出血、阑尾炎等急腹症表现。女孩通常存在卵巢的受累。BL易扩散到肝、脾、肾、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颌面部及鼻咽腔、扁桃体也是本型常侵犯的部位,表现为鼻堵、呼吸困难和复发性扁桃体炎。胸部及纵隔受累非常少见。


DLBCL中的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患者,纵隔受累是其临床特点,但绝大多数患者有1个或多个结外受累,最常见的是肺、肾、肝、卵巢、肾上腺、胰腺。所有B细胞淋巴瘤都可表现为胸膜受累,浆液性渗出,但多无肺实质受累(除PMBL)。骨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很少见。


治疗 联合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采用高剂量、短疗程的化疗方案,5年EFS率达90%左右。


①外科手术:不主张进行清扫性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用于诊断取材,对部分有巨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可以减少肿瘤负荷。


②放疗:放疗在儿童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作用有限,除特殊部位(如鼻咽部等)外,一般不做放疗。


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引起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案中多包含有预防性用药,例如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及鞘内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颅脑放疗较鞘内注射MTX和(或)阿糖胞苷(伴额外神经毒性)的远期毒性大,多数治疗中心不再用放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若已经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往往预后较差,北京儿童医院近年的治疗结果显示,不用颅脑放疗,仅应用包括超大剂量MTX(8g/m2)在内的强烈化疗就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达到持续完全缓解。


④化疗:主张短疗程、强化疗,化疗效果好于其他类型NHL。最常用的是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疗效最好的为欧洲LMB协作组和法国BFM协作组的方案,其中LMB-89方案5年EFS率为79%~96%。北京儿童医院应用改良的LMB-89方案治疗BL及DLBCL共190例,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两种分层治疗方案的5年EFS率分别达到84%和89%。


⑤高危及复发患者的治疗:强烈化疗后复发的患者预后极差,再缓解的机会仅10%~20%。可应用二线化疗药物如依托泊苷、铂类等;此外,可考虑生物治疗如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及SCT。目前常用方案为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R-EPOCH(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方案。


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少见细胞来源的NHL


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少见细胞来源的NHL是一组异质性较强的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脂膜炎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CD30阳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蕈样霉菌病在儿童很少见。这一类型淋巴瘤患者的总比例约为3%~5%,临床治疗困难,没有统一的方案。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 张永红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转载需联系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