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派大师| 周亚鸣:桃花杏雨江南岸,梦里落花有人知

 汉青的马甲 2015-09-11


周亚鸣,1957年生,镇江人,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研究生课程班,199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期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现居北.京。中国当代文人画家。参与编写《中国美术史全集·隋唐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周亚鸣》、《二十世纪下半叶国画家——新文人画·周亚鸣》,南大出版社出版《亚鸣书画集》,台北出版《亚鸣家庭画展》专辑,另发表《文人化的绘画道路》、《生动论》、《笔墨解码》等有关国画研究的多篇论文


周亚鸣一九五七年生于江苏镇江一个书香门第。古时,镇江又称京口,是江南人才辈出之地。有人对周亚鸣的作品评价则为“桃花杏雨江南岸,梦里落花有人知”。




中国文人画是以绘画为艺术形式陶冶铸造人文人生的最高品格、文化形态,与最彻底、最纯粹的人文要求相契合。年少时期的周亚鸣,凭着天生独有的触觉,在懵懵懂懂之间选择一条可能通达文人画境界的文化人生之途。




周亚鸣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以后,除继续阅读各类亲著诗文外,在碑帖、篆印、描画、布色诸端等方面都颇为用心,苦心孤诣。涉及既多、手眼亦动,究法度式,龙虫并雕。期间于书法着力甚多,风度究竟感染宋人气息。篆刻方面,受冯建吴先生(石鲁之兄)影响。于秦汉右玺渐有认识,磨石奏刀、乐而不疲。除此之外他大量阅读各类名著诗文,修炼其文化底蕴。


在此过程中,他很快就感觉到了新潮美术所标榜前卫的肤浅与单薄,但内心深处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他找不到一个在新潮美术和古代美术间的平衡点。无法构成一个沟通今古的阐释。因在渊博的古人面前不知所措,心不能坦荡,学无从下手,周亚鸣无法建立个人的风格。因为这种本质上的文化困惑和无法说服,令心气高慢的周亚鸣竟有山穷水尽的无奈。




1990年十月金秋,他来到座落在恭王府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老师关于文化本质的开发,令周亚鸣耳目一新,他以特殊的艺术敏感察觉到了春暖的消息,心知多年来心中的困顿、疑惑很快就会冰解冻释。


中西眼界的差别、数理文史的取向、得意忘象的艺术、儒家道释的归一,以及体用、古今、形神、有无之辨,都在陈老师的说谈中或揭发张扬、或论理铿锵,是人情人理的辨析,更是大智大慧的洞鉴。中国文化对人文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慰藉,通过陈老师的启发,成为周亚鸣新的人生寄托。多年积累的积垒和庞杂的知识,也在陈老师几乎无所不涉的谈话中得到了梳理和沟通。


周亚鸣师从于陈老师。心敏手动、严于自省、善于学习、其书其画亦以清丽的书卷气质为新文人画家群体所接受。他在北京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大量阅读古人作品,更全面也更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厚,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人画境界的高广玄远。他不急于执一端一式以为立身之本,只是如小火煎茶,又似老纳写经般修文习艺。




周亚鸣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观摹、体会、思索、学习是多方面的,除绘画之外,他始终没有忽略书法修养。书画同源书画同体的认识,自宋元以后成为文人画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书法方面的功力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长期习画不辍的修养,使他的绘画笔墨苍润俏丽,其画风的清新明快和书卷气质与此也有内在的关联。通过新文人画一系列学术活动,周亚鸣于此端有了更加明确自觉的认识。




周亚鸣骨相清高,才情相遇,天生有孤芳自赏的品性,他有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为细微的感觉神轻,内秀、巧丽、敏感,还有一点谐谑,一点固执。




又一则认,“写生写死”的札记写道:
生者,有小生者,有大生者。小生者,斤斤于一枝一叶。关李衍、南田、伯年是也。大生者,款款焉三枝两叶,关倪瓒、沈周、八大是也。小生者偷生而已。大生者必置于死地而后生。要者,大生之三枝两叶必墨纯笔练,四两千斤,余今日之画去大生固远,然宁取死以不熟后生,亦不偷生以苟且。


周亚鸣正是在这样的思索中究竟画理、陶炼笔墨。款款二字,最能表现出周亚鸣作画的状态以及对于画品的要求,惟此方能坦荡宗正、儒雅衡和,归结起来是白石老人所谓“以文养贵”四个字。这是很高的品格。陈绶祥老师常语弟子曰:“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方为真富贵。修文写画,以至通达,大小泰然处之,始可以语文以养贵”。



图文来源:网络 | 编辑整理:中国书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