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18--121【介国、鄾国、任国、邳国】

 龘龘清欢 2015-09-11

介国

东部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置在青岛地域,春秋中期被齐吞并。夫胶古介国也。自春秋鲁僖公廿九年,介葛庐来朝,而声名文物渐以郁茂,其经术则董仲舒、费直、庸谭为最著,其治效则盖公、张敞为最神。带海襟山,绵亘蜿蜒。俗以朴而能醇,士敦志而法古,溯厥渊源,览诸记载,泱泱乎何风之隆乎!韬不敏,承乏斯邑,其敢不为表章以对扬天子之休命?维是胶州志修于明之万历十九年,未有更辑。其间天时人事之不一,吏治人才之日新,版章土宇沿袭或殊,而况数罹兵燹之后,碧化膏原,无非志士,环归月下,尽属贞操,使非有博闻强识之俦,追踪往迹,摭实表微,其何以申明轶事,考镜得失也!乃檄博士弟子员,择其淹通,共襄是役。 佥曰:“高生国,能搜散帙,熟旧闻,揣摩是书多历年所,且书垂成,可专任焉,爰为鸠室庀材,剞劂以进,厘其亥豕,核其掌故。偕学博及乡大夫诸茂才,励而共成之。阅五月, 岁癸丑书成,不襟慨然曰:是足以志胶矣。夫志者,志也。从来贞臣孝子,义夫节妇,莫不有志。而山川土俗之成文,动植飞潜之洽化,取而志之,亦莫不各遂其志。是故记载不实,不足以示文献之徵微;笔削不严,不足以彰劝征之用。
  是役也,搜揽子史,周咨耆旧,效编年而记大事。 法夏五而存阙疑,封建沿革、详历朝也,图纬星野,辩国是也,署解司所,存旧章也;形声景物,讨古实也,兵防驿递,重边围也,户口徭役、遵王制也。至于人物以彰教化,吏治以益民生,忠孝节义,同日月之光天,科目艺林、表文章之华国。虑海道之难悉而微茫岛屿,得之张氏之疏章,虞殉节之或遗而黯淡秋霜,备录王公之野史,汇为八卷,列若前筹。虽俗吏无文,深愧综核之不精,以滋疚戾而搜简残缺什伯,畴曩祗 ,勉于王命之 皇, 轩之郑重,其敢于石渠天禄增培哉?惟冀俗日淳,风日茂,家可颂,户可封,鼓舞太平,以无负圣天子搜罗之意,则后之抚绥斯土者,实嘉赖之矣。

刘柄来到黄明建家,发现这不仅是一块金子,上面还有一个篆字。他当即称,这件文物按政策政府要收回,但可以给黄明建奖励,并请黄明建改天到文物管理处领奖。

 

    经过清洗后,刘柄测定,该金块长1.2厘米,厚0.5厘米,上宽0.5厘米,下宽1厘米,重4.2克。上面的篆字,刘柄初步断定为“邠”字。后来,他请来武汉大学的夏绿教授鉴定,确认为“邠”字,并断定他捡回来的金块,是古邠国的残损金币。

 

    此金币的发现,对确认古邠国起到重要实证作用,价值不可估量。历史学界对有没有邠国曾有争论:有的说,邠国在现在的陕西省邠县一带,也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小国。此金币的发现,证实历史上确实存在古邠国,因为只有国家才可以发行货币。

 

    事后,刘柄请来黄明建,根据当时的政策,奖励了黄明建60元现金。这60元钱,在现在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然,这个金块的价值,远不能以这一点钱来衡量了。在这里,我们看一个数据:该金块长1.2厘米,厚0.5厘米,上宽0.5厘米,下宽1厘米,重4.2克,测其密度D=4.2/[(1+0.5)/2]*1.2*0.5=9.333.下面再看楚国金密度:


直径23.8*22毫米厚4.5毫米 重22克


D=22/2.38*2.2*0.45=9.337,当然了,形状不规则,只是作为参考。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以断定我的这枚有两个铭文的棋子型金属块也该为金锭了,只是年代待考,而密度与其吻合,十成是金了,另一个字暂时认不出来,金文词典又查不出,慢慢理会。-------------------介、个-- 《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介读为“个”。古字个、介通用。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也就是说,个就是介,那么,另一个字就该是国家名“介国”的“介”了,就是周封侯的介国了,当时的介国在今胶东一带,那时已产黄金,显然,该金块是介国进贡给周的实物。而其发现地是东周的洛邑。这与历史并不矛盾。还有一个字,就是“八”,如何解读了,我认为应为实物数目的编号了,因其为贡品,不是普通之物,又绝非一枚,以防丢失?

鄾国

鄾国国都在今湖北襄阳市东稍偏北,据说是现在的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张湾镇旧称鄾子,现在附近的一些中老年人依然称张湾镇为“鄾子”。张湾“鄾子”一说不实,应为“溜子”。由于水流湍急,时常发生翻船、沉船事故,人们迷信为神龙卧于此处所致,故又称“龙坑”。又因此处地形像漏头,方言称之为“溜子”,因而张湾又有“溜子”之称。)。鄾过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楚王闻讯大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由于鄾国与邓国互为姻亲,邓国即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地区最早的一次战争。[1]
十五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楚文王舅舅的邓祈候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廷上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祈候认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不会再危及邓国的,因而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1. 《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 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    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   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 鄾人宵溃。”

任国

任国为周代的诸侯,在今天的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一直充当小国的角色,为齐,晋,鲁等大国的政治资本,后来亡于战国时代。

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

首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任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


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邳国

邳国,处于睢宁县古邳镇一带,夏商古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向南迁徙于邳,国的名称就称邳。古邳一带沂泗交流,宜稼宜穑,使邳国得到迅速发展。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曾经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统治,后来被彭国打败。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但原地区在南,居泗水下游,新地区在北,居泗水上游。后为了区别,称为下邳和上邳。邳国先后存在l500多年.对徐州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治所所在


邳国是中国在上古时代的一个方国,邳国起源地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一带。我们生息的地方邳州,自古以来先后称邳国、下邳、邳县,今日邳州市沿袭着大邳国历史沿革。 根据《说文》记载:“邳,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国在鲁薛县”。《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商有姺邳,盖仲虺之裔为乱者,国灭,武王复封其后于邳,为薛侯”。《元和郡县志》记载:“下邳县,本夏时邳国,后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扵邳是也。春秋并扵宋,战国时属楚,后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扵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这里边的“宋”是指的南朝刘宋而非以后的宋朝。珍贵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帝仲康七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所谓邳侯其实就是邳国之侯,是以可以认为,夏代是确有邳这个诸侯国。根据这段史料证明,邳国是个诸侯的侯国。是夏王朝的同姓之侯。当时的情况是夏帝太康昏乱,于是其国遭后羿、寒冲等先后侵夺,于是太康之子帝相逃出夏廷,前往他相信的同姓的诸侯邳侯处避难。正符合当时的社会规则。

邳国开国国君是谁?根据史料推断:邳国的先祖应该是奚仲。也就是说奚仲是夏邳国第一代国君。奚仲是黄帝后裔任姓族人,因辅助夏禹治水有功,封于邳地,建立邳国。《说文解字》载:“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世本?作篇》亦云:“奚仲作车。”可见奚仲是人类造车鼻祖,即夏王朝的车正。关于这位发明家的身世,《山海经?海内经》和《路史》上均有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根据甲骨文和帛书记载帝俊就是黄帝之子。因此奚仲的始祖就是彪炳千秋的黄帝。春秋时薛宰在追忆自己的祖先时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奚仲生活于夏禹之时,因为有功被夏天子封于薛(即今山东枣庄滕州市西南部“薛国故城”一带),为夏禹掌车服大夫。奚仲的故乡,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一带。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车”的解释如下:“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权威的《辞海》作了这样的介绍:“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的车正。居于薛(今山东枣庄滕州市南),后迁于邳。春秋时代的薛即其后裔。”邳国的先祖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就向南迁徙于邳,国的名称就称邳国。称原来的薛为上邳“春秋时,楚宣王31年(前339),即齐惠王31年,邳迁于薛。齐威王二十二年(前339),封其相邹忌为良成侯于下邳。”而后来发展的睢宁古邳一带就称为下邳城。邳国沂泗交流,宜稼宜穑,使邳国得到迅速发展。“邳”,甲骨文,金文中作“不”(不”即“丕”),“丕”旁加“邑”即后来的“邳”字,表示邳国当时有城邑。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曾经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统治,后来被彭国打败。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便称原来的地方为下邳。这样又和江苏省睢宁古邳一带原来下邳混淆了。

邳国曾是强大的方国,华夏文化离不开邳国文化,所以称邳国为华夏大邳国。通过近年来文化考古揭示,邳国圣都起源地和邳文化发祥地在古时邳州良城县一带,邳国区域的中心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北部戴庄、岔河一带。邳州西北部大量古代邳国文物出土就是证明,而睢宁古邳至今没有古代邳国文物发掘出土,正说明其地只是大邳国分置发展的“下邳”。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邳州为邳国之中心,枣庄、滕州一带为上邳,邳州、良城一带为中邳,睢宁、泗县一带为下邳。邳州先民建立的邳国先后存在1600多年,对开发古代东徐州地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邳国的建立,谓在商汤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第五:“邳,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国在鲁薛县,从邑丕声。《左·昭公元年传》:“商有姚邳”,盖仲虺之裔为乱者。国灭,武王复封其后于邳为薛侯,汉之上邳薛县也,在今山东兖州府滕县。其下邳则今江苏徐州府之邳州。七L记·曲礼》注:“邳、郯之东”,《释文》:“下邳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娩、邳与观、扈、徐、奄同,则国尝灭矣,周复封其后于邳为薛侯也”。应劭注东海下邳曰:“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邳。”朱、段皆沿袭旧说,谓邳在商代被灭,后周武王重封,即春秋薛国,揉邳、薛为一国,显属谬误。邳、薛在春秋战国时同时并存,到战国中期齐灭薛,后期则楚灭邳。邳、薛建国都在商初,是亲族邻国而不是同一国。
《左传》娩邳,《玉篇》引作婉妪,《史记》、《汉书》、《说文》等书均作邳,《路史》邳或作奶、姬、丕、不,故李平心认为丕、邳、任、不、奶、……则是妊的同音字,而在今山东、江苏都有邳,都是姬族的原住区或迁居点。娩与夏同姓,实属狄族。邳与夏同属黄帝族,夏为姒姓,邳为任姓,实不同姓。邳之亲族无终,狂犬后变为北狄族,但邳始终是中 ,:X的华夏族。故李氏所言不妥,又以观扈、娩(辛)邳为一国, 些属大谬。观与扈乃二国,均为夏朝姒姓的亲族。观为五观 (武观),即夏启之弟所建之观国。扈为有扈氏,即夏启之叔 辈。而娩乃有辛氏姜姓,为炎帝族共工氏之后,故观、扈与 姚、邳并非一国。且观、扈、娩、邳在周代均同时存在,只是 当春秋初年,观、扈、铣早已消亡,唯邳幸存,也易被误认为 四国即同一国。任姓起源于陕甘,其支族遇、终、泉、昌、祝、狂犬、卑皆在河南一带,则邳当亦不例外,其起源于河南一带去探寻,山东、江苏之邳乃是周武王时所封迁之地。故商汤所封仲虺之后于邳,当在河南之丕山。因仲虺助商汤立国有功,故《国语·周语》云:“商之兴也,材杌次于丕山。”丕山当系仲虺居地,即今河南浚县东南二十里之大伍山,又叫黎山,《水经注·河水》:“成皋县之故侄阜,荥带侄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蛤崎而不平,任阜在今黄河南岸荥阳县西北汜水镇,又作“伍上”,亦号大侄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六开封府:“大任山,在汜水县西北一里,有大涧九曲,又名九曲山。上有城皋旧城。按(禹贡)之大侄,《汉书音义》以为黎阳县山,在今卫辉府浚县,《水经》以为在成皋,非是。”则仲虺所居任山应在黄河之北的浚县大任山,因见于《书·禹贡》,即《水经注·河水》所说:“大侄在河内修武、修德之济,济沈之侄,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侄即是山矣。”《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卫辉府:“大侄山,在浚县东南二十里,山高四十丈,周五里,亦曰黎山,峰山献秀拔,若倚屏障。《书·禹贡》至于大侄,《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山临河乃大任也。”又名青坛山。顾炎武《肇域志》释大任山之名,引《尔雅》一成曰任,孔安国曰:山再咸曰任,今观此形,当以安国说为是。顾氏为历史地理大家,而释大侄却因袭孔氏旧说,陷于附会,大伍山乃因仲虺之后以胚为图腾,囚其居地丕国所在而名丕山。

甲骨文:“贞,乎从奠取山不、图三邑。”丁山说:“奠应是北郑,若‘乎取山不、奠、图三邑的山不’,即《禹贡》的‘至于大伍’。图即《卫风》‘清人在彭’。奠即邶郧卫之椰。”则商汤初年之丕,在今浚县大侄山,即(禹贡)之大侄山。《史记·夏本纪》亦取之《禹贡》。丕人后南迁至荥阳之邳阜,又叫邳上或丕山、大邳山。商代中叶遭到商王武丁的征伐,才被迫东迁山东之邳乡。周成王时青铜器《麦尊》铭文曰:“王令辟井侯,出劾,侯于井。”井侯即邢侯,初封地在成皋邢丘,劲宇,王国维、郭沫若皆释为“伍”,其后刘节、陈盘等人从其释,并确认铭文中的“任”即《水经注》中的“大侄山”。但应为荥阳县西北汜水镇之大任山,亦即古成皋之大任山。《殷墟文字丙编》上辑有一十辞:‘‘庚申L,王贞;余伐不?”“辛酉卜,殷,羽壬戍,不至广王献唐以不即邳国,则丕遭伐东迁。

丕人被商朝所迫,才东迁山东邳乡,在今沂水县。《后叉书·郡国志》:东莞有邳乡。《水经注·沂水》:“沂水东南充,迳邳乡东,东南注于沭。 “《山东通志》卷三十六疆域,志第三古迹三沂水县:“邳乡城在县北,俗谓之半城。”

1954年,山东峄县文化馆曾收集到战国初期二件铭文一同的青铜器邳伯垂,铭文云:“惟正初吉,丁亥,不白(邳十夏子自作尊@,用祈眉寿无疆,子孙永宝用之。”峄县在争枣庄市南峄城区。其西邻即薛城区,为薛国所在。《竹书纪午》载:“梁惠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则沂水之邳国即在战国初年由沂水之邳乡南迁至枣庄之峄城,其南邻则为江苏邳县,为汉代下邳县故地。《水经·泗水注》:泗水“又东南过下邳县西,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纳注焉。”《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注:“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又“臣瓒曰:有上邳,故曰下邳。”则邳国地跨今枣庄市峄城区及薛城区的南部,应作上邳。《王子侯表》有上邳侯郢客,楚元王予。《左传》定公元年记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乃是回,忆追叙的话,其实奚仲迁邳乃在河南浚县大任山,如果远在山东和江苏交界之下邳的话,便构不成因娩、邳叛商,商受到威胁,才几次大力征伐邳国,这时邳国乃在荥阳北之丕阜,商末才东迁山东沂水县北之邳乡,周武王便就地封邳伯于此。到战国初年才又南迁峄县之邳,是为上邳,故邳伯晕即出土于此,可见不是偶然的事。则邳并非迁在薛国之内。旧史学家不察,往往揉合薛、邳为一国,其实薛、邳两国并列相依。后齐灭薛,以封盂尝君田丈为薛君,楚又灭薛,又占领邳国即下邳之地,故《淮南子·兵略训》说楚“东裹郯、邳”,粱惠成王三十一年即楚宣王三十年,邳迁于薛,因邳国一向听从于楚,故楚国占领邳国即下邳之地,而强迁邳国于故薛国东部之地,叫上邳。若然,则邳国由沂水邳乡南迁应在今江苏下邳县。以后才被楚迫迁于薛国东境而为上邳,作为与齐国的缓冲地带的楚附庸国。《汉书,地理志》下邳注引应劭说:“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邳。”说与《左传》相违。 邳国之亡,当在楚顷襄王时,《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猎人向顷襄王献扩境之计说;“故秦、魏、燕、赵者,麒(小)雁也;齐、鲁、韩、卫者,青首(水乌)也;邹、费、郯、邳者,罗鹫(社d)也,外其余则不足射者。见鸟六双,以王何取广到顷襄王二十一年,楚都郢都被秦将白起所攻取,楚国被迫北迁于陈城,与魏、韩、赵、齐相倚赖以抗秦,楚国西境、南境全被秦国所占领,故楚国不得不向其东邻诸小国如鲁、邳、费、邾、小邾等国去打主意,向东扩张领土来弥补其西疆南疆的损失。故“楚顷襄王在位时征之”,大约因齐、秦的干预,而暂时未能灭邳。到楚考烈王二年(前261),攻徐州(薛城)后顺便灭亡了弱小的邳国。

《史记·高帝本纪》五年正月:“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则邳国被视为楚地,当为楚所灭。同书《留侯世家》、《韩信传》、《灌婴传》、《靳歙传》亦屡言下邳。《元和郡县志》卷十:“至秦曰下邳;”是秦已立县。并非《水经·泗水注》所说的“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