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林州 文物鉴赏——古城 古庙 古戏楼

 博物洽闻 2015-09-11

 

  “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描述乡村演戏的一首诗。
  据1988年调查统计,林州境内建国前拆除的明清乡村戏楼就多达274座,当时存留或完好的古戏楼还有53座。可以说那时村村有戏楼,有的村还不止一座。如任村一村就有昊天观、南券、关房等三座戏楼。而任村镇古城人喜欢看戏、演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渐为习俗。至今村里大庙还保留着清代同治年间修建的戏楼。
  金秋八月,陪侯光飞、黄岩等10余位北京艺术大家去任村前峪考察,因途中内容多,赶到目的地已午间1时。怕扰民,想先去古城看下大庙。谁知艺术家们却被古城村的古庙、古戏、古戏楼所留恋,一直到天色昏暗,才依依不舍离开。
  古庙位于村东南部大街拐弯处,村里人称它为大庙。一般庙门多朝南开,但此庙却开的是东门。院内规格最高的是龙王殿,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七踩平身科斗拱两朵,次间一朵,前出三跳华拱。前墙砌隔扇门、板棂窗。殿南紧连拜殿,庑殿顶,小八角石柱,下为覆斗形柱础。拜殿南是十字顶的八角亭,粗大的四根圆形石柱,上承斗拱飞檐,金碧辉煌。八角亭东、西两边各建一座仿汉代阙楼式的鼓楼、钟楼。龙王庙东侧是城隍庙三间,硬山顶,也是隔扇门、板棂窗。庙院西边是二郎庙、灵官殿。院内还有地震、禁赌、修庙、建戏楼等20余通古碑刻。
  戏楼三间耸立在庙院南边,东西8.5米,南北6.6米,檐高3.4米,戏台高1.8米。卷棚顶,筒瓦覆面,前面东西二山墙上端砌有砖雕墀头。中间立二檐柱,上承立枋、平板枋,柱、枋相交处刻有龙戏牡丹花纹的雀替,柱头枋上置清末式样的斗拱,柱下有磉礅式柱础石,柱础间嵌砌刻有草叶纹箍头的石栏板。东山墙靠外边开一圆拱券窄门洞,下有台阶。东山墙中上部有一六角形露窗。戏台分前、后台。前台和后台之间设木屏墙(后拆除),两边有门,分别是“出将”和“入相”。“出将”是演员上场表演的出口,“入相”是演员下场的入口。旧时也把它们都叫“古门”的,意思是台上演的都是古人的事。后台即戏房,紧贴门厅,是演戏时做声音效果的地方,如狗叫声、下雨声、打雷声等声音效果,都从这里传出的。这里也是演员们候场的地方。戏房左边是化妆间,右边是布景、道具、服装间。戏台前是宽敞的大院。当年每逢戏班演出,乡民扶老携幼,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乐曲带给人们朴素的快乐。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的歌舞祭神活动。祭坛和田头山坡就是最早的舞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有舞台形象,只不过上无顶盖,或垒土为之,或筑木为之。唐宋的戏台现已无实物可寻,但在林州发现的宋金壁画墓、瓷枕上,我们还可看到那时杂剧、舞乐演出的情景画面。从垒土为台到元明清飞檐翘角的戏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的滥觞,经过唐宋散乐百戏孕育,迈入元代的戏曲成熟期,再到明清的繁荣期。明清之际,人们在神庙、会馆、宗祠、河边、街心等处纷纷建造戏楼、戏亭乃至戏园观演设施也日趋完备,戏台戏楼工艺日趋精良,形成了其独有的建筑特色。
  隋唐之际,古代技艺如歌舞、百戏、杂剧莫不与寺庙戏楼有深厚的关系。然而至宋代舞台却从佛寺里消失。从《武林旧事》所记的剧目中看到,这时的剧目,有写人间争斗、世俗恩怨、男女情恋等。这一切都和与世无争、避世、禁欲主张的佛门教义格格不入。所以戏剧演出被从佛寺赶出,远离佛门。
  而当时的民间俗神和道家诸仙、神祇,都是世俗的,与百姓的需求、希望十分贴近。古代技艺有酬神、娱人的作用,宗教神庙利用其有联络人们的功能来宣扬教义,艺人也需要有神庙的支持和依靠,利用庙宇场地招徕观众,才能演出。这是以世俗神庙为中心的广大乡镇演出场所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金、元杂剧在林州活动也与神庙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正是与神庙结下不解之缘才得以在林州蓬勃发展起来。林州境内许多戏台的建立都与神庙有密切关系,有的舞台本身就是神庙建筑的一部分。
  唐代以前,歌舞百戏多在广场或者露台演出。宋元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营业性的剧场,称为“勾栏”。那时戏台或戏楼呈方形,位于场地中心,观众围在周围看戏。元代戏楼逐渐移到神庙对面的一边,戏台三面敞开,观众可从三面看戏。明清时的“酒楼”和“茶园”除演出戏曲外,还兼营酒馔茶点,舞台也渐次演变成从一面看戏。农村演戏多属迎神赛会性质,戏台建筑往往附属于神庙,称“庙台”。
  古城剧团始建于1945年,唱的是四股弦,至1966年也曾唱过豫剧。由于电视、电脑的发展,整个戏剧演出界受到冲击,林州市境内的民间剧团也逐渐散了班。而古城剧团一直坚守到1991年,成为林州市最后退出演出市场的一个民营剧团。当黄岩先生知道村人热爱戏剧的情结时,深受感动。他说:“为了挽救四股弦这一濒临消亡的剧种。我们应该录像记录下来,为继承漳水河畔的古老艺术尽一份力。”村里几位爱好戏剧的民间艺术家,立即从家取来几件简单伴奏乐器,登上戏楼,一展歌喉。如行云流水的四股弦声腔,古老的武安落子戏,回荡在崇山漳水间,响彻云表。后来这些录像传到优酷网“@艺术数据网”在线播出。
  那天离开古城村时,漳河映着晚霞,不由让人想起安阳八景中的“漳河晚渡”。看着对岸的崇山峻石,遥想当年荆浩创作《渔乐图》时的青山秀水,耳畔回响古腔古韵,追慕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豪情,怎不让人流连此情此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