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其弟子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其中有些故事如今看来依然十分有哲理。 当路人有难,在我们有能力给与其帮助的时候,是否应该施以援手呢?孔夫子遇到这样的事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吕氏春秋·察微》中就有两则有趣的记载。 做好事不图回报,被批评 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看见国人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可以从国库领取报酬和奖金。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子贡,这家伙不仅学问好,是孔子最优秀的十个弟子之一,而且非常有商业头脑,经商发了大财,是个大富翁。子贡从国外赎回来了鲁国人,但却拒绝领取国家的报酬和奖金,这就是史书上“子贡拒金”的故事。 因为子贡有的是钱,觉得根本没必要去领那点钱,也算是为国家减轻一点经济负担吧!这样看来子贡的道德境界还是蛮高的,做好事不计回报,没想到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却严厉的批评了子贡。 孔子批评子贡说:“子贡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 做好事收取报酬,受表扬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从小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但生性豪爽,为人耿直,甚至于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被救的落水者送了一头牛给子路作为报答,子路竟然接受了。这件事史书上称为“子路受牛”。 做了好事后收取人家的报酬,这不成交易了吗?看看人家子贡,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可以领取的钱都不要,再看子路,这思想觉悟确实不高。 按照常理,子路应该拒绝才对啊,并对被救者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才是思想觉悟高尚人的所作所为嘛! 没想到孔子却称赞子路说:“从此以后,鲁国人必定会去救落水者。” 孔子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完成了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 ‘义’ 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为什么批评子贡 而子贡的做法,固然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 ’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了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子贡此举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恶行。 因为这样,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了,因为他们可能不像子贡那么有钱,或者他们不像子贡那么喜欢出风头。于是,很多鲁国人会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孔子才批评子贡。 为什么表扬子路 子路救了落水者,会因为这一善举获得大家的称赞。而之后接收了落水者送的牛,这让冒风险做善事的人获得了‘利’的补偿。 其一,被救的那个人表示感谢是应该的。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谢是被救者的自由和权利,子路并没有要求被救者送他一头牛,如果子路要求被救者送什么什么样的财物表示感谢,那就是敲诈。被救的人愿意出一头牛就出一头牛,没钱的话出一只鸡也是感谢。 其二,子路接受礼物,也是对救人者做好事时付出成本的一种补偿。子路下水救人时,自己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下水救人最后把自己性命搭进去的屡见不鲜,另外还可能有实际的财物损失。如果自己的损失得不到弥补,时间长了,做好事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少,因此被救者给施救者合理的补偿是应该的,毕竟一条人命毕竟比一头牛要重要的多,这样看来,子路受被救者一头牛并不算过分。 其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理由,好人理应得到好报,而且应该坦然地接受好报。这样,就能够鼓励大家多做好事,都做好人,所以子路勇于救人的行为应该得到高度的赞美,包括用礼物和金钱进行褒奖。 子路因为救落水者而名利双收,这样自子路以后,大家遇到落水者,就会去救了,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用生活中的小事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虽然过去了2000多年,儒家的很多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但有些方面孔子还是看得极为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