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韩信之死中读人性(官员读权谋,草根读艺术、故事)

 黄建伟882 2015-09-12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

  韩信之死

  公元前197年九月,陈豨果然起兵谋反,自立为代王。刘邦闻听,扬鞭打马,直奔东北而去。韩信当然还是没有随军行动。他悄悄派人与陈豨取得联系,打算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可巧,有位门客得罪了韩信,已被囚禁,他弟弟就向吕后出首。怎么办呢?吕后找萧何商量。萧何也有满肚子鬼主意。他假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全部进宫朝贺,请韩信也赶紧表态。

  这个消息当然是对韩信的重大打击。再说一旦起了反心,对进宫必定会有本能的疑惧。因此他不想去。但萧何对他,到底有知遇之恩。他说:“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你就是身体再不舒服,也得硬挺着!”韩信不知是计,只好跟随萧何进宫。

  但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能回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说:“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他的具体死法不清楚,有说法是勒死的,理由非常后现代:刘邦曾经答应他,绝不让他有血光之灾。于是吕后那个心似蛇蝎的女人,正好杀人不见血。

  这是公元前196年冬天的事情。此时项羽不过长了六岁的冥寿。

  

  韩信之死与其谋反,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关联?

  韩信死于吕后之手。当时刘邦统兵在外,并不知情。等他回到长安,听说韩信已死,且被夷灭三族,是什么反应呢?《史记》中的原话是,“且喜且怜之”。

  由此引出第一个悬案:韩信之死与其谋反,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我的答案是,毫无关联。即便没有这事,他也会因为别的原因,被刘邦或者吕后揪住小辫子杀掉。考虑到此后刘邦不过活了一年,他最后恐怕还是难逃吕后之手。

  在那个众所周知的说法里,韩信似乎伤过刘邦的面子。与韩信闲谈议论将领们的才能时,刘邦问道:“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这个说法并不亏待刘邦。彭城之战他统兵六十万,却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得丢盔卸甲。刘邦当然不肯服气。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我应该三军总司令才对。于是反问道:“那你呢?”韩信的答案众所周知,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笑着说:“那你怎么还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带将。而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可及。”

  这个说法似乎伤了刘邦的自尊,但刘邦那样的流氓,素来不要面子。他要的是实惠。韩信刚到楚地时,出入皆动用军队护卫,威风八面,有人因此控告他谋反,但是并无实据。刘邦用陈平的诡计将他抓住后,不问青红皂白,就贬为淮阴侯。论说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又发生在这样一位有功于国的名将身上,怎么着也得弄个是非曲直出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但刘邦恰恰没有。

  为什么?

  这只能说明,韩信是否谋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邦能否将他牢牢看住;假如韩信真有谋反的举动,刘邦又岂能容他;他当时就会被杀无赦斩立决,哪里还有什么淮阴侯可当?

  刘邦曾经两次“驰入”韩信军中,突然剥夺其兵权。那时其实韩信已经在朝死亡的终点迈进;后来令他和彭越出兵,合击项羽,两人都按兵不动,这样的前科当时刘邦没办法,但事后如何能释怀?天下平定之时,也就是秋后算账之时。

  还是蒯通分析得透彻: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危在旦夕。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也是侯爷,却跪迎韩信,可见韩信的威望有多么高。这样的臣子,就像在枝头跳跃的小鸟,怎么可能不成为君王的目标?

  司马迁这样感叹假设:“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除非韩信能效法张良,功成身退,或者像萧何,自污英名。可是那样的韩信,性格中就多了刘邦的流氓成分,而少了项羽的男人成分。我不喜欢。我很遗憾韩信在齐时没有自立,最终一统天下。项羽动不动就煮人;刘邦舍子卖父,傲慢无礼。只有韩信,负面新闻最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