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子丞的人物画欣赏(1)

 东方竹马 2015-09-12


浙江嘉兴.沈子丞的人物画欣赏(1)







  沈子丞原名德坚,别名之淳,号听蛙翁,1904年10月出生于浙江嘉兴。早年就职于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所图画部主任。1949年後曾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1957年后一度于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顾问。1976年曾在江苏省东台县(现东台市)工艺品总厂工作。擅长人物、山水,笔墨静雅,气格清和。精通画理,长于鉴赏和围棋。书法学钟繇,体势在隶楷之间,奇崛而有灵气。曾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出版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沈子丞书画集》等。

  沈子丞父亲在嘉兴北门大街上开了一家书画店,小子丞一有空就到店里临摹画画。读小学时,家藏丰富的图画老师对这位颇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也很是喜欢,不仅细心指导他作画,还常常将他带到家里观赏自己的藏画。沈子丞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17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图画部,并因此机缘得识庞莱臣、郑午昌等许多艺坛老前辈。郑午昌对沈子丞很是钟爱有加,悉心指导他学习山水画。除此而外,沈子丞还精心研习各类名画法贴,并从著名学者张献之学习诗词。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使沈子丞在二十岁前就已在人物(包括工笔、写意)、山水、书法、诗词、古代画论等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绘画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因工作需要沈子丞离开了工作31年的中华书局,调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并任副馆长。新的岗位虽然工作繁忙,但沈子丞从未放下手中的那杆画笔。他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建设体裁的优秀作品。其中《分得了农具》入选全国展览,《西郊即景》入选华东地区美术展览会。

  1958年沈子丞从中共一大纪念馆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反右斗争开始后,沈子丞离沪来苏,在工艺系统从事绘画工作。虽然在反右斗争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但这并未影响沈子丞的艺术创作热情,来苏半年即创作了《拙政园全景图》《百美图》等大幅作品,深得同行和观者好评。
沈子丞人称江南才子,山水、人物、蔬果无一不精,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粗放时淡淡数笔,若有若无、简约疏朗,有时干脆以虚代实,留出一片空白,变无为有,但叫人看来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精细处则细如毫发,笔笔见笔,象他的白描罗汉即是。沈子丞的山水取法石溪、石涛,人物师法新罗、清狂,花果取意虚谷、八大,但又能自成一家。

沈子丞的用笔极简,画风清润高古。一般山水画家画石很少空钩无皴,但他往往不加皴擦,只用一根线条勾描,干湿浓淡,恰到好处。有时也会在淡淡的大石上点几颗苔藓,石旁缀几丛小草,顿使画面生意盎然。他画的人物,都是眉目传神,须发疏松,衣带飘逸,呼之欲出,他作的儿童却有一种天真稚气,活泼可爱,惹人喜爱。
沈子丞的书法作品,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钟繇的风骨,点划之间,多有异趣。他最喜欢的字帖,便是钟繇的《荐季直表》。此外,沈子丞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把书画两法融成一体。故他作书犹如绘画,用墨浓淡相间,用笔酣畅遒劲;他作画亦如作书,时而笔气连贯,势若奔云,时而信手挥就,飘逸入微。他画的山水不是气势磅礴的丛山峻岭,大都是几簇芦苇、一叶扁舟,数株寒梢、一行雁群,加之渔翁樵叟、老妪童趣,既充满诗意,又有生活情趣,都是江南水乡的特色。所以人们常说,读他的画如见一股清流。他秉性刚直,不谙奉迎的缘故。但对后辈新人却能循循善诱。他常说学画必须先学会做人。

沈子丞一生潜心学向,不仅擅长绘画,对书法、围棋、诗词、画论无不精能。历年来曾著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图画的欣赏》、《古代画家故事》、《围棋与棋话》、《历代围棋名局汇编》等书,所以,他作画时每每有画必题,以诗入画。且造语精微,启人深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