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谈教师的压力
忽闻最近湖北推出了教师的十大禁语。包括: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你父母是干啥的?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真的受不了你了!我就知道,你改不了!你怎么越来越差了?不想听的可以睡觉!你要不想学就回去!我怎么一点都感觉不到你们年轻的朝气!
为什么不是二十大禁语?难道没有其它该禁的了吗?当然还有的是。不过,幸好是十个,不然太多的话还真难记住。老师们上课可得小心了,切莫胡言乱语!一旦有人检举,恐怕饭碗不保。
这些话该不该说?肯定不该。但教师不是圣人。人生气的时候难保不会说一点难听的话。当孩子特别不像话的时候,这些话可能冲口而出。谁敢保证和禁语一点不沾边呢?如果非要教师保证不可?那好,干脆不开口,不管最好,免得添麻烦,又何必呢?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么?不错。可家长就不会说这些禁语了么?于是要设定家长禁语了。即使是教育专家,作报告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回到家后也免不了来几句禁的吧?因此,如果有人以为“禁语”一经公布,便万事大吉,那是太天真了吧。规定那么具体,有什么意义呢?好像教师都不懂似的,也太小瞧他们了吧?只要有个总的原则,那么不该说什么,就很清楚了,教师毕竟不是文盲。
教师头上的紧箍咒,一条又一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学生要减负,不错。但是教师要不要减负呢?这似乎很少提及。教师好像是永不疲倦的“永动机”一般,不需要“能量”,就能拼命工作。教师面临的各种压力,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体会的,说出来,大家以为是天方夜谭式的诉苦,不耐烦听的。但以下压力,是真实的存在,没有半点虚假。让我一一道来:
1. 工作方面的压力。上海的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12个小时,是很普遍,很“正常”的。长期积累下来的疲劳,造成他们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有多少?教师身上无意义的负担到底有多少?值得好好研究。教学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创新举措源源不断,对教师的要求层层加码,难道不该研究一下?
2. 来自媒体的压力。媒体对于教师,好像是天生的冤家,很不友好。不管发生什么,首先是批评教师,似乎教师是天生的坏人。通过揭露个别教师的恶行,给人留下的是所有教师都“无恶不作”的丑陋形象,于是“大快人心”。好像不把教师彻底搞臭,绝不罢休,那才是他们的本事。我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孩子是否还要上学?大概生下来都送到国外?因为中国的教师糟透了,没救了。
3. 来自领导的压力。学校里凡是发生事情,即使本来是教师有理,但能够勇敢站出来据理力争,为教师说几句公道话的领导,实在少见。他们为了某种需要,总是把板子打到教师身上,教师成为“替罪羊”,这样的例子真是不少,让教师特别感到寒心。
4. 经济方面的压力。看看小学里有几个男教师?几乎没有。某小学有50个班级,班主任全是女教师,一点也不奇怪。那么初中呢?也差不多。即使是高中,至少外语组几乎都是女教师的“一统天下”。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传统是男人要养家。而当教师的收入,养家实在太难了。难怪有人要跳槽到培训机构,外企和合资企业去,工资翻倍是肯定的。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教师这点工资,确实难以应付。全国教师工资基本拉平,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
5. 科研方面的压力。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同时,为了改革创新,职称评定,教师必须在科研上有所作为。不发表几篇论文,评职称第一关就过不去。在论文满天飞的当下,真正有实际用途的,到底有多少?比例之低,恐怕让领导面子上难堪。而且论文之乱象,说出来更是可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6. 来自家庭的压力。教师整天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家里的老人,因此特别感到愧疚。教师对于家庭的贡献太小了。长此以往,家人难道不会口出怨言么?
7. 来自专家的压力。专家每年都有新的教改方案推出,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不断紧跟,深入领会精神,并加以实施。且不说我们的专家往往不上课,甚至有的从来不上课,根本不了解一线教学的情况,从理论到新的理论,一套又一套。教师的工作层层加码,越干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最苦恼的,是发现搞错了,不断修改,居然又回到老路上来,让人哭笑不得。
8. 来自学生的压力。教一群独生子女,大家都明白不容易。要保证学生升学率的提高,第一责任人就是教师,不可推卸。可学生往往受到媒体和家长的误导,媒体主张“素质教育”,“成功教育”,可家长最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头脑中混乱的价值标准,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平衡,实在是个难题。
9. 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是来自民众和家长。随着家长的自我保护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很多原先简单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必须花费极大的精力,来应付这些压力。处理不好,会“吃不了,兜着走”,绝非容易。
10. 来自同事的压力。知识分子总是要顾及“面子”的。如果同事的业绩超过自己,特别是年轻的同事竟然比老教师做得更好,那么,老教师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将是极具破坏性的。
以上的十大压力,像是十座大山,压在教师身上,是事实存在。能够顶得住的,都是超人。当教师就得成为超人。如果硬要假装看不见,忽视现实,那么会造成多大的损害,是很难说的。
值此庆祝教师节31周年的时机,教育部应该为广大教师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就是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到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个趋势。而不是“慷慨”宣布,教师从此有可能评上“正教授”之类。因为谁能够评上,大家都明白。无非是照顾几个领导同志的情绪罢了,其他人肯定没戏。难道不是吗?不进行研究,不寻找对策,则我国的教育就不会有进步。至于过不过教师节,那并不是太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