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今日头条

 三姑书斋 2015-09-12

茂陵石雕即西汉武帝茂陵旁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群。这组石刻作品由数件大型石刻组成,雕刻手法简练,气势浑厚,已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现存茂陵石雕共16件,其中人和动物造型的石雕为“马踏匈奴”、“跃马”、“卧牛”、“卧马”、“伏虎”、“野猪”、“怪兽吃羊”、“人与熊”、“石人”、“卧象”、“蛙”、“鱼”(一对)、“蟾”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两通。

主体石雕“马踏匈奴”原位于霍去病墓前方,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气势轩昂的马儿将战败的匈奴人踩于蹄下,象征着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工匠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马儿的威风凛凛,匈奴人的狼狈挣扎与恐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胆的想象力。(说实话,我一点也没看出来被马压着的是什么,摊手)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上图名为卧马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上图名为卧牛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ps:霍去病啊,死在24岁,最美的时候。不过汉武帝对霍去病……,死了也要把人家捆在身边

42.河姆渡土“陶灶”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新石器时代。夹砂灰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土“陶灶”属生活用炊具,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见。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此陶灶为单体,可移动。其形似簸箕,火门外撇,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其中两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上图为陶灶烧饭复原图

新石器时代陶灶,目前出土极少。除河姆渡土“陶灶”外,仅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可见。以河姆渡土“陶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单体可移动陶灶,为后世所继承,并发展出炉灶。而灶也成为中国人烹饪活动的中心,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风俗。

43.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注1]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颂文,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不少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ps:这块碑的发现,是证明基督教早在唐朝就曾在中国传播过的一个证据,尤其是在“武宗灭佛(会昌法难)”之后,大量的书籍被毁,基督教的传播历史随着时间被湮灭。她的历史价值十分重大。

44.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1970年出土于西安的一个金银器窖藏内,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银壶模仿游牧民族储水用的皮囊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圈足径8.8×7.1厘米。壶腹扁圆,壶盖饰莲瓣纹,上有弓形提梁,以细炼连结壶盖,上口敛,下呈扁弧形,壶腹下部与圈足相接处有模仿皮囊的皮条结的“同心结”图案一周,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指示壶的重量,周身不见焊缝。

最为精彩之处,是壶腹双侧面有模具冲压而成的舞马图,这匹健硕的舞马长鬃披颈,口衔酒杯,前肢蹦直,后肢弯曲,马尾上扬,绶带飘动,动感十足。

马镫式壶,在辽金时代的古墓中常有发现,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这种形制的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契丹民族在唐代是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唐代前期政治上的统一,各族关系空前发展,因此,终唐一代契丹和李唐都有着密切关系。

45.镶金兽首玛瑙杯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镶金兽首玛瑙杯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质为酱红地夹橙黄、乳白色玛瑙,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晶莹鲜润。圆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动优美。杯呈弯角形,状若一尊伏卧的兽头,有浑然天成之感。口部镶有笼嘴形金塞,可以卸下,内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泻出。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熠熠生辉。

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兽首玛瑙杯的材料应来源于国外,据《旧唐书·高宗上》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癸丑,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大如五斗器。”《旧唐书·波斯传》载波斯曾遣使献玛瑙床。《旧唐书·拂菻传》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可见玛瑙贡品大多来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国。PS:这个杯子太精致了……

46.景云钟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景云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钟”或“景云铜钟”。

钟高247厘米,重达6吨,为青铜铸成,上锐下侈。六角弧形口,以蒲牢为钮,铸模共分5段,26模。钟顶端坐一蹲兽,唤作“蒲牢”,蒲牢,民间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于嘶鸣,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因此,安置于古代大钟之上的大多是蒲牢的形象。传说蒲牢生活在海滨,且十分害怕鲸鱼,一旦遭遇鲸鱼攻击,它就声音洪亮的大叫不止。因此,在民间,人们把撞钟的长木雕刻成鲸的形状,求其钟声能够格外响亮。

铭文为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并书就。

“景云钟”为世界现存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本来想到网上找这个音频,但是没有找到)……其实城内(西安)的市民每天都听得到。每逢整点,从西华门传来的报时钟声就是它(的复制品)的声音。(真的吗?西安人民好幸福)

ps:这口钟最近一次响起是1964年在参加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大赛。1300多年钟,再不敲会不户坏啊,动一下她么没准人家也想发出个声音啊……

47.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逆天文物

唐代文物。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

锡杖本是实用之物,是比丘作法时的四项重要元素(梵呗、散花、梵音及锡杖)之一,亦是比丘外出化缘时的十件道具之一。振杖发声,于荒郊野外则可驱赶毒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