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胡宝钢:为智慧城市制定《标准》?当止
2015-09-12 | 阅:  转:  |  分享 
  
智慧城市该有行标吗?

中国城市报记者叶中华2015年9月3日是国家标准委(SAC)关于对《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下文简称《标准》)等11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自8月20日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引发业界的高度关注并发出各种不同声音,中国城市报记者分别约请来自参与标准制定单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三方嘉宾各表己见,见仁见智。

标准详情

国家标准委(SAC)关于对《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11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如下:

1)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2)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2部分:分项评价指标制定总体要求;

3)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第1部分:总体框架;

4)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第2部分:技术要求及测试规范;

5)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第3部分:接口协议及测试规范;

6)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3部分:数据采集规范;

7)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4部分:开放共享要求;

8)智慧城市城市运营中心第1部分:指挥中心建设框架及要求;

9)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第2部分:移动健康;

10)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基本规定;

11)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



三种声音:

赞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

反对: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院长、全球智慧城市与绿色气候联盟执行主席胡宝钢

中立: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BG常务副总裁马旭光

?

大势所趋还是大势难料?

赞成:我们参与了部分标准的编写。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城市生活、城市管理的多方面综合城市发展模式,其内涵还在不断深化。标准化体系的出台与落实能避免方向性混乱、排除重复性建设。近年来,中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蕴含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技术需求,这也使得我国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反对:中国的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流动的、灵活的,是不能言说的。当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的时候,与其说它是什么,不如说它不是什么,以避免用僵化的方式给予定位。对任何事物,一旦定位,就已经偏离。现在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只是城市智能化一部分。而智慧是产业、文化、科技、网络的融合和集成后所形成的大成智慧,再通过“互联网+”实体产业(城市)的智慧化才能构成智慧城市的初步雏形。可见,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具体项目的智能化,而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智慧化。一个城市智慧和智慧化的过程是定性的、是非线性形态,如果在“智慧”尚不能被定量,“城市”不可能被“量化”的前提下,智慧城市根本不存在《标准》问题。事实上,为一个未知的、不可量化的趋势性行业制定一个《标准》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制标潮流能否顺应?

赞成:国际上,ISO、IEC、ITU-T等三大标准化组织以及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标准化委员组织,都在积极参与和推出自己的智慧城市相关标准。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制定的同时,也在国标委领导下,推动国内相关标准的制定。

反对:无论是现在的政府机构,还是行业专家,都只是过去在某一个领域具备的一些知识和成就,并不具备对“智慧”的判断和预测,况且,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完整案例。如此,智慧城市的《标准》从何而来?

制标会使城市“智慧”释放还是固化?

赞成:标准是为了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程建设、系统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信息、遥感、通讯、城市管理和规划等诸多技术和领域,目前各技术领域内的标准种类繁多,成熟度不一,通过标准建设可以让大家统一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为智慧城市提供标准总体框架,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以及各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反映出智慧城市标准的全貌,并促进各系统之间的连接,更好地支撑各具特色的智慧应用的发展。

反对:这完全是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模式,仅由某些企业和专家主导的《标准》很容易指鹿为马!这样主观臆造的《标准》必然会将智慧城市引入僵化和歧途。试想,如果不是马云先行尝试淘宝电子商务,而是一定要先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参与制定一个什么《电子商务建设标准》,也许这个标准有了,可“马云们”却没了!其实,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移动互联,并形成“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和平台,如果继续沿着工业化思维的路子,对任何事情都习惯性的去做个《标准》,这样的想法本身就已经不智慧了。正所谓“有所无”才能“有所为”!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谨防被《标准》固化,在互联网千变万化的波涛里,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出现什么科技将昨天的《标准》取代?“三网融合”的残局历历在目,但愿智慧城市建设不会步其后尘,所谓《标准》不会成为三年以后的笑柄!!!



智城建设成败关乎《标准》?

赞成: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率先做好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准备工作,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又是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的。首先,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结果做出客观、有效的评判,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建设结果和建设效率。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科学量化、有效评估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指南,将起到引领、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

反对:互联网和智慧产业发展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再也不能肆意挥舞《标准》的大棒了。《标准》的出台不仅会限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还会助长一部分人和机构利用《标准》进行新的行业垄断,更会形成腐败的土壤。尤其是面对千变万化的移动互联网,不要说制定一个固定《标准》,也许制定《标准》的人本身都不知道明天被谁跨界和超越!现在已经没有人讨论什么DVD机的《标准》了,也没有人拷贝诺基亚手机的《标准》了;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成功其实与《标准》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智慧城市是一个基于万物互联的综合性系统,这个系统最终“长”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更不是一个《标准》可以搞定的。最好的《标准》一定是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由某些专家们“一家之言”“编”写出来的!也许对于智慧城市而言,没有《标准》才是最高的《标准》。



中立:基于全国200余个试点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实践,易华录认为:由国家权威部门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确有必要。但从建设实际来看,标准宜粗不宜细。因为从八部委指导意见来看,更加强调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从全国实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注重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很难形成一个“标准版”的建设方案。因此,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地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建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重点在建设思路、实施路径和前后效果对比上予以关注,而不是建设内容和实现方法本身。









献花(0)
+1
(本文系胡宝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