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舞台“兵变”谈起(原创)陈武光

 陈武光 2015-09-13
  从舞台“兵变”谈起(原创)

陈武光
  我喜欢看戏,从《红灯记》到《帝女花》,从《茶花女》到《天鹅湖》,从《诗路花雨》到《卖花姑娘》。从京戏到粤剧,从地方戏到话剧,有戏必看,有的戏甚至看了几遍也不嫌少。现在看戏成了“高消费”,无奈只好对着没有舞台效果的电视了。看“大戏”的时候,每当舞台上响起“升堂!”的呼喊,即刻就见到身披“兵”“勇”的士兵扛着“肃静”、“回避”的牌子,“砰”“砰”撞击舞台地面,大声呼喊:“威武!”震撼之余,顿感“小兵”令舞台生辉,不可或缺。
  随着那个非常年代的结束,被视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粤剧,刚刚“解禁”,我与友人即去观看,舞台上见不到“小兵”“威武”场面,稀稀拉拉,无精打采,后来得知当时待遇很低,“小兵”待遇更低,甚至有的跑一次“龙套”也不过是几毛钱,叫人家怎么提得起精神?我戏称这种现象为“舞台兵变”。切不可小看“小兵”,一旦“舞台兵变”,整台戏顿失气势,淡而无味。
  想不到由生产一线也传来了“舞台兵变”的消息,消息传开,一片哗然。一些生产企业一线技术工人面临短缺,积极性不高,“小兵”“逃逸”,生产企业也演起“舞台兵变”的闹剧。一线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学历文化水平偏低,年龄严重老化,无怪乎有的人说一线工人有点“拉夫”的样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工厂内部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更有教育架构的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大专机械专业学历,在生产一线工作,待遇较低,更谈不上什么职称评定,领导还动不动传话:“做晤做,晤做算,大把人等着做,我拿千俩蚊,分分钟揾一个好使又好用的,即刻有人做!”谁料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既然“老板”下了逐客令,“小兵”无奈“跳槽”,加入“舞台兵变”队伍去也。
  在我的印象里,以往高级专科技术学校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基地,那时我的家乡有几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拥有相当数量的一流教师、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习工厂,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到这些学校读书不但不交学费,还享有必要的生活津贴,毕业后一般都分配到大型工厂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成绩优秀的初中生报考。当年家长经常提醒自己的子女,要读好书争取以好的成绩报考这所学校,那时我也很想报考这所学校,但是自感成绩不是很优秀,最终不敢报考。
       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还遍布全国各大工业基地,涌现出一批著名工程专家、技术骨干和革新能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走上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当年“吃香”的学校,备受冷漠,日渐息微。生产一线“舞台兵变”重新唤起人们的觉醒,现在这些学校又开始复苏走向繁荣。
  “舞台兵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舞台上的“大佬官”虽然令人陶醉,但没有“小兵”,唱起“独脚戏”,毫无生气,难以为继。甘当“小兵”,重视“小兵”蔚然成风之时,我们将迎来更加绚丽多彩,万紫千红的舞台。
  陈武光 发表于 2007-04-15 19: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