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讨论(天涯论坛-心灵热线)

 华海小杰 2015-09-13
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讨论  这些讨论很多都是我们在团体辅导中的对话与交流的结果,我把一些有意思的写在这个地方。1.自我界限/秘密
  从前,我很害怕我与别人是不一样的;现在,我庆幸,哦,原来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区别于任何人的独立的存在性,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原则,意志和信仰,这确定了你这个人的基本结构。这里面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秘密,就象荣格所说的:“任何被隐藏的事情都是秘密,保守秘密的行为就象心里的毒药一样,使秘密的拥有者和集体疏远开来,这几剂毒药如果剂量小,可能会成为一副治病的良药,甚至可能成为某种个人分化的必要前提,这是一种异常普遍的情况......对于秘密的拥有使他免于融化在集体生活的无意识中,因此也使他免于致命的心理损伤。”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隐藏的太多,那可能的情况是:“我们所隐藏的东西,比起我们压抑的对象来----或者比起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所压抑来----损害要小的多......我们不仅是将一个内容有意识的保存在秘密当中,而且将它们还对自己隐藏起来。”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没有秘密,但是又不能有太多秘密,秘密可能是你个人分化的基础,也可能是一剂毒药。重要的是,每个人必须要很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秘密是什么,不要把这个秘密对自己也隐藏了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荣格的这句话“对于秘密的拥有使他免于融化在集体生活的无意识中,因此也使他免于致命的心理损伤”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另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隐藏。中国有一点想法的人,特别是文人,都有过退隐山林的想法,但是在这个发达的资讯时代,真正的山林已经不复存在。前人说:“小隐于山,大隐于市”。便是这个道理,真正的影藏是对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隐藏,其实这很简单,在集体的生活中,只要你学会不断的去附和别人,用“是”、“对”、“很好很好”、“不错不错”这样一些言简意赅的词语来应付一切,那么你就可以很好的隐藏起来,“把自己融化在集体生活的无意识当中”。当然,我并不反对你在心底嘲笑某些人的无知和幼稚,这也是我奉行的无知主义,这也是我心底的一个秘密:-),或者说它是一种生存的伎俩吧。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讨论(续一)
2.过度付出/投射
  在我们讨论人际关系的困境的时候,“付出”这个词语被不断的提出来,而且逐渐成为一些人交往最大的障碍。付出可以是时间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它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这手段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风险。或者说,任何手段都存在着风险,一旦你使用不当的话。一种普遍的反映是:我们更加愿意付出,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付出。我们在付出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对这个关系有一种控制感,而且同时获得了道德上的优势,比如说让人觉得你是热心肠的、善良的、体贴的、更加有力量的人,而接受付出的人无疑会产生道德上的焦虑:不劳而获的、需要照顾和被保护的、不坚强的、无法独立的等等,于是这中间便存在一个矛盾,愿意付出的和不愿意接受付出的。
  如果我们用过度付出来描述这种障碍,我的意思是指:在你交往的过程中你的付出远远超出了别人的需要而给另外一个人造成困扰并深刻的影响了你们关系。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一碗米养一恩人,一斗米养一仇人”,就是这个道理,人家本来就只要一碗米,但是你偏偏给人家一斗,别人可能会感觉到你的目的并不是在帮助他度过难关,而是在彰显你的富有和乐善好施,你在利用别人的痛苦为自己谋取道德上的利益。他得到了你的帮助,一方面他存在感激,但是他同时对你也存在仇恨和由仇恨带来的愧疚。而且过度付出可能导致接受付出的一方在那一方面能力的丧失,造成一种更复杂的心理情况:感激、依赖、自卑、仇恨、愧疚等情绪的纠结最终使他无法与你坦然相对。所以我们的付出应该止于别人的真实需要,止于“雪中送炭”,避免“锦上添花”,这自古以来就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法则。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前一段时间关于对丛飞的事件的讨论,我注意到有媒体报道有几个丛飞资助的大学生,在丛飞住院期间从来没有表示过慰问,甚至对丛飞也没有好感,认为:“他那样做是有目的的。”有个家长在丛飞命悬一线的时候还打电话来骂他说话不算话,没有把孩子的学费寄过去。这足以显示付出者与接受付出者的复杂关系。虽然我们敬仰丛飞的为人,但是理性的来分析,他的做法难道就没有一点失误的地方吗?或者说他自己也要承担一些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她的一个好朋怯懦、软弱、单纯友处处受人欺负于是她就想方设法的保护她,照顾她,要她和自己形影不离。结果弄的那个朋友见了她就躲,她感觉好委屈,因为自己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就对自己这样呢?
  我们可以模拟几个问答来寻找真正的问题:
  Q:(付出者)你为什么要为她付出那么多?
  A:我觉得他需要我的帮助。
  Q:他向你求助了?
  A:好象没有。
  Q:那是他需要帮助还是你“觉得”他需要帮助?
  A:我“觉得”…
  Q:那你觉得到底是他需要帮助还是你自己需要帮助?
  最后一个问题通常会让来访者感到震惊并且难以回答,因为作为付出的一方,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在付出的过程中的需要。但是这需要是存在的,而且决定着他对某些人的行为。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除了别有用心的特殊的付出除外(这些付出一般是有意识的阴谋,比如贿赂),人们总喜欢帮助那些看起来和自己有一样困境的人,或者和曾经的自己有一样困境的人,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哪个人的帮助总是倾尽心力,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在他身上看见了从前的自己。”他把自己当时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帮助全部付出给这个人,把当时或现在自己的需要当作别人的需要,并不断的付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投射: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荣格说:“我们毫不犹豫,轻松愉快的选择了一条对自己保持无知的复杂道路,却同时忙着去管他人的毛病和罪孽。这种做法使我们表现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由此欺骗了我们自己,也欺骗了我们周围的人。”所以我们看见贫穷者愿意去帮助更贫穷的人,缺乏支持的人拼命的去支持别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这种倾向),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却忙着为别人的未来勾画蓝图,一个软弱的人却热中于帮助一个比他更加软弱的人。
  所以我们的原则是:痛苦是每一人的权利,学会尊重别人的痛苦。对于那些不需要帮助或者没有向你求助的人,要保持谨慎。告诉他我不是万能的,无论我怎样帮你,你都要靠自己。最后,尊重比付出更容易获得一个朋友!
3.家庭无意识/代际牵连
  前几天和弟兄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突然问我是否知道“家庭无意识”这个词语,我说没有,他说自己以前也没听过,是一个学机电的人告诉他的。我们除了感叹大学四年荒废了以外,对这个词语的内涵进行了无知者无畏的揣测。在我们看来:家庭无意识描述的是一个家庭的习惯,氛围,父母的情感、人格特质等无意识的情结对孩子的影响。很多人,特别是我接触的来访者,在他们报告的生活史中,我们看见他童年的经历,特别是他的原生家庭,是怎么的在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本人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当然我不否认这影响有着很积极的一面,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积极的,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我看到的总是那些极坏,极消极的影响。
  有另外一个描述这种状况的词语叫做“代际牵连”,它指的是上一代人的情结,仇恨对下一代人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持续几百年,形成一种家族无意识。比如海灵格先生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部落,长年交战。一开始是为了争夺猎物和领地,一方把另外一方打败了,杀死了他们几乎所有的青壮年,而失败一方的孩子长大后为父辈报仇又打败了先前得胜的一方……于是这形成了一个以仇恨和复仇为主题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持续了几百年,以至于后来他们的子孙根本就不再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去和对方打仗,也不明白自己的父辈为什么要去打仗,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报仇。在他们一生下来的时候,看起来他们的命运都是自由的,可以自我选择的,其实他们的命运早就被仇恨决定了,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在一个家庭里面,孩子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暗示和被改变的,所以我常常想:一个不幸的人后面,总有一个不幸的家庭。
  现实中“代际牵连”有很多种形式,我们不无痛心的看到父母之间是怎样的滥用他们的子女,比如让孩子来实现他们自己实现不了的意志,对孩子进行控制以获得权威感,把孩子当作伤害对方的武器,咒骂和嘲弄,遗弃……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们就其中一些来进行简单讨论。
1>,控制----以爱的名义
  特别是在专制型家庭中,控制孩子成为家庭教育最为突出的一部分。这种控制包括很多方面:
  行为控制:不允许孩子做某些事情,比如玩的内容,交往的对象,做事情的方式;逼迫孩子做某些事情,比如你必须怎么做,和谁在一起。
  情感控制:不准哭,不准拉着脸,不准发脾气。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的一方因为伴侣的损失把全部的爱加在孩子身上,过度的保护孩子,期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密无间的连结,以代替他在婚姻和人际关系上的失败。并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强化这种连结,不给孩子任何独立的生活空间。迫使孩子的能力,认识婴儿化,永远长不大,这是一种更加秘密的隐性的控制。
  所有控制都伴随着强烈的惩罚和条件化的爱。如果你做了不允许做的事情,可能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谴责甚至暴力对待。其次,他们会在无意识中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是:你只有做到了什么,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你才是乖孩子,才是值得父母爱的。否则,他们另外一种惩罚的方式就是冷漠,在情感上疏远孩子,由于孩子的弱小和孤立,通常是不得不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意志。而且所有的控制都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以对孩子好的名义进行。这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孩子在内心恨父母,但是由于这种恨是不道德的,所以通常这恨就转向自己,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懦弱的。孩子会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并且在精神上处于一种停滞和疲惫的状态。通常是长大之后极度不适应社会,唯唯诺诺但是内心充满矛盾和对社会的不满。
2>.倾诉----爱的倒流
  在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破裂,那么孩子要承担的一种风险就是父母会把原来对伴侣的爱寄托在对孩子的爱身上。其中一种就是父母把失败的感情向孩子倾诉,比如告诉孩子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对方是怎么样的伤害和不忠于自己,自己是多么的难过,既而会告诉孩子自己多么爱他,他已经成了他唯一的财产,一定要争气之类的话。可能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是他这样做是在向孩子索取感情,理解和爱。这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焦虑,因为他本身应该是被爱的,可是现在他确不得不去付出他那弱小的感情无安慰父母。可是事实上他的安慰远远不足,这会造成孩子强烈的自卑,以及他对父母感情的混乱。事实上,每一个家庭里,爱都是有顺序的,父母爱孩子,支持、鼓励和接纳他,孩子向父母倾诉,寻求安慰和保护。若父母有了自己的问题,他们应该向他们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求助,而不是孩子。这种景况下长大的孩子社会角色混乱,过度的责任心和过度付出,但是内心极度孤独和苦闷,他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一个人可以安慰他。
3>,冷漠----爱的失位
  家庭氛围如果太冷漠,通常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或者条件拮据(父母忙于物质的东西),父母性格冷淡不善表露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成为一个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家人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温暖和关怀。这本身是父母的一种失位,特别是母亲。但是作为孩子,他容易产生的想法是我是不可爱的,所以我不被喜欢,他会做出各种行为来迎合父母的需要,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他不断的去怀疑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内心充满了自卑,当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这样的人长大之后会一辈子寻找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价值,极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要么由于自卑极度封闭要么极度追求荣誉和权利并且不择手段。其实他需要的仅仅是爱而已。
4.仇恨/怨恨
       有一天一个不相识的朋友发信息问我:“心中有太多的恨,应该怎样忘记呢?他们压的我好累。”我忘记了是怎么回复他的,大意是说既然累为什么不放下呢,或者为什么不去爱一个可爱的人,而是选择去恨一个可恨的人?也就是说“与其花这么多时间来恨一个人,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来爱一个人;恨带来敌人和痛苦,而爱带来愉悦和朋友。”但是他又告诉我说他恨的那些人都是他的亲人,他对他们是爱恨交织。哦,这下我才理解了他的恨的本质。
  我看见有两种恨存在于人们心底,一种是仇恨:针对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而与我们又没有太多瓜葛的人。第二种是怨恨:针对那些没有达到或者符合我们期望而通常是比较亲密的人。前一种恨是指向外部对象的愤怒,而且更多是情景性的,看到那个人,想起某些事,便恨的咬牙切齿。而后一种恨是指向内部的,或者更多被隐藏起来,与其他许多感情混合纠葛,给人更大伤害和痛苦的。
  我们无法否认,恨和爱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想要把自己和别人连结在一起的强烈愿望,同样是命运的纠葛。对于仇恨,我没有更多的见解,我想要说的是怨恨: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孩子对父母强烈控制的敢怒不敢言,夫妻之间因为对方的忽视、背叛、冷漠等而产生的痛苦与绝望甚至对对方的指责、漫骂和报复,在日常生活中,是这些恨占据了我们不愉快的绝大多数。仇恨只是一种少数情况,或者我们甚至可以可自己仇恨的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是与我们所怨恨的人,我们则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为什么?因为你对他们的期望是不一样的,生活的纠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更加应该改变的是那些被怨恨控制的人。
  反思你的恨的本质:是什么伤害了你?是他的所作所为不容于天下,还是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是你的期望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而陷入了一种完美主义的想入非非还是他真的懒惰不堪?还是你的期望,本身就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我是否应该做一些改变,我能做的是什么,除了等待?
  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那样做?他是为了伤害我,故意的?还是因为他有不得已和无法控制的原因?他是否也受到了伤害?他是怎么看待我的期望和我的痛苦,他是否做过挽回的努力?
  站在问题的本身的立场来看问题:已经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这个结果已经给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那些是发生了的事实的,那些是被报复的需要夸张了的?怎么做可以把这些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我们来讨论恨的时候,我很想说的是:我们问题的核心是我们的恨,而不是我们恨的人。通常由小的矛盾导致大的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他们看待或者坚决问题的方式:他们不是着力于解决矛盾,而是着力于伤害对方。恨只是一种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一种有效的途径是:我知道亲密的关系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矛盾并不一定是伤害。我理解他和我不一致有他深刻的人格和性格因素,但是我不会接受由这些性格和人格所造成的伤害(理解但不接受)。我可以选择我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伤害,这种方式是符合事实以及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这样,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
5.豁然/宽容
      一个人,他的胸怀和气度非常的重要,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是人格的魅力,而不是外表的东西或者交往的技巧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人们可能会一时迷人的外表和优雅的谈吐所吸引,但是他们也可能在之后后悔自己的决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来讨论豁然和宽容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想讨论怎么样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甚至讨厌的人,我们平时是怎么样的呢?我想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回避,在心里鄙视,甚至对他进行一些言语和行为上的攻击----如果有能力的话。回避是最普遍的。以当我在和一些朋友讨论怎么去和你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会很惊讶的问我有这种必要吗?是吃多了撑的?我既然不喜欢他,为什么还要和他打交道?你不是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爱”个人吗?我说是的,但是我们的问题是:只和自己喜欢的打交道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那意味着你生活在一个自己编织的虚假的世界里面。因为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你是最放松的,你们会互相理解和体谅,并且互相夸赞,夸着夸着大家都上天了,高兴了,但是并不会有太多有益的收获。但是和一个你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你会警惕、自省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了解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异,你才会了解和见识各种人生与人性,你的阅历和社会经验才会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你开始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事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前面的讨论更多是从博弈的角度,从一种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讲宽容。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理解和包容人与人的差异,你学会尊重并变得宽容和博大。我们常常用宽厚、厚重、广博等词语来形容土地,因为它既养活君子,也养活小人,只要愿意付出劳动的,它都回报以收成;它既承接光明,让世界沐浴阳光,但是也制造黑暗,庇佑那些黑暗底下的生命。而人却不是这样的,我们的选择,评论,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痛苦观念,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缩小,仿佛一个成年人却穿着一件与他不相称的小孩子的衣服。
  即使真的有人是卑鄙的,黑暗的,甚至是犯了法的,那我们也不能把他们全部放逐出去,想想我们自己的内心,难道从没有黑暗,没有卑鄙的想法,没有犯罪的念头?当然,我们不是鼓励犯法,每个人都会为他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他永远是一个人,我们的同类和同胞。即使他是卑鄙的,那我也不能鄙视他,因为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竟然和我们所讨厌的人是一致的,你对他的宽容其实与他没有关系,这只是你自己的一项道德成就。因为我们不满足于做一个道德上和心胸上不开阔的人。这也给我们指了路,我们必须要让自己成长的更快,你只有站的更高,你才会看的更远,你才会看到更多的阳光,你才会象一个国王一样的爱他的子民,虽然他惩罚他们,但是他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他们的利益牺牲一切。《圣经》里面讲,耶稣已经知道犹大卖了他,但是他仍然爱他,欣然赴自己的命运,看见那些喝他血的人,他也只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在是一种真的胸怀、真的宽容,真的坦荡。这是神对人的宽容,因为神不会和人一般计较,但是我们,我们太多的人,不愿意做神:“我只是个俗人。”他们说,然后互相伤害…… 
人生如戏
  我几乎要说,人生就是一场戏了。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我们开始在上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尽管是生旦净末丑不停转换,但是命运却早已被剧本注定。然而我并不想宣扬悲观的宿命论,那些诚恳的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和扮演自己角色的人,最终会得到他应有的回报,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即使我们只做平凡的事,过平凡的生活,我们所能领悟和得到的也会足够的多,多得足以让你去感激生命的丰盛。并不是所有的意义都只存在于伟大的事业当中。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人生是一场戏的话,那我们要怎么去演绎,去做一个出色的演员?即使人生是一场悲剧,那我们也要尽情的演出,从而不失悲剧的宏大与壮美!
主角/配角
  戏里面有主角有配角,一出好的戏剧,便要有主次,有配合和渲染。在世俗的眼光里,没有甘愿做配角的人。在生活里面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才是主角,你只要走出去,那么你可能只是一个宏大戏剧中的一员,甚至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这叫人怎么接受?所以我们要区别一个东西,那就是什么是个人世界什么是公共世界。在你的个人世界里,你是王,是主宰,你发号施令,你是主角,你需要别人的配合和推崇。而一旦走出这个世界,你的角色可能就变成了配合和推崇别人的人,这种转变是否让你觉得自然?我们看见一些人存在着一种障碍,他不仅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且希望主宰别人的生活,他希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意志下运作,如果一会没有人来关注和安慰他,他就要大发雷霆,像上帝一样的愤怒。他从来不配合别人,不履行他的公共使命和扮演他的公共角色,于是他很快被嘲笑和忘记。我们把这看作一种想象中的权利,或者对权利的觊觎。
  个人的世界和公共世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特别是我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这是很多人,特别是很多抑郁的朋友缺少的。比如在公共的生活中我的身份只是一个小职员,那么我就该做好我分内所有的事情,并且在心里接受这一角色。我知道很多朋友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他们总是批评或不甘心,因为他们要更好的和更公正的,而现实是他的批评和抱怨损坏了他去适应他本身工作的能力,以至于在别人眼里他连这点小事都是不能胜任的。你要获得更多更好的东西,你要把自己的舞台扩张的更大,那么你就要从超越最卑微的职位和生活开始,超越是胜任和战胜,是赢得所有人的赞誉和掌声,那么你自然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我看见很多人的奋斗都是一种逃避的幌子,真正的胜利和成功永远不属于这些人!
  所以在公共生活里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塌实一种谦卑,这种谦卑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敬畏,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尊重,是大风来袭之前的一种准备。而且不管你做什么,永远不要想别人在怎么看待你,在他们的生活里,你只是一个配角,他们更加关注自己。
演员/观众
  而另外的一些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永远不上场,他们拒绝演出并且带着一种自以为是的不屑来看待那些演绎生活得人。他们也站在这个舞台上,穿着华丽的衣衫,但是他们却抗拒演绎,他找不到自己的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怎么去唱念坐打。他们想做主角但是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如果做配角和跑龙套的那不如叫他去死,于是就这样,在犹豫中,他虚耗了大部分的精力。于是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这一出戏的观众,而这戏,这人生本来就不应该有观众。想想吧,一生有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却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尽了眼泪,永远不会知道生活的真滋味,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可惜?忘记那些把你固定在一个空壳里面的那些想法,那些判断和评论吧,加入那火热的生活里面去,尽情的演绎和享受生活的悲欢离合,不要去想你会得到什么,在这系结束之前永远都不要想你会得到什么,因为无论你得到什么都会比什么也得不到要好的多。
如果人生真是一场戏的话,那么我们来庆祝吧,我们一起来舞蹈和歌唱吧,我们把那些唱独角戏的人拉进来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或者自由而导致疯狂!!
诸神之会 
前天去听了一个催眠的讲座,演讲者是一个秃顶的英国老教授,给我的感觉他很幽默风趣,而且有一种很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情绪直言不讳的坦然,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在很多国家讲过课,但是他发现自己讲的那些理论会被忘记,而故事会被记住。是的,我记住了这个故事并打算在这里与我的朋友们一道分享,他叫uren(音)博士。
  神仙们聚集在一起开会。有一个神仙说:“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会议,是因为我们竟然创造了人。现在他们无处不在,并且总是找到我们向我们要求这样要求那样,为了宁静与和平,我们决定找个地方藏起来。”于是大家开始思考,现场一片安静。
  有一个神仙说:“我有办法,我们可以藏在天上。”另外一个神仙马上反驳他说:“不,不行,我们很了解人类,他们马上就会造出飞机火箭把我们从天上拉下来。”于是大家又陷入了沉思。
  又有一个神仙说:“我知道解决的办法了,我们藏到最深的海底。”“这也不行,他们会造潜艇找到我们”,一个神仙说。“我有办法,而且这个一定行,我们藏到地球中心去,那里温度高岩层厚,他们一定找不到我们”,另外一个神仙又提出新的见解。“还是不行,他们会用钻头打洞把我们挖出来。”
  在许久的沉默和思考之后,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小神仙轻声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们藏到人的心里去,他们从来不看自己的内心,所以他们一定不会找到我们。”
  真正的神仙和天堂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从来不去看它,当然这个神仙并不是一个雕塑或者庙宇,而是让你幸福的一种信念。
  这个故事让我想了一些东西:西方文明从天文和地理的大发现开始,人们就被这个世界的伟大和新奇所震惊,他们乐于去做新的旅行和探索,去发明创造新的工具来推动我们这个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花了大把大把的钱去发明武器和寻找外星人,从那时起我们就学会了仰望天上的星空,但是我们却甚少低头看自己脚下的路或者闭上眼睛去看自己的心灵,我们在荣誉,权利和金钱堆积的宝座上摇摇欲坠,生活的一筹莫展。就象我给一个朋友说的那样:你要知道什么才是你要的?如果是名,要多少人人熟知你才算完?如果是利,要身家多少亿才算够?如果是权,要做到什么职位才可止?而通过这些,你要得到什么。你在追求着名和利,并且痛不欲生,而你的心灵只是需要一些宁静和幸福,如此而已。我们的道路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从心中往外走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