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凉;味苦涩; 功效清热,利湿,消滞,杀虫。治感冒,咽痛,肺病咳血,肠炎,痢疾,黄疸,风湿关节痛,钩虫病,妊娠呕吐,小儿疳积,疮疥。 葫芦茶,又名剃刀柄、虫草、金剑草等,海外侨胞称”仙茶”,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具备清热解毒、消积利湿、杀虫防腐等功效,可用于预防中暑,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肾炎等。 将其采摘来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 葫芦茶收载于《生草药性备要》,谓:"味涩性平。消食杀虫,治小儿五疳,作茶饮"。《岭南采药录》中记述:"叶如葫芦,秋老结子作穗,四时采之。味涩,性平。消食杀虫,治五疳,作茶饮,又退面黄色。疮久有虫,敷之即愈。又解热毒,去疳积。《山草药指南》对葫芦茶也有类似的记载。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中。 民间腌制咸鱼、肉类,放入该品,可防蝇蛆。 性味归经: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积利湿,杀虫防腐。用于预防中暑,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肾炎,黄疸型肝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疳积,妊娠呕吐,菠萝中毒,小儿硬皮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岭南草药志》:"消暑,清热,利尿。" 《闽东本草》:"解肌达表,健脾开胃,润肺生津,强筋骨,除风湿。"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利水消滞,杀虫防腐。制茶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预防中暑;煎水治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肠炎腹泻。" 《生草药性备要》:"消食杀虫,治小儿五疳,作茶饮。" 《本草求原》:"退黄疸。" 《岭南采药录》:"疮久有虫,敷之。解热毒,去疳积。""治劳伤吐血。" 《南宁市药物志》:"杀虫,清热,止渴。治疝气,疳积。煎水洗疮疥,止痕痒。" 抑菌作用: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利水,降脂。
在那广袤的潮汕平原上,在那环绕着秀美山村的小溪流畔,长满了叶柄长而有宽翅叶片形状像倒转葫芦的小草,叫葫芦茶。当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老农教了一招:如果你盛夏时节在田园上劳作,摘一片叶片洗净含在口中,便会顿觉甘凉生津、消暑解暑,许多群众都采它的叶片代茶煎成日常饮料以防暑保健,葫芦茶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因为有的叶片好像古代的利剑,故也有人称它为金剑草;若将其拌同腌罨咸鱼还能防止蝇蛆孽生,故又名咸鱼草。 葫芦茶是一种夏季十分常见的中草药,它性味甘凉、用途广泛,能医治感冒、伤暑、发热烦渴、咽喉肿痛、湿滞食滞、小儿疳积、黄疸、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乳糜尿、钩虫和肝吸虫病。民间还用它治疗过食菠萝而引起的腹痛下利和妊娠呕吐。
葫芦茶原料:乌龙茶25克,干荷叶25克,陈葫芦10克,橘皮5克。 葫芦茶制法:将干荷叶、陈葫芦、橘皮共研为细末,混入茶叶中。 葫芦茶用法:欲饮时,可取少量冲泡,反复冲泡至茶水清淡为度。
烹制:葫芦茶用1250毫升(5碗量)沸水分次泡,合茶液于炖盅内,并用煲汤袋盛茶叶,与宰洗好并去内脏、尾部,经“飞水”后的水鸭,洗净的猪瘦肉一起放进炖盅内。加盖隔水炖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调入适量食盐,此量可供3~4人用,茶叶弃之,水鸭可捞起切块拌盐酱油佐餐用。
养生功效:葫芦茶煲冰糖,有清热解暑,利湿消滞,祛积杀虫的功效。民间常用以治疗肺热咳嗽、伤暑口渴、咽喉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症。 配料功用:葫芦茶,性味苦涩、凉,入肺、脾、胃经。功能清热,利湿,消滞,杀虫。《生草药性备要》说它“消食杀虫,治小儿五疳,作茶饮”。《南宁市药物志》记载它有‘杀虫,清热,止渴”的功用,《闽东本草》认为它能“解肌达表,健脾开胃,润肺生津,强筋骨,除风湿”。 冰糖,为白砂糖煎炼而咸的冰块状结晶,性味甘、平,入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它能“治小儿未能谷食,久疟不瘳”。 分量和烹制食用方法:每次用葫芦茶30—50克,冰糖适量,清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相关阅读:
74301 阅读
71403 阅读
71118 阅读
65503 阅读
63663 阅读
62904 阅读
62860 阅读
62604 阅读
61673 阅读
59111 阅读
58801 阅读
57713 阅读
最新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