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故事

 杏坛归客 2015-09-14

汉字的故事——“川”和“及”字趣释奔腾的河流——“川”字趣释

    甲骨文的“川”作“”或“”,二望便知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弯弯曲曲的河流。字中的两条曲线,形象地描画出河流的两岸,河中的三个小点,是指奔腾湍急的河水中出现的旋涡。
  “川”的金文则为“”。甲骨文中的三个小点消失了,这是为了书写的方便,仍然为象形字,像众水并流之形。小篆和楷书的形体更接近于金文。《说文解字·部》:“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距川’,言深之水会为川也。”意思是疏浚加深加宽“”、“”而成川。
  
   小水为(音quǎn),即小河、小沟之类。将“”扩充一倍为“”,三倍为“川”。因而“川”为大河。按许慎的说法,“川”为会意字。其实“川”由甲骨文而来,仍为象形字。
  河水的水面一般都低于河岸,河流水面是平坦的,山间或高原上低而平坦的地带像河川,因此“川”引申为山间或高原上平坦的地带。如《乐府诗集·新歌谣辞·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现在仍有“平川”、“米粮川”。
  “川”又为四川省的简称。四川为什么称“川”?大概是因为岷江、沱江、黑水、白水(或曰:“岷、泸、雒、巴”)四大河流经这块土地而得名。
  “川”横躺下来就是“三”字,但它们在意义上相差甚远,弄不清这一点,就要闹笑话。传说从前有一个教书先生,他其他的字都不会认,只认得一个“川”字。一次,一个学生拿着书本向他请教。这位先生只想从书中找一个“川”字教给学生,他在书上翻来翻去,怎么也没有找到一个“川”字,顿时急得满头大汗。正在着急之时,忽然看到一个“三”字,便指着那“三”字骂道:“我到处找你找不着,原来你躺在这里!”
  学生一看是个“三”字,连忙告诉先生说:“这不是个‘川’字,而是个‘三’字。”
  可这位先生还振振有词地说:“‘川’就是‘三’,‘三’就是‘川’。”先生的回答使学生哭笑不得。

 

逮捕犯人——“及”字趣释

 “及”字的甲骨文作“”,左上方是一个面朝左边,弯着腰正在向前逃跑的犯人,右下方代表一个人伸出一只手正好触及到前边的一个人,像是在逮捕犯人,会意字。其本义是抓人。
  金文的“及”字作“”,中间也是一个面朝左的人,背后伸出的一只手,正好将前边的一个人的腿抓住了。“及”字的小篆的结构与甲骨文、金文相同。《说文解字·又部》:“及,逮也,从又、人。”徐锴曰:“及前人也。”“又”(手)代表后面的一个人,“人”指前边的一个人,后面一个人追上了前面的一个人,并立即把他抓住。所以金文和小篆的“及”的本义仍然是抓人。因为要逮住前面的那个人,必须先要追赶上那个人,所以,“及”引申为追赶、追上等意思。如《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其意思是:因为不能下车去推车,所以被敌人追上了。“及”由“追上”又引申为“到达”或“至”的意思。如《仪礼·燕礼》:“宾人及庭。”其意思是:宾客进得屋里到达庭前。
  “及”最早见于甲骨文,而追捕人的活动较之“及”的出现更早。它的出现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生产逐渐发展,氏族组织逐渐增多,人们的信仰逐渐形成,出现了用人牲祭祀和争夺生活资料等原始冲突。伴随这种冲突的产生,便开始有了捉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为“及”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每个人的劳动产品除了供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于是出现了私有,产生了剥削。为了占有和奴役别人,抓人就成了那个时期的常见现象。为此,人们必须要有一个反映这种社会现象的字,于是古人便造出了“及”字。可见“及”的产生,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者:吴东平) 妙不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