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李鲁 分享时间:2015年1月16日 分享地点:网络会客厅 文字整理:一琦
主持人:大家好,很高兴又聚在了一起,首先感谢帅哥李鲁从宝贵的假期中挤出时间给我们分享,并且他今天是带病分享的,非常感谢。给大家透露一点小秘密,李鲁并不是牛蛙,是因为综合素质优秀而被伯克利录取的。好,下面有请李鲁。 李鲁:大家好,我是李鲁,感谢这么多人听我分享经验,今天我主要回答大家之前的提问,咱们一个一个来回答。 DIY申本
1、能否介绍一下申本的具体过程,关键时间点和经验教训。 申请过程一般是先去考试,考托福、SAT;之后选学校,确定到底需要申请哪些大学;然后去准备申请,写申请文章;最后递交申请;然后等录取通知。基本就这样一个过程。 “关键时间点”这个因人而异。我就不说那些考试的时间点了,着重说下申请的时间点。 一般最先申请的是ED和EA,我记得应该是在11月1号截止。如果你要申请ED和EA,十月份那次SAT就比较重要;再往后是加州大学的申请,加州大学的所有分校都是11月30号截止;然后就是RD,RD系统的申请一般是在1月1号截止,当然也有个别学校会延迟,有的学校在1月15号甚至二月份才截止。关于申请的时间点每个学校都不一样,建议自己上学校官网以及整合信息的网站查询,之后把这些时间记下来,记清楚就好。
2、对于DIY来讲,哪些问题比较关键? 对于DIY而言,我觉得最有挑战性的还是到了申请期最后两三个月怎么分配时间的问题。因为DIY申请,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来操作,特别是到最后,如果成绩还不理想,既要考托福,考SAT,还要准备申请,头绪特别多,如果安排不好就会感觉很乱。比如你要考虑什么时候考托福,考之前还必须花时间去准备,这些准备时间是否又跟别的需要准备的事情冲突,诸如这一类问题,都需要安排好,做好时间规划。
3、你的essay怎么修改的? 我自己写第一遍,写完之后自己看看,觉得不对的会改一改。然后询问别人的意见,询问老师或者同学,我一般询问老师多一点。我询问他们主要是在essay的写作方向上,比如这篇essay的思想,我想要突出的点有没有把握住?因为有时候自己确实拿捏不太好,需要让别人来看看我方向对不对。至于文字修辞方面是比较次要的,自己把握一下,或者找个外国人帮你看看,就没什么问题了。 比essay更难写的是PS,我自己写好后,去找校长帮我看,也是改了挺多遍。我记得第一稿,我自己改完之后给他看,他说不行,给了我些建议,然后我基本是重写。然后再给他,他又说不行,又重写。大概重复了七、八遍吧,最后他终于说差不多了,我又拿给一位外教看,让他帮我改了词语方面的问题,基本就好了。
4、你的文书准备用了多长时间? 加州申请的文书我大概准备了两个多星期吧,真正开始准备加州申请的时候应该是截止之前的三周,common application申请表是截止半个多月之前准备,因为我用到加州申请的一些文章,所以就没有再花那么多精力。
5、在DIY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自己ED、EA、RD的院校?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假如你没有做好特别特别充分的准备,包括没有一个特别特别想去的学校,最好不要去申请ED,因为申请ED就要用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你就要把申请资料提交上去,而一旦提交,你申请RD的时候就不能改了,这就等于把你准备申请资料的时间减少了一个月。假如提交之后你又发现有什么问题,想改也改不了,就等于提前把你的申请截止了,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没有特别特别充分的准备,最好不要申请ED的原因。还有一个,假如你申请ED的学校录取你了,但是之后你又发现还有一个你更想去的学校在RD里也录取你了,但是你也没法再去那个更想去的学校了。 我自己是有切身感受的。我申请的ED是纽约大学,是第二轮,申请完加州大学之后12月才申请的纽约大学的ED。原来以为希望很大,结果2月份接到通知,被拒了,当时还挺伤心。没想到,3月份伯克利把我录了!假如当时纽约大学ED把我录取了,我就没有办法去伯克利了,即使伯克利录取了我,我也想去伯克利,那也是去不成的。这个情况放在现在看,我肯定觉得伯克利好,放在当时,我也觉得伯克利好,真心庆幸纽约大学没有录取我。 所以说,如果觉得ED没有特别充分的把握,也不是特别特别喜欢的话,就干脆不要申请了。 有人会说ED、EA的录取机率高啊,其实我觉得不同学校也不一样,如果你没有自己去很准确地查过ED、EA和RD录取比率的差异,也不确定。这个“多”可能也就多一点,也不会多到随便一申就把你录了。很现实的情况就是很多人申请ED,会被放进waitlist等待队列里了,也不直接录取你,可能让你等着,最后还是把你拒了。 伯克利ABC 1、选择伯克利主要是基于它的名气还是它的某些特色适合你? 我觉得两个原因都有,确实也因为它比较有名,也有很多有特色的东西吸引了我。当时有四五个学校录了我,有伯克利、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这里面伯克利名气是最大的。然而,我上学之后才发现,伯克利除了名气,其实还有很多特色是我上学之前没有发现的。在真正去一个地方之前,你很难特别深入地去了解它究竟有哪些特色,我就顺便多说下它到底有哪些特色: 第一个是地理位置。伯克利在旧金山,不是在旧金山市里,但是离旧金山距离很近,大概只有二三十公里吧,地理位置很好,离大城市很近。另外它离硅谷也很近,我综合考虑觉得在伯克利可能会有更多机会,在硅谷那边会有很多工作机会。 第二个是学术实力非常强,它的很多工科、理科在美国大学排名都很靠前,像计算机专业常年第一名,电子工程、化学、其他很多工科类都是很厉害的。 第三个是它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很有包容性,让人感觉容易融入社会圈子。作为一名国际学生,去这种环境我觉得更容易融入。因为加州亚裔特别多,不光是中国人,像韩国人、印度人、日本人都特别多,对于加州人来说,不管你是从中国来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来的,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环境对我融入美国社会更有帮助。 第四个就是伯克利非常推崇自由文化。这个来源于美国六十年代,提倡人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当时美国是越战时期,伯克利工科很强,就作为国家实验室研究核武器,学生感到很愤怒,学校经费都被用来做实验了,而没有用在学生身上。再加上当时反战情绪高涨,学生们都聚集起来罢课、游行,呼吁学校不要再继续研究这些战争武器。伯克利也成为当时美国民权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世界闻名。从此就形成了传统,伯克利非常推崇学生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觉得这种自由氛围比较适合我,我比较喜欢,可能这也是我选择伯克利的一部分原因吧。
2、大一的学习和生活中,哪些最值得提醒给学弟学妹注意? 有两点:一是进入大学后,一定要加强自我管理,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一定要上心。因为到大学后,无论你上的是哪种大学,几万人的大U还是几千人的文理学院,相比国内高中的氛围,更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说,上大学之后,一定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为很现实的问题是,美国的大学没有班的形式,不会像高中那样有班主任管着,一般到大学都没人管了,然而有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譬如,他们的作业之前不写,等到截止前晚上熬夜写完,类似这种情况就不太好。一是对身体不好,二是学习节奏不好。所以,我觉得上大学之后需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意识。 二是虽然要对自己的事上心,但也不是说就一门心思狠抓学习,狠抓GPA。千万不要自己一人天天除了上课就是窝在图书馆或宿舍,只会学习,这样其实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上大学之后,你周边那些人很重要。我觉得既然都去美国上大学了,一定要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身边那些人可能在以后能帮上你很多忙。如果你放弃这些社交机会,只会学习,把时间全部花在学习上,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即便你最后拿到一个好成绩,但是可能到毕业之后,才发现人脉确实不太好,想做些事情可能都没有人帮你,我觉得人脉这个东西就是与别人处关系,都是需要用时间来积累的,所以说这个要注意下,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时间全部花在学习上,多认识人,多跟包括美国学生、教授交流,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
3、你在伯克利参加了什么社团活动?“大学校”的社团选择和选课一样“难”吗? 我现在还是第一学期,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还没有发现哪种社团比较适合我。有的中国人社团基本就是学长带着你玩,我觉得参加没有太大意义。另外一些美国人办的社团,针对某个特定领域,我去了解了,但是到目前还没有发现太适合我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时间上比较紧,目前就还没有参加任何社团。 关于选社团是不是跟选课一样麻烦,是不是位置很拥挤的问题,我觉得比选课还是容易多了,因为很多社团并没有限制人数,只要你有兴趣,报个名最多面试一下,基本都能进去。不像选课,有时候真的是选的人太多选不进去,选课要靠抢,还要靠运气,我觉得这也是大学校的一个弊端吧。也提醒大家,选课必须要特别快做决定。
4、伯克利一届本科新生有多少?最多一堂课多少人? 据我所知我们这一届大概有一万多人吧,我们学校可能有三万五千多人,应该是一年比一年人多。最多一堂课多少人?我记得是近千人。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很强,很多人都会去报计算机专业,它是最基础的那种课,特别多人去上,应该是一千多人的大课堂。 5、请介绍伯克利的课程体系,怎么选课及选课难易程度? 不光伯克利,美国所有大学都是让学生自由选课,但是这个所谓的“自由选课”也不是说学生想上什么课就随便选,它是有要求的。比如说你想读某一专业,去学校网上查询申请这个专业需要上哪几门课程,它会告诉你必须上完哪几门课之后才能去申请这个专业,所以你要在申请专业之前把这些课都上完,然后才能去申请这个专业。当然,也不是说只把这些专业课上完就行了,还有别的要求。像伯克利有七个方面的课程,比如人文方面、哲学方面、生物方面等等,分了七类,在四年毕业之前必须把这七个类别每个类别上完一门课,才能毕业。所以,除去申请专业需要的课和这七门课,加上拿到专业的那个学位,又需要上一些专业课,把这三大类的课全部上完,才可以毕业。伯克利的课程体系大概就是这样的。 关于怎么选课的问题,我们学校有一个网站,专门用来选课。一年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秋季那个学期,一般是从暑假(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开始选秋季课,春季的那个学期是从前一年的十一月份就开始选课。因为我们学校人实在多,不可能把课一下全放出来选,所以选课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大概有一周的时间可以让你来安排,可能你第一天选了第二天又想改变主意,它会给你一个过渡的时间,大概一周之内让你选课或改变主意。选课的先后顺序我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机制,有人在前面选,有人在后面选,可能也是看运气吧。它不可能把所有的课一下子全放出来,否则有人稍微慢点就没课可选了,所以说为了公平起见,你这个学期在前面选,可能到下学期你要等到后面才能选。 选课的难易程度,这个其实是自己来衡量的。可能有人学习能力较强,希望快点把那些课都上完,他就会一学期选好几种很难的课;或者有人觉得不着急,觉得上一些必修课的同时,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一些别的课,他就可以选难度低一些的。选课难易程度主要看对自己的要求怎样。我个人认为第一学期最好别选得太难,不光是累,也涉及到时间安排,选得太难可能没有精力顾及别的事情 6、伯克利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如何? 具体比例我也不知道,但是不会出现之前传言的“大学校的课不是教授给学生上”这种情况,上课肯定都是教授给上,课后辅导一般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来做。 7、伯克利的心理学挺好,文理都不错?如果选心理学,又担心就业,可以双学位吗?修双学位有什么要求?选择专业有技巧吗? 伯克利的心理学具体专业排名多少我不太清楚。心理学专业算是很大的专业,很多人学,一般大的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应该都不错。 众所周知伯克利理工科很强,但文科也不错。据我所知,历史这个专业虽然不算很顶尖,但也应该在美国大学前十以内吧。伯克利的东亚史很厉害,加州亚洲人很多,学校专门有一个东亚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文献资料,特别多,东亚史研究方面是顶尖的。伯克利的哈斯商学院也是很牛的,还有社会学,排在全美前十以内,很厉害。 “如果学心理学担心就业,可以学双学位吗?”当然可以。实际上在我们学校很多人都是学双学位,很常见。如果你要选双专业的双学位,也没有其他要求,跟你学一个专业一样。比如说你学一个专业,申请这个专业之前,你要把申请这个专业要求的课上完,然后申请完专业之后再把专业要求的课上完,然后拿到这个学位。双学位也一样,拿一个学位需要一堆的课要上,拿双学位的话就有两堆课要上,就是说选双学位肯定要上更多的课。如果选双学位,最好选两个专业有交集的,比如经济和统计,或者数学跟统计,或者物理跟工程之类的,最好不要选一个理工科,再来一个纯文科,那样比较累。当然,有的课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专业的要求,比如数学可以同时满足统计和计算机,这样的课就比较好。 8、伯克利比较看重什么样的学生? 我觉得伯克利不是一个非常看重学生成绩的学校,不是说它不看重,而是说并不把成绩看成唯一的最高的。为什么?因为从直观的数据来看,伯克利今年录取的新生,平均分我记得大概只有2100出头或者可能还没到,也就2000多,跟很多排名差不多的学校比较,伯克利的录取分数要低很多。 我认识一些同学、一些朋友,也是今年的新生,他们中很多人的SAT只有1900、1800,我自己也只有1900多。当然也有2300多,甚至2400满分的。我觉得伯克利之所以会录取我,可能看中的是除学术之外的其他能力。比如我,写了一本小说《我去中学》,我的申请文书就着重写了这个事,可能伯克利也看中了我这一点。相对于纯粹的学术能力,伯克利可能更看重学生在学习之余自己开拓生活,创新创造的能力。 9、伯克利是公立大学,是不是因为教育经费相对紧张,因此比那些名牌私立大学更容易申请? 我觉得也不一定。伯克利是公立大学,资金确实比较紧,所以它更愿意录取国际学生,因为国际学生交的钱多。但是,也因为它是公立大学,必须保证本州的学生有学上,所以它录取国际生的比例其实控制得非常严。再加上伯克利的地位,世界各地的学生每年都有不少申请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我觉得并不比那些名牌私立大学更容易申请。 10、进入伯克利学习后,有没有感觉到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了解到的学习环境、学习生活与自己目前实际亲身体验到的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有这样的较大差异,你认为应该在选校过程中如何避免? 这个问题比较长,我一个一个解答: 有没有感觉到学习环境、学习生活与之前在网上了解到的存在较大差异?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个体现在学校氛围方面。我之前所了解的伯克利是那种非常自由、推崇学生去表达心中想法的氛围,但是我没有意识到它有那么的自由、那么的激进,这学期伯克利发生了两次游行,都是规模很大的那种。 第一个游行是因为涨学费。UC系统州立大学委员会提出一个方案要涨学费,因为很多本州学生是因为州立大学学费便宜,他们才上得起这个学校,如果学费涨了可能很多人就负担不起了。因此很多本州学生开始在学校里游行,抗议涨学费行为。他们当时把学校一栋很大的楼占领了,就坐在大厅里面,几乎把整个楼的出入口给堵住了,晚上也不回去都住在楼里,并呼吁学生们罢课,抗议这种涨学费的行为。我本来以为他们抗议就是发发传单、写写联名状就行了,没想到他们会真的占领一栋楼,在那个楼里真的住了好长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去抗议,也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 另外,中国学生对于这种游行的反应也很出乎我意料。之前我本来以为涨学费也关系到我们中国学生的切身利益,按理说中国学生也应该很支持这个抗议活动。但是,很多中国学生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认为游行干扰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虽然我们国际生即使涨价也不至于交不起学费,但我们还是应该去声援那些本州的美国学生,那些真正因为涨价就可能交不起学费的人。为什么?因为我们身为相对边缘化、相对占少数的一个群体,如果我们在别人需要声援的时候不去支持他们,那可能什么时候出了一个法案,针对我们中国人的,对我们这个群体不利的,别人也不会支持我们。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就真的没有办法了。但是我的想法跟一些中国学生的观点不一样,这挺出乎我的意料。 之后还有个游行,这个比起涨学费游行规模要大好多。很多人可能也知道,2014年发生了两起白人警察枪杀黑人孩子事件,第一个是白人警察把一个十八岁的黑人孩子给拿枪打死了。第二个是白人警察把一个黑人孩子掐死了,窒息而死。这个在美国引起了很大轰动,特别是在我们伯克利,反应最大。 很多学校都有抗议行为,但是在我们学校应该是在美国反应最激烈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校的氛围就是非常激进,一旦有游行,都是闹很欢的;另外我们那边黑人也比较多,因为这个是跟黑人的利益关系最紧密的,很多黑人都上街去游行,那些抗议的人们不光是黑人还包括很多白人,包括学校学生、当地居民。他们都走上街,把街堵住,就在马路中间,开始抗议示威。他们有的躺在地上,做假死状态,象征黑人被那个白人警察打死,躺在街上很无助的情景。他们躺在街上,整个交通都瘫痪了,最后很多警察出动,控制现场。警察组成人墙,把我们学校的入口给堵住,防止游行的人冲进学校,造成混乱。还出动直升飞机,在伯克利城上空盘旋,防止出现大规模骚乱。为了驱散人群,最后开始扔催泪弹。那种场面在中国真的没有见过。 这就为什么说之前我也是知道伯克利的氛围很自由,很支持人们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它会自由到这种程度,真的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震撼。 关于怎么在选校中避免这种差异?我觉得有差异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想像下,假如你去上学之前了解了一些情况,去上学后发现跟你了解的完全一样,这岂不是很没有意思?有些时候存在差异,你去学校发现有些事情跟你之前想像的不一样,这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嘛,是一种惊喜。如果所有事情都在意料之中,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11、在专业选择上除了结合自己的兴趣还考量了哪些因素? 我觉得选择专业没有必要特别去参考自己的兴趣,因为不一定说人的喜好是什么,之后就必须在哪方面工作,兴趣的事情,可以放在工作之余去做。所以我个人觉得在专业的选择上应该更着重考虑市场、就业这方面行情。 在伯克利,很现实的一个情况就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选择工程、高新技术方面的专业,毕竟这些专业是伯克利的优势,伯克利所在的地区这些行业也非常兴盛,相比之下选择人文科学的人会少些。对我自己而言,我也很喜欢那些人文科学,很喜欢读历史,但是我选专业还是想选数学跟统计专业,毕竟就业更容易些吧。我喜欢人文课,即便我不选人文专业,还是可以去学,但是要选专业的话,还是考虑一下实际问题比较好。
12、选校时怎么看待中国学生多与少?在学习和生活中这两种情况怎么看? 我在挑选学校的时候并没有太关注中国学生的多或少,现在来看的话,其实中国学生多或少各有利弊。 要说中国学生多,我们伯克利就算比较多了,我们这一届大概有三百个中国学生,学校总的有一千多一点儿中国学生,数量上看应该算比较多。可能有人觉得中国学生多,容易跟中国学生一块儿玩,没有机会跟美国人交流。但我觉得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人多一些,能帮助你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圈子。毕竟一个人在外面上学,同一个国家的人多一些,归属感就更强些,生活上也更容易些。当然这也意味着你接触美国人的机会相对少一些。但如果你所在的学校中国学生少,有时候会难免感觉孤单,生活上的困难可能会多一些。但这也不一定不好,因为这会推动你去更多地与美国人交流,跟美国人玩,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美国人的习惯,了解他们生活的圈子,这其实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学生多还是少,都各有利弊吧。 在学习和生活中这两种情况怎么看?在伯克利,我们一般还是跟外国人一起学习,因为毕竟大多数还是美国人吧,一起上一个课的同学还是外国人多,很少出现几个认识的中国人一块儿上一个课的。包括讨论课,就是那种由研究生、博士生带着你做的辅导课,大概有十到二十人的课堂,有点像班级的感觉,在那个课里面一般也是外国人居多,大家会一起讨论,所以也不会出现像之前广为流传的那样,中国学生多,完全不会跟外国人说话,这也不可能的,因为要去上那个讨论课,必须要跟外国人交流说话。但是平时交往,还是跟中国人一起玩的多。这就是一个习惯问题吧,比如,出去玩避免不了吃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跟外国人有很大差别,这是一个原因。还包括怎么玩,中国人的玩法与外国人也不一样。所以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现场互动
家长:请问你最后考了几门AP? 李鲁:我好像最后考了8门AP,有5个5分。
家长:可以说一下标化成绩吗? 李鲁:标准化考试托福105分,SAT 1900多分,5个AP 5分,SAT2 2300多分,数学满分,物理780分,化学也是700多分,具体的忘了。
家长:AP 对申请大学到底起多大作用? 李鲁:我觉得AP并不是强行要求的,它和托福、SAT不同,它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申请前30或前50,有AP比起别的申请人会更有竞争力,但如果不申那么好的学校,或本身托福、SAT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准的话,AP 作用就不大。50名之外的学校不是很看重AP成绩了,他们会更看重托福、SAT分数。
家长:8门AP有些是在申本之后上的吗?之后上的AP对申请还有帮助吗?比如,给学校补充材料? 李鲁:8门AP都是在申请之前就上了,申请之后再上的两门AP都是重复的,之前学过的美国历史和心理,我再上一遍只是把分数提高了一些。申请完之后考AP对于申请本身已经是没有帮助,因为学校录取应该是三月下旬最迟四月份就出结果了,AP考试是在五月份,所以对录取本身没有帮助,但是对于大学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家长:AP成绩在你上大学后有多少帮助呢? 李鲁:AP成绩对上大学以后的帮助还是挺大,非常现实的是,有的比较基础的课,假如你上过 AP, 就可以直接跳过去,直接上那些稍微难些的课,这样会节省些时间,不用在第一学期上那些很简单的课。另外, AP作为大学预科课程学完后,多少会对大学课程有些了解和适应,比起没有上过AP的人,可能会稍微感觉轻松一些。
家长:请问你的课外活动有哪些?写书是怎么回事儿呢? 李鲁:我出版了一本小说《我去 中学》,是在我高中的时候出版的,我把这作为我的一个课外活动。因为我并没有像一些学生那样做太多组织活动、公益活动等,我主要就是针对出书这件事,把这件事作为我的活动来看的。
家长:你的高中母校康福课程安排合理不,还需要在外面报班学英语吗? 李鲁:康福这个学校很推崇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并不会特别的管着你,但会有很多方法来督促你,让你自己去管理自己,这个对以后大学学习也很有帮助。 我个人没有在外面报英语班,我同学很多也没有报过。也有报的,但报过的同学说这种课并没有帮助很大,真正要想提高英语,还是靠自己下苦功夫学。我自己的经验是不需要报英语班,当然还得看各人的情况。
家长:请问GPA 在申请中的重要性? 李鲁:我觉得对于国际生,特别是中国学生GPA作用不是很大。很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国内学校会自己改GPA,改出很高。国外学校都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不太相信国内学生GPA。但是对于在美国上高中的学生,GPA 就很重要了,因为美国高中对GPA把关很严,他们会把GPA 当成学生能力的体现,对大学录取也有很高的参考度。
家长:你选择伯克利毕业的美国历史老师写推荐信,请介绍你的推荐信情况? 李鲁:对,我确实请美史老师给我写了推荐信,但是因为加州现在不接受推荐信,所以说他的推荐信对我上伯克利其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过我的common application都用了美史老师的推荐信。推荐信我一共有4封,校长一封,这是必须的,然后是两位老师,美史老师和物理老师,还有我出书时给我写序的一位作家,叫阎连科,非常有名的作家,在美国演讲过,大学也请他讲座过,他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
家长:在大学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鲁:关于大学阶段的挑战,我之前已经说了很多,可以再补充一点,就是人际交往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在高中阶段,你同学大致都是在一个地区。比如说我在北京上学,大部分同学肯定都是北京人,即使有一些外地来的,也可能都是比较近的地方,比如河北、山西的,也还是大致都算北方人。大家生活背景、习惯都比较相同。但是到大学之后,会发现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有广东的、上海的、四川的等,有时候生活上的习惯差异就会体现出来。想象上这个好像也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实很容易形成圈子,北方人圈子、南方人圈子,彼此之间打交道比较少。 因此,我觉得上大学还是应该多认识一些人,都试着接触一下,包括美国人或其他地方的国际生,不要太黏在一个圈子里,不要让某个圈子限制了你的移动范围,一定要多认识人,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机会。
家长:如果重新回到高中阶段,为了申本,你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或改进? 李鲁:如果我能回到高中,还是考试成绩需要提高。我唯独觉得遗憾的是我的SAT成绩应该考高一些。我被伯克利录取,很大原因是写书给我加了分,如果我SAT能考高些,就有更大的把握了。 其他方面我倒没觉得有太需要改进的,包括申请策略,选学校,时间安排,还有其他的事情,我觉得我都把握得不错,托福也挺满意,唯独这个SAT成绩,稍微差了一些。
家长:本科学习最需要在高中培养什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 李鲁:我觉得主要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前也说了,到大学之后没有太多人管你,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全都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去管你,所以说特别需要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一定要从高中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不然到大学会不适应。另外,因为到了大学都是独立生活,在高中最好能养成独立生活能力。不过这个也不是太大问题,毕竟年轻人适应能力强,即便再不适应大学生活,可能过一、两个月也适应了。所以说最主要的还是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
谢谢大家,希望我说的对大家有帮助。
责编/鲁稚、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