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基三严
2015-09-14 | 阅:  转:  |  分享 
  
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包括中药材和成方制剂(常用中药500多种,400种植物药,60种动物药,48种矿物药)。
2)草药:民间地区性用药,没有经过深入的化学药理及临床研究。3)中草药:中药与草药合称为中草药。4)民族药:苗药、蒙药、藏药等
(复方木尼孜其、祖卡木、消痛贴膏)等5)中药材:仅在产地简单加工,没经过炮制的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6)生药:生药
是一种外来语,有生药原药的意思,是指未经过加工炮制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7)天然药:指天然未经过加工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不包括合成药。8)国药少数源于国外(西洋参、乳香、没药)9)道地药材:指特定的产地所出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
生产与加工技术精良,优质高产的著名药材。1)河南,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2)安徽,四大皖药:牡丹皮、木瓜、菊花、白
芍。3)浙江:浙八味:白术、白芍、菊花、麦冬、浙贝母、玄参、元胡、郁金。4)云南:三七、琥珀、云木香。5)甘肃:当归、大黄。
6)宁夏:枸杞子。7)福建:泽泻。8)吉林:人参、鹿茸。9)黑龙
江:熊胆、虎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般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中药的性能(二)、四气的确定(三)、四气的作
用(四)、四气与治则二、五味(二)五味的作用⑺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
等---茯苓、猪苓。我们现在吃口香糖,刚开始嚼的时候很甜,嚼到最后是不是就淡然无味了?所以提出淡为余之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淡附于甘三、中药的升降浮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沉:就是重沉、下行
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肝火:头痛、头晕、口赤红肿,两胁胀痛、肢体麻木,易怒、易燥,血压升高,严重可
吐血。心火: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舌尖有疮,有低热、盗汗、尿急尿痛等症状(上清丸)胃火:胃火越旺越能吃,有上腹不适,口
干、口臭、便干,烦躁、牙龈肿痛、鼻出血、舌红、苔黄等。(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中药鉴定一、中药鉴定的依据二、中药鉴定的
一般程序三、中药鉴定方法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成药部颁标准
》《进口药材部颁标准》其它转正标准、地方标准等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分三步1.取样
2.鉴定3.结果第三节中药鉴定方法四大鉴别方法一、来源(基源)二、性状三、显微四、理化
一、来源鉴定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确定中药的正确学名。分三步:采集实物,观察形态核对文献,对照鉴定
核对标本,确定学名二、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的方法,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也叫经验
鉴定.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
二、性状鉴定1.形状:通过肉眼观察药材形状。(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2.大小:一般药材的大小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长5~1
5cm,宽1~1.5cm,厚0.2~0.5cm)3.颜色:在描述时一般采用复合色。以后色为主观察药材形状(呈棕褐色或暗褐色)
二、性状鉴定4.表面:是药材形状特征的主要部分。比如:防风的蚯蚓头等。二、性状鉴定5.质地描述药
材质地的几种方式颗粒性;致密;疏松;角质性;质轻;质硬;纤维性;质重;质软;树脂
性;粉性(山药);二、性状鉴定9、水试:用水浸泡药材,观察水的特征和药材本身的特征以及变化。西红花
:水泡后柱头呈喇叭状,开始金黄色沿直线下降,水染成金黄色。10、火试:有些药材火烧之后,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
等现象(蒲黄的爆鸣声)。通过火烧产生的特征和现象来进行鉴别。1.定义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
含物,鉴定药材品种和质量包括两种:组织鉴定粉末鉴定三、显微鉴别2.组织鉴定:通过观察药材的切片鉴别
其组织构造特征,适合:完整药材的鉴别。3.粉末鉴定:通过观察药材的粉末制片鉴别其细胞分子及内含物的特征。适合
:破碎、粉末状药材或中成药的鉴别。(一)制片类型1、横切片和纵切片目的:观察组织构造。常用横切片三、显微鉴别
2.解离组织片目的:观察细胞的完整形态,使组织中各细胞之间的细胞间质溶解,细胞分离。三、显微鉴别3、表面片目的:鉴
别叶类药材,花类,果实类和全草类药材,观察各部位的表皮特征方法:取其叶片、萼片、花
冠、过皮或种皮制成表面片4、粉末片目的:鉴定药材和以原粉入药的中成药方法:水合氯醛透化片
粉末少许,加水合氯醛加热透化2-3次,加稀甘油,封片。透化目的:①溶解淀粉粒、蛋白质、叶绿体、树脂、挥发油等;②
使已收缩细胞膨胀。③水合氯醛是优良透明剂。稀甘油目的:①避免析出结晶;②保新。粉末片要求粉末细度:
药材80-100目,成药一般120目,粉碎时应全部过筛。(二)显微测量测定某一特征的大小,如:草酸钙结晶;显微
定量。(三)电子显微镜①能够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样品的尺寸可大至120mm×80mm×50mm。
②样品制备过程简单,不用切成薄片,有的粉末和某些新鲜材料可直接送入观察。③样品可以在样品室中作三度空间的平移和旋转,因此,可以
从各种角度对样品进行观察。④景深大,图象富有立体感。扫描电镜的景深较光学显微镜大几百倍,比透射电镜大几十倍。⑤图象的放大范围广
,分辨率也比较高。可放大十几倍到几十万倍,它基本上包括了从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直到透射电镜的放大范围。分辨率介于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
之间,可达3nm。⑥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与污染程度较小。⑦在观察形貌的同时,还可利用从样品发出的其他信号作微区成分分析。定义:
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统称为理化鉴定。(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二)常规检查(三)一般理化鉴别(四)色谱法(一)物理常数的测定测定内容: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粘稠度、
沸点、凝固点、熔点等。适合:挥发油、油脂、树脂类、液体类(蜂蜜)、加工品类(阿胶)药材如:蜂蜜中掺水就会影响
粘稠度,使比重降低。(二)常规检查1、水分测定方法:四种烘干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气相色谱法如:骨碎
补不得过15.0%2、灰分测定(二)常规检查3、膨胀度检查膨胀度是衡量药品膨胀性质的指标如:蛤士蟆油水泡
后可膨胀15倍。4、酸败度检查对象:含油脂类成分5、色度检查对象: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走油”。如
:白术药典规定检查色度6、有害物质检查农残、重金属等7)浸出物测定对象:有效成分不明确或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中
药。降香的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8.0%;黄芪的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l7.0%;8)含量测定常用的分析方法:
滴定法容量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薄层-分光光度法等。
(三)一般理化鉴别1.显色反应;甘草粉末硫酸橙黄色2.沉淀反应;生
物碱碘化汞钾沉淀3.泡沫反应;皂苷(三)一般理化鉴别4.微量升华;
利用中药化学成分可升华的性质鉴别牡丹皮针状结晶5.荧光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紫外光、自然
光荧光(三)一般理化鉴别荧光分析的实例:(1)中药饮片、粉末、浸出物紫外光灯。如:浙贝母粉末显亮淡
绿色(2)观察中药化学成分存在的部位。如:黄连:小檗碱成分--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四)色谱法
纸、柱、薄层、气相、液相色谱等。(四)色谱法1、TLC(薄层色谱):对照品(标准品)、对照药材(药检所)、样品同法
、同板对比对照品色谱在相应的位置上样品有相同颜色的斑点。TLC实例:(四)色谱法2、气相色谱法GC:流动相为
气体(氮气)。GC实例:(四)色谱法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流动相为液体。HPLC实例:五、
新技术和新方法(一)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2)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3)随机扩增多态性DNA(DNARAPD)任意引物PCR(AP-PCR)技术(4)DNA测序方法(二)中药指
纹图谱技术:有效成分和单味药有效成分:挥发油生物碱单味药:枳实与枳壳茯苓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esse
ntialoils),是中药中分布广泛的一类成分。能被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溶,具有香味,易流动的油状液体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
其是芳香植物中。菊科、芸香科、伞形科植物,如:小茴香等。生物活性: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驱风、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
炎等作用。如:柴胡挥发油制备的注射液——退热丁香油——局麻、止痛薄荷油(胆舒
软胶胶囊、风油精)——清凉、驱风、消炎、局麻桃金娘油——祛痰生物碱定义:生物碱类是存在于生物体(主要为植物)
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素多包含在环内,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中草药中生物碱含量一般都较低,大多少于1%,但有少数含量特别多或特别少的特殊情况,如黄连中小檗碱含量可高达8~9%,金鸡纳树皮中生
物碱含量为10~15%,而长春花中的长春新碱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生物活性:镇痛:吗啡、延胡索乙素(颅通定)、乌头碱、茛菪碱、东
茛菪碱止咳平喘:麻黄碱、可待因、贝母碱抗菌消炎:小檗碱解痉:阿托品、茛菪碱、东茛菪碱治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碱及雷公藤次碱
降血压:利血平罗布麻碱生物活性:降血糖:长春花碱兴奋中枢神经:咖啡因、一叶秋碱(治小儿麻痹后遗症)抗肿瘤:长春碱、长春
新碱、喜树碱、苦参碱、秋水仙碱驱虫(绦虫):槟榔碱枳实《神农本草经》枳实枳实枳实之临床应用枳实与枳壳之异同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野生者:寄生于赤松或马尾松根部。栽培者:寄主
为埋于地下的赤松或马尾松枝干。主产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采收加工茯苓个:“赤茯苓”菌核外侧呈淡红色者
为--清热利湿;“白茯苓”菌核内部呈白色者为-健脾、利水。茯苓皮:加工茯苓块片时削下的皮-利水消肿。茯神:中有松根者---安
神茯苓片:鲜茯苓去皮后切片,干燥。茯苓块: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白芨、白芷、山药、白茯苓打碎做面膜,效果很好。性状鉴别
茯苓个:类球形、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体重,呈颗粒状,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无臭,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
实、外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茯苓块片方形或长方形块片状,白色(白苓),淡红色或淡棕色(赤苓
)。茯苓皮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茯神方块状,中央有
松根,质坚实,色白。本院制剂方解20头三七三七剪口三七花【药用】芸香科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幼果。【性味
与归经】苦,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痰浊阻滞之胸痹、胸闷等。化痰除痞食积气滞之脘痞,腹胀,便秘。破气消积主治功效
特点:上破结胸,中消宿食,下通便闭。1.上破结胸。--既能理气,又能化痰。2.中消宿食。--行气滞、除胀满。3.下通
便闭。--苦降下行,消积导滞。枳壳:为芸香科酸橙植物的成熟果实。性味效用与枳实相似,但力薄性缓,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适用
于胸胁胀痛、脘腹痞满为主。二者皆为果实,因老幼不同而区分。两者功效略同,但枳实力强,枳壳力缓。破气除痞,消积导滞多用枳实;理气宽
中、消胀除满多用枳壳。枳壳主高,枳实主下;枳壳力缓,枳实力强。茯苓中药的分类:功效: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泻下药----
---中药学药用部位:根类、花、果实、种子------中药鉴定学有效成分: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有效成分)-----中药化学
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药用植物学中药的功效解表药辛温辛凉二、解表药针对外感风寒症: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针对外感风热症:恶寒发热、咽干、舌苔薄黄、脉浮数辛温解表针对的是外感风寒证,(发散风寒)其病机:1、卫阳被郁遏--发热2、
营阴郁制,经脉不通,不通则通---疼痛3、外感风寒,肺卫首当其冲,造成肺气不宣----咳嗽,重则气喘冻着热着发散表邪
辛温解表针对的病机是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散风热1、发病急、传遍快---(有时候大夫问病人时,病人说热、渴吗?2、易搏结气血
、蕴结成毒--扁桃体发炎、咽喉肿了、3、多从口鼻而入外邪侵入人体有两个途径:一是皮毛、二是口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开窍于
鼻,从气道到咽喉构成了肺系。临床上常见的流行性感冒多数为温病初起或者风热证。三、清热药概念:凡能清除里热,用于治疗里热病症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分类:根据其作用不同分为五大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
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属性:寒凉。肺火: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干咳时间长,午后两颊发红、心烦热并有失眠、口干,咽燥、声
音嘶哑、鼻干、鼻出血、舌红。(沙参、麦冬、大枣、百合)泡水喝。肾火: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傍晚口干、烦躁失眠、盗汗伴腰膝
酸痛、筋骨痛、脚后跟痛(枸杞子、地骨皮泡水喝)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二、性状鉴定6、断面: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平
坦、显纤维性、颗粒性、胶丝、裂隙、断面的特征7.气:闻到的气味,香气,清香,辛浊等。8.味:口尝,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气味。
如:乌梅黄连、黄柏、甘草、党参三、显微鉴别三、显微鉴别三、显微鉴别四、理化鉴定汇报人:
杨复森所属部门:门诊药房三基三严相关知识(中药)1性能2基本含义3功效(解表、清热)
4中药的鉴定5有效成分与单味药汇报内容基本含义基本含义基本含义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北沙参等一、四气五味
(一)、四气(四性)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的性质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
(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
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药物的四气如何确定?★能够减轻
或消除热证,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一般属于温性
或热性的药物,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药性的确定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一般来讲: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性属温热: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降火气,减轻热症。肉桂。祛寒,消除寒症。凉热金
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清热解暑,消除热症。阴寒大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祛寒补虚。
阳温代表中药材作用属性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热者寒之,寒着热
之”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起初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由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到
的,入腹以后就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
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
《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内经》: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四)五味的实际意义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
咸入肾⑴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①辛散:能发散,可解除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
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
中焦证等。五味的作用⑵甘味能补——补益能和——调和
药性、和中、解毒能缓——缓急止痛--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黄芪、熟地。②甘和:甘味
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大夫开方甘草3g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
挛急疼痛、蜂蜜用于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五味的作用五味的作用⑶酸味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例如: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久泻久痢的五倍子久咳的乌梅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
木瓜)安蛔(乌梅)、消食(山楂)等作用五味的作用(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有
泻下通便,治疗便秘的大黄。降泄—降逆气——如苦杏仁降泄肺气、代赭石降胃气的呕吐。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的栀子。这是泄!②苦燥——燥湿。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苍术、厚朴;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苦参、
黄柏)。③能坚一是苦能坚阴——或称“存阴”。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
”。二是坚厚肠胃,投用少量的黄连有厚肠止泻的作用。五味的作用(5)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
瘰疬、瘿瘤--昆布、海藻。能下(因人设官)——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芒硝,口尝时是跟盐是一样的,它的成分是硫酸钠,我们吃的盐
是氯化钠,一样很咸。五味的作用(6)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涩味如吃了没有成熟的柿子、香蕉,嘴里会有
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二、归经理论的形成例:黄芩--上焦肺热苦寒清热药黄连--中
焦心胃热黄柏--下焦相火热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
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例如,心主神志,当表现为精神、思维、意识异常时,如错迷、癫狂、呆痴、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归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一)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的性能。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含义(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反之,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四、毒性“毒”的含义:广义: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狭义: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毒性中药妊娠用药禁忌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