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报

 linbnuhhu 2015-09-14

    ■本报记者 时晓玲/文

  不久前,记者去宁夏采访时问起当地一所职业学校校长,办学中最难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师。尤其职业学校,没有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就像是楼房建在了沙漠中,再好的办学理念也施展不开拳脚。

  在历数教师队伍种种不如意之后,这位校长显得有些无奈。

  其实,6年前,陈剑锋刚刚从一所普通学校出来接任温州职业中专校长时,他所面对的几乎是同样困境:学校大部分教师从普教转型而来,缺乏职教理念和教学经验;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大批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又加入到队伍中来,缺乏足够的教育经验,使他们驾驭职业教育的能力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而教师专业理论如何与职业教育和现有生源状况结合,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专业教师大多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常常因袭过去,按传统模式教学,使职业教育失去特点。

  虽然是身处东西部不同发展区域,但两位校长办学中碰到的教师队伍问题却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普遍遭遇。

  如何破解?陈剑锋用了6年的时间,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新教师对职业教育没有体认怎么办?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哪里迈步?如何培养名师和学术带头人?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又从何而来?

  陈剑锋带着温州职业中专教师摸爬滚打6年探索出来的教师专业成长草根经验,是否会给更多的职业学校带来启发、有所顿悟?

  校长如是说】

  陈剑锋:学校万事 唯“此”为大

  学校万事,唯“此”为大。

  这个“此”,就是教师专业成长。

  6年前,我从一所普通中学来到温州职业中专。当时,几乎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是在用普通教育升学的那一套模式在教学,一位教师讲电学,很多学生听不懂,于是课堂上学生睡倒一大片。

  学都学不下去还谈什么职业教育?学生不自信,教师也没有成就感。这个状况必须立刻改变。

  来的第一年我就在学校搞改革,那可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教师整体工资盘子不动,把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结构工资调整到一个水平线上。为什么这么改?学校的改革指向很明确,职业教育必须姓“职”,必须强化专业课意识,改变过去专业课是副科的观点,让专业课教师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接着进行学校第一个5年规划,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校部二级管理,缩小管理半径,充分放权给学部,凸显专业价值。

  其实换一种思路和眼光就会海阔天空。3年前学校没有汽修专业,但汽车美容在温州市场又十分看好。为了对接市场,学校开设了这门专业。没有师资怎么办?学校就动员动手能力强的3个数学教师和一个德育教师转行学汽修,送他们去汽车进修学校学习一年,回来白手起家办起了汽修专业。现在,用他们自己的行话讲就是,通过换挡、加油,他们已经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人生路,非常熟练地操控起了专业的事情。

  6年前,温州职业中专是一所不被看好的学校,6年后,这所学校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重点校,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让每个教师找到自己的特长,并且力争发挥到极致。

  正是这种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思想,使温州职业中专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

  过去,学校数控专业靠不懂专业的人来办,走了一段弯路。2007年学校花大本钱从外地引进了一名机械专业特级教师,一开始还担心其他教师有想法。事实证明,一年之后,数控专业在新理念引领下脱颖而出,并且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大发展。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每年市劳动局技能大赛前3名能工巧匠请进学校,加入学校人才库,每年开学典礼由他们现身说法讲如何加速专业成长,这个做法持续了4年,对师生影响都非常大。

  这些年,学校进了大批青年教师,现在学校70%都是年轻教师,如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又成了学校当前的头等大事。

  ……

  坐在面前的陈剑锋侃侃而谈,说起话来有时像开机关炮,干脆而豁亮。他不笑不说话,但有时板起脸来,也是火爆得让人有些生畏。看得出,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务实校长,说到投入时,他甚至会挥动着拳头站起来,像是要随时准备出发或行动。而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学校和教师。

  这让听者不由得内心充满着一种感动。率性真诚并用心对人对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尊重呢?

  我没有直接问过温州职业中专的教师们是否喜欢他们的这位校长,但从他们和校长交流的眼神和表情中完全可以判断,他们以自己的校长为傲,也以有这样的校长为幸。

  何以见得?答案其实分明写在教师们的脸上。

  6年中,温州职业中专从浙江省一所不起眼的职业学校,成长为温州地区最有创新力、影响力的省级和国家级重点,而最重要的,是学校教师在其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他们因自己的职业而倍感光荣。

  【人才强校战略】

  温州职业中专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四大工程”打造教师团队。

  专业化发展工程 以教师和班主任专业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引导教师在师德上做人师,教学上做能师,科研上做名师。

  青蓝工程 以三年达标、五年成熟、九年成名为培养目标,以青年教师沙龙为平台,辅之以导师制、教学展示、绩效评价、奖惩等机制,强化教学素养,实现自我发展。

  “双师型”工程 人人制定五年双师达标规划;教师下企业,到生产、经营、服务一线积累实践经验;选派骨干到名校、国外进修访问;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攻读硕士,促使他们向复合型教师方向发展。

  名师工程 构建学习型团队,用品牌意识激励教师,用育人机制培养教师;以教学科研、课题化推进科研,以科研意识提炼特色、形成风格、成就名师;引进名师构筑优秀团队。

  路径1:暑期下企业帮助教师找感觉

  9月5日,是新学期开学后温州职业中专教师暑期下企业归来汇报的日子,该校200多名教师按专业分成7个级部,交流和分享各自专业成长的收获与体会。

  教师暑期下企业活动在温州职业中专已经开展了3年,如今已经成为学校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道亮丽风景,并被正式列入教师年度考核项目。

  “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锻炼,带着成果回学校,最终通过汇报的形式实现成果共享。”力倡这项活动的温州职业中专校长陈剑锋认为,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密切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因为教师平时呆在学校,很少接触企业,一般都是‘书本对书本’的讨论,培养出来的学生离企业需求也较远,所以学校才下决心让教师深入一线。”

  从企业归来,教师们收获颇多。之前,虽然不少教师已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素养,有的还获得了行业高级工证书,但是由于与企业一线缺少紧密联系,以致当学生问到相关行业问题时常常答不上来,只能“照本宣科”。从企业回校后,许多教师感觉豁然开朗,他们说,我们自认为理论知识很扎实,但真的下到企业才发现,自己在专业上还有不少欠缺。如今回到学校上课,能对一些课本上看不到的细节进行讲解。

  德育课教师郑严在汽摩配企业和工人朝夕相处,收集了不少因员工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企业案例。新学期他刚好执教法律基础课,暑期下企业为他积累了很多鲜活又极具说服力的案例。

  在景观规划所参加实践的新教师吴昊认真做了一大堆实践日志,他说,实践笔记就是今后上课教案最好的补充。

  “暑期去了几家汽修厂,让我这个才入教师门的新手对专业英语与汽修行业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理解,也启迪了今后的教学路。”英语课教师温真容发现,不少汽车坏了送去厂里修,工人却常常看不懂车上四轮驱动等标志,“这让我加强了将汽修英语引入到日常英语教学中的想法。”

  用专业的知识为企业解决问题,扩大教师影响,增强教师成就感,也是温州职业中专力倡教师下企业的原因之一。有着30多年教龄的机电专业教师林炳南在企业期间,对企业进行了一次电气安全检查,排查出了许多安全隐患,他还为企业员工进行了安全用电培训。企业老总力邀林炳南今后多跟他们联系,多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路径2 :特级教师大讲堂让教师飞得更高

  将特级教师请到学校开大讲堂,让教师与特级教师亲密接触,是温州职业中专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动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实战水平的重要举措。2009年4月,中国教育报、浙江省教育厅在温州职业中专联合举办中国职业教育前沿论坛暨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堂。作为承办者,温州职业中专把这次活动当做为本校教师内涵发展提供指导帮助的一次持续性活动,学校给全省中职特级教师颁发聘书,请他们担任各专业指导教师。

  一年多的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为温州职业中专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是理念引领。特级教师以精品课展示、教改研讨、科研讲座、听课评课等形式,为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对待学生厌学问题应该像父母对待孩子不吃饭的态度一样:关切、焦急并要想方设法”,“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课程很枯燥,但是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总能找到一些‘味精’加进去,增加学生的兴趣”,“项目式教学的实训场所不够,我们可以把简单的实验搬到教室”,“有动手性作业要尽量布置给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家庭”……

  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形成的教研教改气场,影响着学校各学科的教师,教师们从无意识感悟到有意识学习,再到有计划去尝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成为全体教师的课题。

  其次是专业示范。“特级教师大讲堂”围绕中职专业规划、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研讨等内容展开。在一年多的活动中,每位特级教师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教学实践和教科研水平,不仅有课堂教学的示范,更有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诊断与指导。

  特级教师方孔婴在对电子学部专业教师进行学术指导过程中,提出了“快乐玩转电子”的新理念,借用丰富多彩的实用电子创意设计和课堂实验全员参与,为电子专业教学开辟了一条趣味十足的新路。

  更重要的是教师专业的梯度发展。在与特级教师的沟通中,教师们在真切感受名师成长心路历程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自己的心智模式。借鉴“蓝海”思想,学校引导教师错位发展,每位教师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创设个性化发展的职场之路。学校建立了一整套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制订了《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及考核办法》,从师德、课堂教学、科研能力、影响力、自学进修等各方面对教师成长作出具体要求,并请专家为每位教师的个人规划把脉,帮助每位教师设定成长目标,启动人才梯次开发工程。

  路径3:娄海滨带来的鲇鱼效应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娄海滨几乎就没闲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在企业,就是在去企业的路上。

  作为目前浙江省仅有的3名中职机械专业特级教师之一,温州职业中专教师娄海滨早已把学校号召的暑期教师下企业活动当成了工作常态。而作为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部主任,他要做的则远不止这些。

  “这个暑假,先是去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了解每年技能大赛的参赛设备,找教学定位,回来好指导学生”,“然后去广州机床厂,与他们恰谈教师送培的事”,“回到温州又去了一家阀门公司,从老总到工人与他们多方交谈。主要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看看我们的学生能不能进入。因为温州企业多为机械行业,且与世界接轨,要求比较高。了解需求也好回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内容”,“接着又和当地一家模具厂合作进行技术工艺攻关,研发夹具,搞六面体加工。两个月的假期差不多就这样过去了。”

  电话那头,娄海滨快人快语地讲述着自己的暑期生活,一边还在和当地的亚龙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保持着联系。“新生开学第一天,第一堂课都要请企业人来讲员工素质,怎样做才是好员工,评价标准是什么。我们的初中永远没有这种教育,以为只有高分才是好学生。所以学生进了温州职业中专,首先就要参加3天的专业认知活动。学校首先给学生的就是这种专业认知意识,然后才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和专业技术能力。这是我们校长一直以来在学校倡导的,和学校规定的教师暑期下企业是一个道理。学校归学校、社会归社会永远办不了职业教育。”

  4年前,娄海滨被陈剑锋慧眼识中,从外地“挖”了过来。“那时侯,包括教师专业成长在内的学校专业基础建设都很薄弱,是校长坚持‘小步走慢,必须大步走’的原则才使学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校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数控专业还是浙江省职教课改4个试点专业中的领头羊。”说到学校这些年的变化,娄海滨充满了自豪。

  “做职业学校教师20多年,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个一线的教育专家。”所以除了在学校上课、外出开会,娄海滨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企业。早在湖州工作时,娄海滨就已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职机械教材编写等方面拥有多项成果。到温州职业中专后,短短几个月他就跑了当地28家企业,很多私企老板看了他的名片之后都很诧异:“特级教师还跑到我们小企业?”但娄海滨可不这么看,他说,不深入企业、不了解市场就当不好职校教师。

  几年摸索下来,娄海滨在校园里专门建起“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弥补了国内普遍存在的职校生实训不足问题,并尝试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已学技能分析,细分专业方向,实现小班化教学。比如将数控专业一个50人左右的班分解成3个小班,同时开出车工、数控车操作和数控铣操作3门课,由3名教师在3个教学车间同时上课,逐渐形成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新课程结构模式。作为浙江省职教课改4个试点专业之一,此时,温州职业中专的数控专业已经遥遥领先,处于领跑位置。

  娄海滨的效应如同鲇鱼激活一池水。有人评价,温州职业中专来了一个娄海滨,带动的却是很多教师对职业的激情和专业能力。他在学校师带徒,在温州还有个名师工作室,20多个徒弟遍布省内,“职业学校年轻教师大多忙于上课、做班主任,没想那么长远,并且很难找到普通学校教师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必须有老教师传帮带,指点他们在专业技能上尽快成长。5年后,不光要求他们在技能上有长进,还要努力把自己的影响力传递给企业,这样才有可能做个职业学校的好教师。这样坚持10年后,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教学特色。”娄海滨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

  眼下,娄海滨正痴迷地做着这些事,他说,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带出几个职业教育的特级教师来,那成就感比我个人取得任何成果都要大得多。

  【实践探索】

  多种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实现专业教师建设目标,温州职业中专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外聘兼职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转型等渠道来进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机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以数控专业为例,数控技术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在有利于数控专业学生就业的同时,也造成了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校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数控技术岗位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解决问题等方面。同时,积极倡导企业提早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活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毕业生。

  另外,对现有教师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每年利用寒、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外聘兼职专业教师

  在培训本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同时,学校把从企业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特别注重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也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2007年,学校通过与东海模具中心的合作,聘请了温州市模具协会会长黄联鑫为模具班学生上课,有着20年模具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师黄联鑫,把模具结构、产业方向、动态等方面的信息,非常实际地讲给学生听。通过黄联鑫的关系,还把温州市的打火机、制笔、眼镜等行业企业的老总请到学校上课,这些人都是在本行业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师,他们对实际操作的讲授让学生受益匪浅。

  这样的补充不仅是数量上的补充,还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

  文化课教师转型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缺乏不是多进人、多找兼职可以解决的,职业学校还有一个专业调整的问题。专业的不断调整决定了没有一劳永逸的教师,教师本人除了在专业上不断发展外,还面临着一个主动转型的需要。学校鼓励文化课教师转型,如安排一些文化课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学习,引导他们向计算机专业转行;安排理化专业的教师进行数控机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安排一些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不仅拓宽了一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前景,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部分专业教师匮乏的问题。

  外出进修的经历,扩大了文化课教师的专业视野,也引发了他们对职业学校建设的思考。教师陈寿丰说:“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关键是两个问题:第一是技术的真实性;第二是场景的真实性。技术的真实性在学校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而场景的真实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汽车维修必须要和汽修企业联合办学。”

  这些思考和收获,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学校发展必须的。正如他们所感受到的:“到维修企业看看就知道,很多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在凭经验做事,他们大多根本不懂得故障的分析与判断,而我们学校既教学生专业理论,也有实践方面的教学,我们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比那些学徒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了。”

  种种举措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学观念在更新,课堂设计在发生明显变化,教师授课越来越富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他们立足职高学生的实际,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地让课堂“活”了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