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两宝的妈自学了小儿推拿,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郭氏养生2013 2015-09-14
          自从生了两个娃,不对,还没生的时候,智力直线下降,经常是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到了地方,就呆住了,我想干啥来。
  上次开贴,也是脑子没想周全,没想到每天短消息的妈妈那么多,真真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还是老话吧,家里有两个两岁半的娃,回复起来可能有时不太及时,如果能够帮助到妈妈们最好,帮不到的,咱就去求助医生。
  因为以前有中医基础治疗痘痘粉刺,所以学习小儿推拿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新手妈妈们刚开始可能会比较难以入手,不过勤加学习,应该是可以对付一些小问题的。顺便说下,我可不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哦,因为我的网店已经荒废两年了,嘎嘎,为了两个宝宝的身体健康,我豁出时间专门调理孩子的身体。

  我先把这段时间日以继夜整理的基础的资料发上,让大家好有所参考。

  
  
  
  
  


  辩证是所有学习推拿最为困难的事情,学习的时候觉得已经很明白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无从下手,辩证的内容有哪些呢?
  一、望:
  1、望神色:面部气色,精神状态。
  2、五部配五脏,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3、望形态:望形体,望头部,望胸腹,望腰背,望四肢,望肌肤,望指甲,望动态。
  4、审苗窍
  是指观察目、鼻、耳、口、舌、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
  察目:目为肝之窍。
  察鼻:鼻为肺之窍。
  察耳:耳为肾之窍。
  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
  口唇 脾开窍于口,
  齿龈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
  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多;
  咽红乳蛾或乳蛾脓点多属外感风热,内蕴积热;咽喉红肿且灰白假膜附着不易拭去者为白喉,由肺热阴虚复感时疫所致。
  察舌: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察舌包括观察舌体、舌苔、舌质等。
  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
  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5、看指纹
  指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
  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转重转深;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啼哭声,咳嗽声,呼吸声。
  2、嗅气味
  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
  三、问诊
  1、年龄,是否足以出生。
  2、问病情
  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可以引发的因素等。之前自出生起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疾病,怎么治疗的,持续多长时间。
  3、问汗:
  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多少、部位、自汗、盗汗、热汗、冷汗等。
  4、问头身:
  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
  5、问胸腹:
  是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
  6、问睡眠:
  是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以及神识为病的嗜睡、昏睡等。
  7、问二便:
  是指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时的感觉。
  8、问饮食;
  是指询问患儿饮食和饮水的情况。
  9、问其他:
  指除上述之外,与疾病有关的诸方面: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
  四、切诊,小儿寸脉部位较小一般不用。






  如果有妈妈想让我帮忙参考宝宝需要治病的穴位,一定要填好,这样既不耽误时间,也省却好多的过程。妈妈们填写的时候把下面的内容删除就可以,我只是做个简单的比喻,让大家知道怎么填写。


  性别:
  年龄:
  身高:

  体重:

  2、现在病症的主要情况(是不是过敏性体质)

  主要症状:



  治疗经过:



  是否手术: 否

  西医的诊断:咽喉炎、支气管炎

  3、伴随症状
  (有的在后面写“是”,并且在后面描述具体情况)

  出汗:√ 晚上入睡后的前一个小时会出汗,一小时后就好了。
  口渴: 自己主动要喝水的情况比较少,都是家长让他喝

  口干:
  口苦:

  有痰:√ 这几天支气管炎有痰的,但是他不会吐,全都吃下去了
  咳嗽的时间:
  晚上醒的次数:
  晚上醒的时间:
  晚上不睡觉的时候有哭闹:
  晚上睡觉盖不盖被子



  4、其他状况

  舌质:

  舌苔:舌苔有红点,舌苔是白苔,但不腻

  面色:

  胖痩:
  饮食:

  二便:

  睡眠:磨牙齿,

  5、寒热状况
  怕热怕冷:
  寒热(包括手脚、肚子温不温):

  6、精神状况:
  七情以何为重(喜、怒、忧、思、悲、恐、惊):爱哭

  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脾穴
  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清脾:从指跟到指尖。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
  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二、胃穴
  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
  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
  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
  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
  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六、肺穴
  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
  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
  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主治:补肾益脑,益气养神,纳气定喘,温下元,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肾亏骨软。

  八、小天心穴
  操作部位:掌跟,大小鱼际凹陷中。
  操作手法:揉、捣、掐。
  适用证:惊风,癫痫,烦躁夜啼,小便赤热,湿热咳喘,睡卧不宁,目赤肿痛等一切眼疾。
  揉能主治:安神定惊,睡卧不宁之慢惊。
  捣能主治:眼球上翻向下捣,下翻往上捣,左翻往右捣,右翻往左捣。
  掐能主治:通窍散结,急惊厥。

  九、分阴阳
  操作部位:掌跟,小天心穴位两侧,靠近拇指一侧为阳池,靠近小指一侧为阴池。用两手拇指同时往外推,为分阴阳。一般单独分阴或者分阳,有平衡阴阳,调和五脏的功效,在疾病的过程中就是阴阳平衡的失调,阴少阳多,应该分阴,阳少阴多,应该分阳。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十、合阴阳
  操作部位:用拇指食指一起往里推。
  功效:行痰化结
  合阴阳的前提是合阴或者合阳。
  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提,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前提。
  分阳+合阴阳 化寒痰(寒痰的特点是清稀,色白)
  分阴+合阴阳 化热痰(热痰的特点是色黄,粘稠,难以吐出)

  十一、四横纹穴
  操作部位:掌面,食中无名指指跟部横纹处。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操作:用拇指桡侧来回搓擦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健脾益气化痰。

  十二、小横纹
  操作部位:小指根部第一横纹处,用拇指螺纹面,左右揉之。
  主治:开胸利膈,化痰止咳。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

  十三、四缝穴
  操作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主治:健脾,疳积,除湿。

  十四、内八卦穴
  操作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平均分成8份即是.
  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界的天、水、山、雷、风、火、地、沼泽相应,与人体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相合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
  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
  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十五、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
  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


  十六、运土入水
  部位:用运法由小儿拇指指腹部的脾经穴起,沿手掌的掌根和尺侧部,至小指指腹的肾经穴。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十七、运水入土
  部位: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十八、大肠穴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
  泻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


  十九、小肠穴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
  功效:利尿(清小肠);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




举报 | 收藏 | 2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尧雅妈妈 时间:2014-01-13 15:36:00
  二十、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推至虎口。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


  二十一、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二十二、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二十三、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
  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
  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关三腑一 其性温;
  腑三关一,其性凉;
  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二十四、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


  二十五、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二十六、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二十七、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 呕吐 心脏疾患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二十八、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等




  二十九、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三十、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三十一、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三十二、两扇门
  部位:用拇指、食指揉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三十三、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三十四、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三十五、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逆运外八卦,治热。


  三十六、五指背皮(手背皮)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三十七、中冲(心顶穴)
  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证。


  三十八、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三十九、十王(十宣、五脏顶)
  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四十、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食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痰、气管炎等




  二、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三、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
  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
  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
  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四、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五、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六、关元
  部位:脐下3寸
  操作:颤法、3~5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一、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二、命门
  部位:2、3腰椎棘突间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三、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推至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为补,第四腰推至尾骨尽头椎成一直线为泻。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 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四、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




  五、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左脚: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头面部穴位
  一、开天门(又叫推攒竹)
  操作手法:两手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名为开天门。
  作用:外感内伤 开关窍 醒神
  二、推坎宫
  操作手法:两手拇指从印堂穴沿眉骨向眉梢分推。
  作用:外感内伤 开关窍 醒神
  三、分推太阳
  操作手法:用左手、右手的中指端正面,按压太阳穴,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向耳方向揉加按为泻,男孩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孩右太阳法发汗,左太阳止汗。
  四、百会
  操作手法:揉、颤、搓擦(由后向前)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足,阳虚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