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笑对药价“凶”降 ——《21世纪药店》采访稿
话题背景: 8月22日,国家发改委通过网站发布信息,再次调整了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格,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30%,最大降幅76.8%,降价金额43亿元,这是国家公布的第19次降价,据了解本次降价将涉及全国2000家左右的制药企业,是近两年来影响最广、最深的一次调价。 有业内人士说,在未来的10月份还将有一次新的降价。如果属实,那么今年内就已经有3次降价,降幅之大,降价的频度之密都是史无前例的,那么,面对这么多次的药品降价,面对“降价已经成了习惯”这一现实,厂商之间是怎么样的一个态度对待? 您是对药企和药店都熟悉的业内人士所以我们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此次开讲之所以定下“厂商笑对药价凶降“这样一个主题,我们是想面对这样的一个市场,如果能够对国家的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在这个市场中还是有作所为的,我们想让在这方面已经有作为的终端、厂家和营销专家在这里说出自己的经验,可以给其他同行一个积极的提示作用。
一、当降价成为习惯,一笑置之。(终端) 在我们看来,药店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降价,他们的态度是“正中下怀”,因为又可以顺应国家政策又可以彰显药店的优势? 记者: 你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是正确的?药房是如何把这一政策让光顾的消费者知道? 李从选: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抗生素主要销售地是医院,在医药还未彻底分开的局势下,对药店影响不大,即使是医保定点药店,拿不到处方也分不到这杯羹。二是降价是政府宏观调控行为,非市场行为,医院营销我们目前是非市场行为,两者不在一个竞争环境下,再降药价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是难以从跟本上解决。处方在医院不外留告知消费者都是没有意义的。三是药店也不能期望产品总是降价,降价和价格竞争将降低连锁药店的利润,使其无力进行差异化定位经营和提升服务水平。 告知消费者的最好方法就是数据库短讯和店面告示。
二、当降价伤筋动骨,唯有苦笑。(药企) 面对原料药价的上涨,而终端价又在上降,作为生产企业而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降价,广大制药企业是不是只苦笑? 记者: 在您看来,今年6月份的一次和这一次一共是两次降价,对整个药品市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能不能有数据或者个案说明。
李从选: 我的基本判断有以下几点: (1)降价对抑制看病难看病贵作用甚微。因为这是医疗体制问题,是政府的问题,如果政府不为医疗卫生事业增大投入,医院又不能或者不愿民营化,医药不分,医药养医,市场机制不能介入,医生收入无法提高,任何降价行动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都是杯水车薪。 (2)持续的不断降价将使大部分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趋零。当降价成为习惯后,对中国医药产业链安全和研发能力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可能会使中国制药产业永远只能仿制别人的产品和受制于西方国家。 (3)降价将使很多医药代表由于做医院处方药无利可图而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 (4)降价将大大降低制药企业和医药流通公司的赢利水平。促使行业洗牌和市场集中度提高。
三、对降价早有准备,笑里藏“刀”。(厂商) 李从选: 我的理解国家政策就是要通过降价和反商业贿赂,把医院逼向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多样化,最后让市场机制介入,把医院变成企业。这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自然会发生作用。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一是通过降价增加你报仿制药的投资收益风险,打压报仿制药的冲动,并通过这种手段让一些企业无法经营、无利经营,提高行业集中度,解决目前这种制药企业的。 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市场,如果能够对国家的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在这个市场中还是有作所为的,我们想让您在这里说出自己的经验,以给市场有一个积极的提示,面对10月份的又一次降价,企业应该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或者开发新品,或者进行品种的调整中?药店来说,为了保证你自己的正常的利润,他们面对降价双可以怎么办呢?
此文写于2006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