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CEO最难做到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
9月6日,王健林(专题阅读)和苏宁张近东的手握在了一起。而张近东背后还站着马云,阿里巴巴是苏宁的第二大股东。 还记得那个亿元赌局吗?现在马云与王健林站在一起,足见时势比人强,对手也可以同台喝交杯酒。 还有一个主因——王健林在变化。 这几年,王健林留给外界的印象,是铁一般的意志和行动力,鹰一样的商业眼光,迅疾,对待目标笃定,不容半点差池。 一年多前,见地君专访他,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阐述完,他便侧过头,投来一个具有辩驳意味的眼神。他有一套自成一体的商业观,可以抵御任何质疑。 那时的王健林把万达(专题阅读)商业地产、万达文化旅游、万达酒店和万达百货视为万达的支柱产业。就在这四个轮子都在全力运转向前时,一天,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惶恐和危机感忽然降临了。 那大概是在一年半前,见地君想象了这么一个早晨,这一天和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一样,王健林西装革履,在七点半便准时出现在北京建国路93号的万达广场写字楼内。忙了一阵后,他捧着茶杯坐在桌前,远眺着东方。 “万达已经上了轨道,正在全力前进。我做得很好。但是,总有一天,它的速度不再有那么快,它可能会停下来,举步维艰。也可能正有一座暗礁潜伏在前面,我们恰恰跑错了方向。”他这么想。 具体是什么让那天的王健林萌生了企业转型的念头,见地君不得而知。但那绝非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次草率的决策。案头上的数据陈列也许是个刺激因素,一次饭局谈话也可能把他拉入了对时局与市场的前瞻性恐慌中——他一向是个危机感和方向感强烈的CEO型董事长,他善于把握内心。 “我们本来也活得挺好,盖一座又一座万达广场,日子继续这么过就行了。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要转型?而且几乎一夜之间转得这么快。”一位万达内部人士对见地君说。 在外界眼里,转向在不得不转的时间点之前提前开始。今年年初,万达正式对外宣布转型,要走轻资产之路。在一次面向深交所的演讲中,王健林把万达转型的原因归结为扩大竞争优势,要发展中小城市以及产生边际效应。 以见地君通俗的理解,就是在做大规模的欲望下,他发现现有模式终会延缓海量万达广场的落地,而轻资产模式能提速这一过程,诸多元素通通打包进广场内,如院线、金融、儿童娱乐,这些都可以帮助他在各小城市里进一步扎根。 这其实不是一个大众化的选择。同样以商业体赢得市场的九龙仓,其主席周安桥在一个月前,对见地君说,“我们不走轻资产,只有重资产路线是适合我们的。”他们也有租金日益上升的持有型商业体,但把目光聚焦在一二线城市。 半个月前,见地君在香港见到融创主席孙宏斌,他在发布会上直言,“转型轻资产很荒唐,房地产本就是轻资产,买地卖出去了就是轻资产,卖不出去就是重资产。有人觉得用别人的钱做是轻资产,用自己的钱就是重资产。这都很荒唐。还是应该用自己的钱做。” 和他们想法不同,王健林一声令下,庞然大物亟待转身,只是一切并不容易。去年,万达资产逾5000亿,年营业额近2000亿元。商业地产以售养租的固有成功路径已经成型,现在要抛弃原有优势,自己发起降维攻击。支柱产业也被替换,万达商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电子商务成了新支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