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照片为何能改变决策

 圆角望 2015-09-15

 岑嵘(杭州)·经济自由人

三岁叙利亚幼童艾兰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沙滩,红色T恤、蓝色短裤的小身躯躺在沙滩上,仿佛正在沉睡。这张照片让世界震惊了。

小艾兰的父亲阿卜杜拉为了躲避战乱,一家四口决定一起偷渡前往德国,但悲剧发生了,船翻了,最后这个家庭只有艾兰的父亲阿卜杜拉幸免于难。

欧洲正遭遇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潮。数据显示,今年已有23.7万名非法移民横渡地中海进入欧洲,超过去年总和,已有2300多名移民在前往欧洲的途中丧命,其中多数是葬身大海。

在移民问题上欧洲国家互相推诿,当艾兰遇难的照片登上欧洲各大报纸头版时,人们从冷漠中惊醒,英国《独立报》评论说:“如果这幅照片还不能改变欧洲对待难民的态度,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一切?”面对国际国内巨大舆论压力,英国表态再接收数千名难民;德国正式宣布,今年将接收3.1万名难民;奥地利也开放边界,让上万难民入境。

为什么人们对数十万的难民、成千上万的遇难者熟视无睹,对一个孩童遇难却立刻做出重大改变?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得比·斯摩尔教授以及俄勒冈大学的乔治·勒文思教授等人曾进行过一个实验:他们给参与实验者每人5美元,并让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得到的信息是马拉维食品短缺影响到300万儿童,津巴布韦大约300万人面临饥荒,400万人口的安哥拉三分之一被迫逃离家园,在埃塞俄比亚,1100万人急需食物。

另一组看到的是一张面临饥饿的7岁小女孩照片,文字说明:你的捐款会改变马里女孩洛基亚的一生,让她有饭吃,有书读,有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实验的结果是,前者愿意捐款的比例为23%,后者达到48%。美国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说:这个就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我们一旦看到一张面孔、一幅照片、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们会感同身受,随之而来就是采取行动。但是如果信息没有具体到个人细节,我们就不会有很强烈的同情心,结果就很难采取行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也很好地描述了可识别的个人与统计数字之间的区别,他说:假如有个棕色头发的6岁小女孩需要几千美元进行手术,手术进行顺利她可以活到圣诞节,人们捐款的钱能让邮局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假如报道说如果不征收销售税,马萨诸塞州医院的设备持续老化,这会增加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死亡病例,但却不会有很多人为此掉一滴泪或者掏出支票簿。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说: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1972年,美国正身陷越战泥潭,一名越南小女孩在遭遇凝固汽油弹袭击后背部燃烧、赤身裸体奔逃的照片,把战争对无辜平民的残酷伤害直呈在世人面前,这在美国激起规模巨大的反战浪潮,直接加快了越南战争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