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句看心理学电影时可以甩出的装B箴言-微信精选-精彩电影

 Confucius365 2015-09-15

近现代心理学研究和电影工业的发展几乎是齐头并进,心理学本身具有的神秘性为电影产业注入了不少话题。许多好看的电影中都纳入了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元素。不过,电影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或是夸大了客观的心理学知识。如果能在欣赏电影时,淡然地指出电影中不恰当或者精妙的地方,那真是一个可以被给满分的装B技能



下面这六句话分别对应六部心理学电影,将这六句装B箴言铭记在心,没准可以在和小伙伴看电影时拿出来提升一下逼格哟。








《搏击俱乐部》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不是一回事。”

扮演精神病人是飙演技之路上的必修课,爱德华·诺顿在这门课上一直有不错的成绩。《搏击俱乐部》可以算是家喻户晓的心理学电影了。不过,在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人们特别愿意简单粗暴地把主角定义为精神分裂。但实际上,精神分裂与多重人格障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可以携带你的第二人格出席”并不是精神分裂患者的特权,而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

多重人格障碍(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1)同一人身上存在2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或人格状态,每种人格或人格状态均有相对恒定的对环境和自身的感知、关系和认识方式。(2)这些人格或人格状态中至少2种经常完全控制该人的行为。


相比于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障碍及其罕见。这种酷炫的心理问题衍生出很多艺术作品。比如电影《致命ID》,书籍《24重人格》,以及小李子全力以赴再次要冲击奥斯卡小金人的《24个比利》,都是关于多重人格的作品。

所以,不要再把精神分裂与多重人格障碍搞混了哦。那么精神分裂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俗称的“疯子”。


《美丽心灵》

“主角患有的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教授约翰·纳什,是当今最著名的几个疯子之一约翰·纳什共入过两次精神病院,1959年在波士顿附近的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1961年在普林斯顿附近的特伦顿精神病院(Trenton Psychiatric Hospital)。


精神分裂有许多类型,偏执型算是最适合拿来做艺术加工的一种。这部电影几乎精准地描述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一组系统性妄想。

不太靠谱的心理学电影往往把精神分裂患者描绘成可怕的暴力狂,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实际上,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成为暴力行为受害者的可能,要远远超出其作为暴力行为施害者的概率。但是,被精神疾病影响了社会功能的患者需要严格的看护和治疗,否则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比如影片中男主差点将儿子溺死在浴缸中)。


如果你有机会与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的人聊聊,你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他疯了还是我疯了?

心理学专业的小编曾经在精神病院与偏执型精神分裂患者有过接触,他滔滔不绝地和我讲述他构建的奇幻世界——拍过无数的地下电影,利用钢笔发电报,被指派为执行秘密任务的特务……如果不是坐在医院里,也许我会觉得他真的是一个背负着神秘故事的大叔。


《火柴人》

“你那些小习惯顶多算是强迫倾向,才不是强迫症。”


人们总是愿意说“我有强迫症诶!”。但是,真正的强迫症并不是简单地指必须把床单铺平、按数额顺序整理钞票、按格子地砖走路这样的小癖好。


强迫症是指不能由主观意志控制的某些思想和行为,在国际上被归类为焦虑障碍。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中比较常见的强迫性怀疑,如总是怀疑医生开药的剂量是否恰当。而强迫洗涤就属于强迫行为,因为担心不清洁而患上疾病,接触了某物后反复洗手。强迫症的人们痛恨自己的强迫观念或行为,却又无能为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他们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所以,患有强迫症的人,被【强迫】与【反强迫】这两种思想痛苦地撕扯。

如果你遵从自己的心意把东西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摆放好之后就高高兴兴地吃饭看剧睡觉去了,那你是拥有一种好习惯,而不是强迫症,尽管放心吧。


《死亡实验》

“津巴多的监狱实验引发了心理学界对于实验伦理的讨论。”


不要一提到社会心理学就拿《乌合之众》出来说事了好吗(翻白眼)?《路西法效应》也是一本讨论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心理学作品,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津巴多。而且,从厚度上来说,这本书也比《乌合之众》更适合拿来装B……


处于社会环境下的人类,往往比自己想象得更容易服从,或是更加脆弱。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进行的监狱实验,给当年参加了实验的志愿者们,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是的,我指的是云南白药都无法治愈的创伤。

电影《死亡实验》的题材就取自这个历史上真正发生的监狱实验。看完之后,也许会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不过,悲观一点说,到底存不存在人性这种东西都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记忆碎片》

“短时记忆障碍是因为海马体被损伤而导致的。”

这是一部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的电影。男主角在受伤之后变成了一条只拥有七秒记忆的金鱼,永远忘记刚刚发生了什么。所以,他只能通过无数的小纸条和纹身,来记录之前发生的事情,为爱妻报仇。影片采用彩色和黑白两条主线交错叙述相当有趣烧脑。你可以同男主角一起体验不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的一头雾水之感……看完之后可能会从此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海马体……


《心灵捕手》

“电影中的咨询过程主要运用了共情和积极关注这样的人本主义技巧。”

提到电影中病患和医护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各种对立,看看《飞越疯人院》就都明白了。

不过,《心灵捕手》可以算是一部很“科学”的心理学电影了。这部电影中,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很接近于现实中的咨询关系。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心理咨询,不妨好好看看这部电影。


大部分心理学电影中,心理专家要么被描述成不道德或者无能的形象,要么就是拥有超能力、能看穿他人内心的先知者。实际上,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精神病医生,都无法拥有读心术和预知未来的能力。


此文乃不正经科普,仅供娱乐。如有心理学错误,欢迎指正。

文章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