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族“黑旋风”

 moto9977 2015-09-15
他是著名的蒙古族京剧演员,继承裘派演唱艺术,博采众长,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于一身;他主演的《黑旋风李逵》驰名全国,被称誉为“江南活李逵”——
蒙古族“黑旋风” - xia50727 - 梨园后裔..
王正屏饰演黑旋风李逵剧照
蒙古族“黑旋风” - xia50727 - 梨园后裔..
王正屏饰演黑旋风李逵剧照

蒙古族“黑旋风” - xia50727 - 梨园后裔..
王正屏与同为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妻子郭仲英蒙古族“黑旋风” - xia50727 - 梨园后裔..



王正屏练习书法

回祖居故地献艺
1982年4月25日至5月16日,应内蒙古自治区邀请,王正屏率领20人的演出小组回内蒙古作探亲访问演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5周年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王正屏主演了《黑旋风李逵》、《芦花荡》、《钟馗嫁妹》、《龙凤呈祥》等剧,并和内蒙古京剧团的著名演员李小春合演了《将相和》、《连环套》、《芦花荡》等剧。演出极为精彩、轰动,每每刚刚贴出演出广告,戏票便抢购一空,场场爆满。
这位在内蒙古受到如此欢迎的王正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京剧演员。他先拜裘盛戎为师,又随侯喜瑞等学艺,他的表演博采众长风格独特,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于一身,1952年他在《黑旋风李逵》中饰李逵,声誉鹊起,被观众称为“江南活李逵”。
在呼和浩特市演出结束的那天,内蒙古文化局和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为王正屏举行欢送会,文化局特为王正屏赶制了一身蒙古袍和蒙古靴子,由两位蒙古族知名人士向他赠袍,当场给他穿戴整齐,全场顿时高唱起蒙古族激情的《祝酒歌》。
王正屏十分关心内蒙古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他这次回祖居故地探望演出分文不取,并为家乡的戏曲工作者进行艺术讲座。他还在百忙之中为京剧团青年演员说戏,传授裘盛戎先生的表演艺术。
师从裘盛戎
据王正屏的夫人郭仲英回忆,王正屏是内蒙古正黄旗人,蒙古族,祖上可能是因军队换防到了杭州,又从那里到了上海。王正屏1928年出生在上海,其祖父是武举人,父亲是铁路职工,后来在上海大世界里当过总稽查,母亲是上海人。王正屏是独生子,就是在大世界里,他有机会接触戏班人员,放学后天天去听戏,有时把书包藏起来去扮演小猴跑个龙套之类的,渐渐地就喜欢上了京剧。
王正屏10岁就考入上海戏剧学校学京剧,为正字科学生,先学武生、丑行,后改净角,学习了7年。1947年王正屏专程北上投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为师,在裘门深造两年,深得裘盛戎的喜爱和裘派真传,同时他还向刘奎官、陈福瑞、裘世戎、赵德钰、樊春楼等名家学艺。随师学艺期间他勤奋好学,进步极大,曾与梅兰芳、谭富英、李万春、高盛麟等同台演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王正屏学花脸的条件并不算很好,第一是嗓音不是很理想,另外就是体型,个子不是很高,勾上脸也不是很魁梧的样子,他就走了另外一个路子,就是特别突出表演,在刻画人物上深入细腻、鲜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合作最多的是周信芳先生,所以他作为一个花脸演员在很多方面得到有益吸收,或者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了麒派的影响。在舞台实践中,他的表演以继承“裘派”为基础,并从人物性格出发,吸取各家之长,在唱、念、做、打诸方面各具特色。他在技巧的运用上特别饱满,在表现人物的时候,特别善于用一些细节、技巧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主演李逵
获演员金质一等奖
1952年王正屏进入上海人民京剧团,主演《黑旋风李逵》,大获成功。第二场“坚拒酒香”是李逵的单场戏。他扮演的李逵在幕内唱“奉命改扮下山岗”上场亮相,边唱边疾步而上,似行云流水直冲台前,表现出李逵讨令下山豪情满怀的兴奋心情。演到李逵看到黄莺枝头高唱,他吸收了前辈名宿侯喜瑞先生《取洛阳》马武的表演身段加以融化,挥动水袖,翩翩起舞,把李逵此刻恰像枝头黄莺跳跃欢唱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随之,李逵拾起满地飘落的桃花瓣,撒到潺潺溪水之中,唱“沿溪水追桃花忙把路上……”伴随着音乐行弦,他又把周信芳先生在《徐策跑城》里的舞蹈动作,化在李逵身上。这时,远处传来卖酒之声,他用了几个细小的动作表现出李逵馋酒的情态,但又突然想起宋江大哥临行嘱咐,不得沿途之上饮酒的军令,以手击额。在《望家乡》的锣鼓中抖擞精神冲至台口高唱后,巧妙地运用《芦花荡》里张飞的甩髯翻身垛泥一连串的身段动作,表演得干净利落、优美精彩,突出了李逵遵守军纪的决心,不时引起满堂观众喝彩之声……
该剧连演77场,驰名全国,王正屏被观众誉为“江南活李逵”。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汇演时他主演的《黑旋风李逵》获得演员金质一等奖。1955年他进入了上海京剧院,第二年赴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德国、奥地利等国演出。1960年与周信芳合作拍摄电影《刘唐下书》,主演刘唐。他还与裘盛戎合作演出《白良关》、《双包案》、《刺王僚》;与高盛麟合作演出全部《连环套》;与谭富英合作演出《大保国》、《黄金台》;与周信芳合作演出《生死板》,都得到了大师们的肯定与称赞。
“文化大革命”时,他被关了四年半。1984年他改编、主演了《九江口救驾》,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
业内人士形容王正屏的艺术是集“铜锤花脸”(文戏,唱功)和“架子花脸”(身段戏,侧重表演)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这里引用一位行家观众对王正屏主演的《将相和》的片段描述,领略一番王先生当年的舞台风采:
只见王正屏饰演的廉颇老将军,身背荆杖,单膝跪地,抱拳膝行,跪进至台中央!而沈金波饰演的蔺相如,面对膝行向前的廉颇老将军,身子颤抖,双手频摇,躬身欲进似退,到得两人台中央相接,蔺相如躬身扶起老将军……此时场中掌声雷鸣,彩声四起!此片刻时段,二位先生把廉老将军的耿直和蔺相如的谦恭表演得淋漓尽致,如此演法,既演得情意满怀,又极为符合场景,带来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老师掏心窝子地教我”
一出《狸猫换太子》让唐元才捧回好几个重量级的大奖,并由此跻身全国铜锤花脸顶尖高手之列。当说起已故的老师王正屏时,他的神情顿时凝重起来:“排练《狸猫换太子》时,王老师比我都累,又是设计眼神,又是设计动作,还要手把手说戏,经常晚上10点多钟才能回家,累得腿都迈不开步。”他指着一张剧照:“这就是王老师为我设计的包公脸谱。没有王老师及其他老师掏心窝子地教我,哪有我的今天?”
唐元才就是王正屏的学生之一。王正屏一生在戏坛耕耘,塑造了精美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时还无私地奉献,培养了多名弟子。他还多次赴天津、山东等地,为学生传授《连环套》、《黑旋风李逵》等剧目,他的弟子中有的获得“梅花奖”,有的获“文华奖”、“宝钢高雅艺术奖”、“梅兰芳金奖”等,桃李满天下!
1995年1月,应中共中央办公厅邀请,王正屏率京、津、鲁、沪的徒弟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两场迎春京剧晚会,大获好评。
王正屏曾任上海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常委;上海市卢湾区人大代表,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晚年任上海京剧院名誉艺术顾问。上海市宝钢高雅艺术基金会向他颁发了“园丁奖”。
2000年1月30日,王正屏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2000年12月24日,王正屏纪念铜像在上海福寿园枕石园河畔揭幕。铜像选择了京剧《黑旋风李逵》第一场戏里李逵的打扮来塑造他的形象,而塑像又很像王正屏本人。雕像柱身上刻着上海京剧院黎中城写的对联:
躬耕舞台,钟情艺术,连环套,黑旋风,轰动菊坛;
勤执教鞭,坦荡人生,九江口,通天犀,名扬遐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