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备考——写作实践和作文升格(讲义廿四)

 江山携手 2015-09-15

       第十三讲  作文讲评  第一页 

 

 

【题目再现】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不要写成诗歌)。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要义点击】

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没有话题,看起来跟我们熟知的话题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只要细致分析一下引导材料,便不难从中发现,引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话题其实就是“声音”。这种不明确点出话题而需写作者自行确立话题的作文题型,我们称之为潜话题型作文。即我们前面训练过的“定向类材料作文”。

  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写作跟一般话题作文的写作稍有不同:一是我们必须准确地确立话题,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二是必须高度重视审题。潜话题型作文题目的引导材料或提示语都有可能对话题起限制作用。本道作文题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种”声音。

【超越梦想】

13班:郭好莉《听那钟声》52   朱一凯《竹林笛声》52   黄玉敏《众里寻“声”千百度》50

      朱时苗《闲坐清溪听水声》48

【写作指导】

(一)强化限制意识。

1、未扣住限制词“声音”的(审题不准,写偏题),如:

6班:严定伟  杨春艳      华继林  周艳平           鸿    郑光明

13班:王朝红  易成林      游镇滔  黄在玲  廖小波  许安冰  夏光凌  冯业军 

彭申东    李从刚  冯阿琼  陈凤丽  向晓娜    向海涛  田学武    姚云华  李开正       颜永杰      广  徐进熙  黄健飞   

2、未扣住限制词“哪一种”的(泛泛而写,不具体),如:

6班:向   刘夏芹  刘巧巧    侯贤立    谭永莉  周昌锋  李兴云  向宏玲     胡灼珍     唐裔芳  唐亚茜  钟秋菊  李兰平  黄忠云    杨春燕          陈祥旺  黄昱煜    

3、未扣住限制词“牵动你内心深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没有“我”的思想感情的融入,在文尾没有点击。行文语言干瘪,只有“骨架”,缺少“血肉”。

还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312月,81岁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拍落旅美六十年的风尘,定居在装满他童年美好回忆和寄托着他无比希望的清华园,开始给清华大学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他说:“我要把回归清华当作一个'新事业'。”他还把居住在清华园内的小园题为“归根居”。在他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梅里雪山的照片,高峰耸立之处白云缭绕,他指着那幅照片对记者说:“我很羡慕这些高山。这座梅里雪山,有6700公尺高,你知道,美国和欧洲最高的山也不过4000公尺的样子。”其实,杨振宁教授哪是仅仅羡慕这些“高山”呢?他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座“高山”呢?你的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高山”又何尝少呢?

这是一道定向类材料作文”,也是一道“隐喻类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就限制了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高山”来写,仅此还不够,还要抓住材料中的这两句话杨振宁教授哪是仅仅羡慕这些高山呢?他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座高山呢?”“你的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高山又何尝少呢?”这样才不会孤立的就“高山”泛泛地去写“高山”。一定要准确理解两句话的意思,然后由此及彼,化实为虚,用诗意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

有条成语叫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即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语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正大光明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高山的特点是高,如果用高山作喻体可以用来比喻什么样的人呢?结果会非常多,杨振宁教授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容易联想到以下几种人:一是德行高的人,二是学识高的人,三是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能够不断超越的人,例如拥有多种发明的爱迪生、热心办学的陈嘉庚、水稻专家袁隆平等。赞颂人类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像“高山”一样的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仰慕和追随之情,或写一种不断超越的人生境界、精神,应该是这篇作文的主旨。

(二)准确理解题意。知道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根据题意,“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见,这里的“声音”首先是具体的,它是这篇文章“牵动你内心深处”的一个“引子”。文章开篇的这种“声音”它是具体的,而不是宽泛和抽象的。而具体作文时,则又要将这种具体的“声音”化为一种抽象的事物或精神。如《竹林笛声》一文,先写竹林笛声,再由竹林笛声联想到“中国的许多乐器都是由竹子制成”,然后进一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可悲的”“自然超拔出人所创造的境界”“一场心灵的沐浴”,文尾点题,水到渠成的交代清楚了这种声音为什么是“牵动我内心深处的”。而有的作文,起笔大谈“和谐之声”、“时代强音”,这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没有生发的依据,泛泛去写,不合题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