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提“不轻易”无缘“一类卷” 作文组组长陈妙云告诉记者,今年评分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只写‘不要说不’,而忽略了‘不轻易’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这也意味着这一类作文绝对上不了‘一类卷’,从答题情况看,大多数考生未能受较好的思维训练,落入二三类卷。“ “什么叫‘不’?什么叫‘轻易说不’?‘轻易’是指一般性的观念和评价,而‘不轻易说不’是指要超出一般性,有自己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不少学生未能理解到这一点。”柯汉琳介绍,不少学生把作文写成了“面对困难不要说不”,对于困难这个前提空泛而谈,这是较多考生失分的地方。 (二)把“不要轻易说不”当成绝对真理 柯汉琳说,评卷中还发现,部分考生的逻辑不严密,把“不要轻易说‘不’”当成了绝对真理。有考生写道,不要轻易说“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信条,是中华文化如此辉煌的支撑,“这种话不但空洞而且毫无道理,生搬硬套的下场就是只能拿低分。” (三)照搬古文材料不善于应用生活中案例 陈妙云提到,不少考生为应付考试背诵了不少古文材料,以至于出现任何一个题目,李白、贝多芬、屈原全部都可以照套,考完后还觉得很容易,甚至洋洋得意认为“早有准备”,但这种机械的硬套材料很难拿到高分。 “实际上,猜题、套题,我们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因为很多组织思路都扯不上关系的,硬是要往上靠,实际上套题是套不出好文章的。”陈妙云说,比如司马迁的例子,大多数考生都写到了,如果无较深入的思考,同样拿不到高分。 (四)同样是地震题材看谁更会分析 陈妙云介绍,今年约有1/3考生运用了和地震有关的素材来完成作文,不少考生和家长曾担心太类似是否会影响得分。“这个题目联想到地震是很正常的,评卷老师不会觉得视觉疲惫,还是同样打分,关键是看学生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她说,有的考生空泛地写“灾难来了,总理不放弃,全国人民不放弃,政府不放弃,希望你们也不要放弃”,这样的稿件是拿不到高分的,而有的学生则运用了多个材料,比如空中救援,伞兵突袭,对困难的铺垫论述,再提“不轻易说不”,文章就会丰满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