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文古董书品鉴指南

 真友书屋 2015-09-15

x博士按:貘哥也是个传奇人物,一个在纽约出没的神秘东北男子,一个藏书家,他的书多得吓人,当年他从北京搬家到纽约,光搬书运费就花了五万。所以说那些就有个一千多本《爱丽丝漫游》的,你赶紧消停会吧昂!憋耍大刀了~

 


文:貘

先声明:本文真的就是一篇简易鉴别指南,完全以作者的实际经验和自行找来的野狐禅学习资料为基础,既不严谨,也不保证科学。创作本文不是为了给您提供一篇字字句句无可指摘的学术论文,而是为收藏英文古旧书的同道提供一些实用知识和防骗技巧。本文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英文古旧书”,因为每个国家的书籍装订习惯都不大一样,再加上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进度不一,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书籍不见得具有相似性。举个典型例子,比如晚清时代中国主要读的是线装书,而同世代的欧美国家大多使用牛皮加厚纸板的封面。欧洲各国虽然文化相近,书籍印刷方面却有微妙的区别。法德意等国的古旧书鄙人了解不多,不敢妄言。但英美两国文化一脉相承,英语古旧书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可以相提并论。

至于作者本人的资格么…… 本人夫妇开了一家西洋古董店,每日在纽约/新泽西/康涅迪格/宾夕法尼亚四州奔走收购洋古董,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能见到卖家两三代人积累下来的古旧书。本来我们就是爱书之人,趁着这个机会就搞起了自己的古书收藏,顺便出售一部分。到目前为止我们具体见过多少书,很难说得清。但是我们现在看纸张、装帧、印刷猜书的出版年代,如果要精确到10年的范围内,基本是十发九中。具体的科学理论依据我们也没有,唯眼熟耳吧。下面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大致说一下各个时期书籍的特点,方便读者在收购藏品时进行甄别。

那么倒着来,先从当代开始。每章节的起止年代均为约数,我说1980年到2015年,不见得就不适用于1979年的。实际应用中请灵活变通。图片大多为我们的私人藏品实拍,如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会标注出处。

1980 - 2015年

当代的英文书籍主要分三类:hardcover(精装版)、paperback(平装版)、mass market paperback(廉价版)。

(上图:Stephen King,《Duma Key》,2008年Scribner出版社)

这就是典型的hardcover,特点是硬纸板封皮,外面基本都会带书衣(英文叫dust jacket,防尘套),纸张白净平滑,印刷清晰,有时候还带彩图。这是出版商最喜欢的版本,价格最高、利也最厚。

上图:Douglas Adams,《The Long Dark Tea-Time of the Soul》,1990年Serious Productions出版社)

这就是mass market paperback,也叫口袋书(pocket book),特点是低小下:价格低、开本小(Duma Key是参照物)、纸张看起来比较下等(普遍是泛黄的再生纸)。这是当代书籍的另一个极端:一切为了销量,让绝大多数人都买得起。这种版本很容易翻烂,适合快速阅读、当作日抛型消耗品,不适合收藏。
中间档位的paperback跟我们天朝的常见书籍规格差不多,其大小、纸张和印刷质量跟hardcover相同,但是封面用的是比内页稍厚一点的纸;价格比口袋书略贵,也是可读不可藏的产品。
上面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封面有覆膜,从照片中的反光部分就能看出封面覆有光膜(也有覆哑膜的),这是20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处理工艺,只要看见书封皮或者书衣上面有覆膜或者上光,基本就可以确定没有任何收藏价值了。除非是签名版,否则上亚马逊随时可以批量购买。

1950-1980年

印刷出版工艺倒退30年,最显著的一点是覆膜和上光技术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能看到的50到80年代旧书基本都是乌突突的样子。因为年头不久,其中固然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如新,但基本不会有闪闪亮亮的外观,厚纸就是厚纸,纸板就是纸板,外观非常朴实。

另外一样消失的东西就是口袋书,也就是刚才提到的mass market paperback。我不确定80年代往前是否有人出版口袋书,有可能因为这种版本太不耐久,30多年下来该烂的都已经烂光了,总之我们在平日走街串巷收古董的过程中基本没见过这个年龄段的口袋书。其实有没有都无所谓,反正口袋书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甚至连签名版都不大可能有。拿着口袋书找作者签名,可能被以为是歧视作者吧?

这一时段跨度有30年,具体如何区分相关书籍的具体年龄,主要靠下列几样东西:

(上图:刚才那本《The Long Dark Tea-Time of the Soul》)

其一,ISBN国际书号。这是70年代才开始通行的,如果在版权页上看到了,而且(极小概率事件)没标出版年代,必然是70年代或者更晚的产品。

其二,看纸。纸张对光非常敏感,放在书架上也会自然老化。看书脊脱色和内页泛黄的程度,经验丰富一点,足可以辨别书籍的具体出版时间。有些书存在非自然老化现象,例如长时间过度曝晒,或者被烟熏水泡,这种就很难分辨年代了。但是品相这么差的,也没什么收的价值……




(上图:《堂吉诃德》英译版第一卷,1978年富兰克林造币厂出版)

其三,可能仅适用于美国书:看特殊装帧。70年代,美国富兰克林造币厂深挖土豪市场,出版了一套“让有钱人显得有文化”系列图书,涵盖各种世界名著,顺便在里面夹带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作者的“初版初印签名版”。这套书在内容、印刷、装帧方面全都是一流品质,一律真皮封面、书口烫金、内附大量插图,而且外观仿古十分到位,唯一破绽就是新得扎眼。从80年代起,美国出版商响应市场需求,以压低成本为第一要务,很少再用这类装帧了。所以只要看到十成新、书口烫金、真皮封面的大部头,基本全是70年代的富兰克林造币厂系列。

50到70年代之间比较流行的特色装帧风格是布制封面,粗布包裹硬纸板,如下图:

(Astrid Lindgren,《Pipi Longstocking》,1950年Viking Press出版社)


1925-1950年

说到这里就逐渐从“旧书”向“古书”过渡了。50年代之前英美民众的平均教育水平远不如现在,书籍相对来说算是比较高尚的消费品,因此平装版paperback比较少,常见的基本全都是hardcover,布和纸板两种封面都有,看起来跟70年代甚至当代扒了书衣的精装版差不多。鉴别这个时间段出版的图书没有非常可靠的手段,非要说的话可以看以下几点。
首先是纸张老化。自从出了印厂已经有60到90年,除非经过特别精心的保管,否则此类书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泛黄,纸色应该和当代出版的口袋书相似。

其次是看书口。不知道什么原因,大约在1925到1935年间,美国出版界猛刮了一段复古风,经常故意给书口做成参差不齐的毛边效果,如下图:

(James M. Cain,《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年Alfred A. Knopf出版社,初版首印)

这一本其实还不算明显。现在是半夜,不太方便翻箱倒柜,一时间找不到家里毛边最明显的那几本。下图来自网络:


这种毛边的学名叫deckle edge,原本是18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造纸术不精所导致的结果。当时造纸基本靠手,用模子从纸浆池里舀一下,滤掉水分,压实晾干就是一张纸。这么做出来的纸大小差不多(毕竟用模子呢),但是纸浆沉淀不均匀,边缘要比中间薄,装订成书之后书口不齐。自从19世纪发明造纸机之后已经从根源上杜绝了此类现象,但是出版商为了追求古朴的效果,偶尔还会把书籍内页故意裁切得大小不一,要的就是这个味儿。理论上说从19世纪开始就有出版社这么干,但实际上在收古董的过程中,我们见到的毛边书几乎全部来自1925到1935年。也许这是美国甚至美国东海岸的特殊现象,我们活动范围有限,也没法具体考证。近几十年几乎没有出版社再做毛边书了,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人欣赏不来,上网买了古旧书之后给商家发差评说什么破玩意儿连裁边都裁不齐。其实我觉得毛边书是“旧书”范围内最有收藏价值的,年代比较老,而且特色鲜明。

1900 – 1925年

20年代往前直到20世纪初基本上就可以算入“古书”范围了。类比一下,民国元年是1919年,再往前都可以算晚清了。跟1925-1950期间相比,这段时间的造纸印刷技术基本没啥变化,主要变的是人们的心态。20世纪初,即便在英美,读书也是上等人的事情,书籍差不多算是奢侈品,因此在做工上极尽诚意。在这个阶段您会发现大量的皮封面书,如下图:


(莎士比亚,《麦克白》,1901年J. B. Lippincot出版社)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秉承了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常见形式:硬纸板封面外裹牛皮,中心部分又加了一层大理石纹纸作为装饰,牛皮书脊,作者名字和书名烫金。鉴定此类图书的基本点:看封面磨损。除非您从藏书家手里买,否则自然磨损是不可避免的。最常见的情况包括:封面封底四角有明显磨损(反复从书柜里取放的结果,英语叫shelf wear),书脊干裂(长期受阳光照射的结果),可能有虫蛀的痕迹,或者霉斑。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精装书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让人能够收藏千秋万代,所以在细节上分外下功夫,保证书能尽可能存得久,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点是每张插图前都插有一张保护性质的半透明薄纸。


(上图:E. Cobham Brewer,《Character Sketches of Romance, Fiction and the Drama》,1902年Selmar Hess出版社,卷四)

皮封面、插图带保护纸的书,一般前后扉页会用大理石纹的厚纸。这也是区别“古书”和“旧书”的常见标志之一。

19世纪

说到这里就已经正式进入了古书范畴,这也正是我们收藏的主要目标。从1800年到1900年,其实印刷装订的技术并没有太大进化,刚才介绍的皮封面书在19世纪也很常见,而且跟20世纪初的没什么区别,比如下面这本:


(William Hone,《The Everyday Book》,1827年William Tegg出版社)

靠纸张老化的程度也很难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书籍之间进行区分,两者的年龄都在百岁以上,您光看脸能分清80岁和90岁的老头吗?这种时候就只能靠版权页上标注的出版年代了。如果碰巧没标,剩下的最后一招就是上网查出版社的相关信息,期望能从历史文献里挖出来一点线索了。

不过19世纪古书的收藏亮点并不在此。这些20世纪初的“精装书”在19世纪基本相当于平装。当时教育和书籍是绝对的奢侈品,为了做出“高档”的效果,出版商不惜使用各种奇技淫巧。下面介绍一些19世纪“精装书”的特色:
首先是小牛皮封面和书口纹。这两者不一定同时出现,下面这本书刚好两样都占了:

(上图:Augustus Neander著、Joseph Torrey译,《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nd Church》,1852年Henry George Bohn出版社,卷七)

小牛皮(calf skin)封面上几乎看不见任何纹理,手感光滑如镜。进入20世纪之后就比较少有出版商肯下如此成本。并非技术限制,纯粹是书籍作为奢侈品的地位逐渐弱化,心态使然。

书口纹(marbling)就是上图中所示,书口部分印染的颜色和纹路。这个其实也不难做,只要有几件基本工具,外加两卡车的耐心和不怕脏的精神,是个人就能做出来。其基本原理是:在木槽底部铺上一层浓淡适中的底色颜料,用木片刮平,然后在底色上用滴、甩其他颜色的方式勾出随机纹理,待颜色固定之后把书芯(text block)压上去即可。整个过程唯一的难度就是掌握颜料浓度,太浓了晕染不开,太稀了花纹无法固定成型,很可能需要反复尝试。
另一种高大上的手段是手工给插图着色,先印出来黑白轮廓,然后让画师一笔一笔往上面填颜色。如下图:

(John Milton,《The Minor Poems of John Milton》,1898年George Bell & Sons出版社)手工上色和工业印刷得到的颜色效果非常不同。

19世纪的印刷术并不算先进,但是如果有需求,实现彩色印刷也并非不可能,例如使用彩色平板印刷术(chromolithography),把画面中的每种颜色用油蜡描在一块石板或者铅板上,然后依次在同一张纸上叠加印刷,最终得到一张彩图。这种印法每多一种颜色,成本就要上升一截。特别精美的图案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制版,最终效果和当代的胶版印刷相当不同。如下图:


(《The Wisdom of Solomon》,1868年Griffith & Farran出版社,Samuel Stanesby手绘彩饰)


19世纪之前


以1800年为界往前继续追溯,造纸和印刷技术水平迅速降低,甚至书籍出版行业的发达程度也急剧下降。“大众读物”的概念似乎不复存在,例如下图:

(《The Works of Alexander Pope》,1795年,来源:老夫子网

这张图的几个亮点:
1、 纸张粗劣。19世纪之前平滑的纸张比较罕见,目前我们所见的“超古书”基本都是这种纸,甚至更差。
2、印刷比较虚,即便是铜板插画效果也不怎么好,彩印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3、没有出版社。版权页最下面那行字是“为W. Cavil、T. Martin、T. French、J. Wren印制”,是私人定制品。
不过那个时代并非完全没有彩图,如下面几张图:





这些图片拍摄于2015年1月27日的纽约冬季古董展,具体书名不记得了,年代大致是15到17世纪,彩图全部是一笔一画手工绘制上色的,包括最后那张圣经。这种手工彩绘纹饰叫illumination。

19世纪之前的古书在市面上非常难得,价格不菲,我们也收不起,就给您随便那么一说,看看就算了。

最后,总结几条英文古旧书的简易鉴定原则:
1、布封面的书,内页和书口应该有一定的老化迹象
2、毛边书基本不会有假,现在的读者不买账,出版商已经不做毛边了,20到30年代的东西,专门作假都不一定能值回成本
3、没有磨损和干裂、溜光锃亮的皮封面书基本没有收藏价值
4、凡是有书口纹的基本都值得留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