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国立中学书写传奇

 红豆居士 2015-09-15

  抗战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广大中学师生流离失所,为维持各地中等教育,延续文化根基,34所“国立中学”先后创办。记者近日探访了部分中学旧址,查阅了各校资料,发现许多学者在青少年时曾就读于国立中学,不但学业得以延续,而且战时中学生活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据记者初步统计,从这些流亡学生中走出至少5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他们后来在各自领域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战时办学:国立中学延续我国中等教育命脉

  九一八事变后,为救济流亡关内的东北学子,1934年在北平设立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是第一所国立中学。七七事变后,该校不断流亡,与国立东北中学一起迁到四川威远静宁寺,两所中学同寺办学。记者走进静宁寺,发现有一部分房屋已经倒塌,但有些细节还能看出曾作为学校的痕迹。曾有4000多名青年学生在这里就读,其中多数是东北流亡学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等学者回忆在这里读书时的情景激动不已。吉林大学教授金景芳当时是流亡入关的东北籍中学教师之一,在这偏僻古寺撰写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易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