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美国纪行(66)

 liaoliu887 2015-09-16





2014美国纪行(66)——

对战争不同的纪念方式






王晓光:






         因为“9.3胜利日”参加了几次关于“抗战胜利70周年”的讲座,发现对“93大阅兵”的热情解读,超过了对那场战争本身的感悟。我不免将思绪拉开,想起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美国也是“二战胜利国”,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二战”的胜利使美国有机会重新制定了“国际新秩序”,并成为主宰西方世界的大国。我想当然地认为人家也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吧?非也,“胜利日”当天,美国只在华盛顿举行了一个不到1000人的小型聚会,美国总统也没来,只派了一个代表来致辞。参加聚会的人以参战老兵和家属、历史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为主。这种看似毫不隆重的纪念方式,并不等于美国对“二战”的记忆淡漠了,或者不重视。据我的观察,美国对历史上的“战争纪念”的形式完全不同,其背后彰显的文化记忆、价值观念也完全不同。

        在美国的各大院校、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等公共机构主要建筑物的大堂、大厅或中心广场,随处可见“战争纪念”标识,这让我多少有点意外。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10号门,从这里走进去是个大厅,左边是“建筑学院”,右边是“工程学院”(下图)。

        走进大厅,迎面是一面高高的石墙,墙面以灰色的花岗岩装饰。

        花岗岩的石墙上刻满了姓名,大约有几百上千个,字体刻得很深,还被描成了金色。这是些什么人的名字呢?最上面一行的大字写着:“1941--1945年战争期间,本校为国捐躯的教师和学生名单”(下图)。

        按照惯例,这些牺牲师生的骨灰应该埋葬在华盛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墓”。但在这里,在他们生前读书学习、工作研究的地方,他们的名字被刻在花岗岩的墙面上,让后来的人们永远瞻仰和纪念。

        据我的观察,美国的建筑物往往历史悠久,100年、200年的建筑物都算年轻的。可以想见,在今后似乎无尽头的时间里,墙上刻的这些姓名将不断地被后人瞻仰、纪念。

        大厅的其他墙面上也刻满了姓名,比如左边的这面墙上,这里记录的同样是在“大战”中牺牲的本校教师和学生。但究竟是那次“大战”呢(下图)?

        碑文中的一行字起初让我困惑不已——“ANNO DOMINI  MCMXIV MCMXIV”。后来才明白,这是拉丁字与罗马数字的组合。可能是一种古老的习惯吧,罗马数字只有在旧式的座钟上或者在阵亡士兵的墓碑上才能看到。这串文字的意思是“公元1914--1918年”期间,我明白了,这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碑上刻的是在战争中“牺牲的本校教师职员和学生”得姓名。

        在哈佛、耶鲁、西点军校我都看到了这样的场面。站在这面巨大的“姓名石墙”下面,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不需要军乐队的烘托,不需要士兵踢正步,也不需要总统的光临讲话,但我却感受到一种非凡的力量。

        同样,在著名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厅里,一个巨大的石柱上镶嵌着一块因年代久远已经发黑的大铜牌。这块大铜牌孤零零地镶嵌在大厅的石柱上,非常醒目,似乎与不远处的中央走廊两边石墙上镶嵌的十几块同样大小、刻着为博物馆捐款的“捐款人姓名”的大铜牌保持着适度的矜持(下图)。

        走进细看,铜牌上刻满了姓名。碑文说明,这是在“二次大战”时期,曾在美军中“服役”的本博物馆的职员名单”(下图)!

        我有些吃惊了,碑文是“WHO SERVED DURING  WORLD WAR II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如果我的英文理解不错的话,这些人在二战期间只是在美军中“服役”,并不一定是“牺牲”了!再一想,这些战前在艺术博物馆工作的职员,未必是训练有素的军人,只不过恰好身体健康、年龄相当,就参军了。在战争中他们可能是前线的士兵,也可是后方服务人员,并极大可能活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姓名被刻在铜板上,镶嵌在他们曾工作过的博物馆的大厅石柱上,在今后几乎是无尽头的日子里,被他们曾经的同事和千百万的观众所瞻仰、纪念(下图)。 

 

        美国人对战争的纪念方式竟然是这样的。这意味着什么?

       我脑海中的疑问,在康尼狄格州的一个叫“GREENWICHI”的小镇上似乎有了解答。

        这是一个很小的镇子,数百米长的街道上看不到多少行人。街中心有一个小小的花园,一眼可以看出是一座纪念碑。它由一座雕像和一个旗杆组成,雕像的下面和旗杆的基座上刻着文字,花园里盛开着被精心呵护的鲜花(下图)。  

        (下图)雕像是一个美国士兵的家庭形象。男主人是一个士兵,他挺立身躯站着,坚定的目光望着远方,他身背步枪,腰缠子弹带,迈出的右脚似乎寓意着他就要奔向远方的站场,垂下的右手拿着一个标准的美式钢盔,而他的左手则搭在跪在他面前的妻子的肩头上。

        跪在地上的妻子似乎在啜泣,妻子的左手还搂着一个幼小的女孩。我们只能看到女孩的背影,大约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女孩紧紧地抱着爸爸的左腿,似乎在恋恋不舍地告别(下图)。   

        显然,这是一个士兵临上战场前与家人告别的场面。并无鼓舞人心的口号或怒目金刚式的英雄形象,反而充满着家人离别的感伤,却丝毫没有悲观的哀叹。

      雕像下面刻着的文字相当简洁,只是说明这里纪念的是“在二战、韩战和越战中牺牲的本小镇居民”。他们的姓名则刻在旗杆的基座上,按照“二战”、“韩战”和“越战”区别开来(下图)。 

        石碑上的名字并不多,“二战”期间多一些,有几十位吧;“韩战”和“越战”期间很少,只有不到十人。我后来得知,该小镇的居民现在只有5万多,散布在7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可谓人烟稀少。而在70年前这里的居民人数应该更少,我猜那时大约只有不到1万人吧。可就在这里,走出了为数不多的为国捐躯的居民。

        碑文上只有姓名和死亡的时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对战争的解读,也没有任何宏大的叙事或昂扬的口号,一切的情感都聚集在那座士兵告别家人的雕像上。

 

         我去的那天是个星期天,远处悠悠地传来教堂的钟声,灿烂的阳光洒在这个小小的纪念园里。虽然街上看不到多少行人,但从那被仔细打理的鲜花可以看出,这个小花园一直被精心维护着。

        我在这里站了很久。我无意在此评价这三场战争的正义性与否,东西方对此的解读有很大的差异。学者们说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但在小镇居民来看, 战争改变的是他们的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他们的孩子在战争中为国捐躯了,他们怀念那些孩子们。而那座并充满了人文关怀的雕像也在明确地昭示着,虽然离别和死亡是不幸的,但如果再有战争,小镇居民仍将义无反顾。

        这里每年的“胜利纪念诶”没有盛大的阅兵式,没有上千名的合唱团,没有数百名的军乐团,没有上万名士兵踢正步,没有隆隆的战车驶过,没有飞机轰鸣地飞过天空,也没有多少各国嘉宾前来。

        每年的胜利日,只有小镇的居民默默地聚集在这里,读着碑上刻的姓名,回忆着当年的故事。

        但是,我完全不敢说,这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对战争,对死难家人的纪念方式,是不是更加融入血液,深深地铭刻在民族的文化历史记忆中。

       我希望,那场给我们中华民族造成3500万同胞死难的战争,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文化的、历史的、人文价值的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