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式与内涵的抉择

 激扬文字 2015-09-16


我的朋友对我说,她发现国内无论是摄影类杂志,还是其他媒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像摄影作品更注重形式感或者浓重的色彩感,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而那种注重故事感、人物情绪与内涵的照片越来越少见。我不以为然的说:你听说过WPPI么?中文名叫做“国际婚礼人像摄影协会”,是一个美国顶级的婚礼人像摄影协会,每年都会组织世界范围的婚礼摄影大赛。不少国内的摄影师都以加入这个组织为至高的荣耀。你要是仔细观察过这个赛事,就会发现那些获奖作品取胜的秘诀,要么是靠心旷神怡的山川海洋,要么是靠雍容典雅的造型布景,要么是靠美轮美奂的光影构图,要么是靠“duang duang”的后期特效。简单地说,90%以上都是以华丽丽的形式感脱颖而出,以至于你都要忘了摄影师拍的应该是一场婚礼。然而,在婚礼中常常看到的情不自禁、潸然泪下的场面,似乎一张也找不到。就连充满爱意的眼神都很少能见到。所以,这种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现象也并非国内的特色。很多时候,是摄影师不得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罢了。



WPPI摄影师:JB Sallee(美国)


其实,不仅是婚礼摄影,就说我们经常在网上杂志上看到很多图片,乍一看拍的还不错,仔细看也说不上好在哪里,似曾相识,平淡而无亮点。看得多了,我就把图片分为:1秒图、3秒图、10秒图、1分图等等。顾名思义,就是这张图片能够让我观看多久。大部分的1秒图是消费级照片。只够我看1秒不代表图片拍得有毛病,而是它不能吸引我的眼球,这种照片大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1分图对于我这种整天与图片打交道的人来说,是相当迷人的照片。画面中有趣的信息引导着视线在主体与细节中游走,并且视线停留超过1分钟。甚至于,在画廊里,常常能看到有的观者在摄影作品前长时间驻足。当然,一张照片能够看多久也与观者的个人审美有关。往往越是优秀的作品越能吸引更多人观看,令人心驰神往。


那么,怎样的摄影作品才能打动观者的心弦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在第一章告诉我们,一幅好的作品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主角和简洁明了的构图。可是好作品成千上万,如何能在短暂的瞬间吸引关注,哪怕多停留一秒钟?主要靠的是视觉冲击力,即形式美感。所以,注重照片的形式感并没有错。摄影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艺术,所表达内容都诉诸于视觉感官,通过画面传达思想内涵。画面形式感就是我们对照片的第一感受。如果没有“形式表现”的震撼与冲击,一张图片如何带给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呢?然而,抢眼只是第一步,如果作品表达的内涵不能使观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那么它注定不能让人记住。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照片的制造者,形式与内涵,必须二选一,你会选择哪一方呢?当小编把这个问题硬生生的抛给我时,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先救媳妇还是先救妈。


在回答之前,我想先介绍两位摄影师。他们俩都不是商业摄影师,所以不会被市场左右。



第一位是来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年轻摄影师Alex Stoddard,他擅长唯美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中通常充满了玄幻的故事情结,像飘忽在体外的灵魂,又像是脑海中沉睡的画面。他用灵感创造故事,然后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图像,最后用相机捕捉作品。

观看Alex Stoddard的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体态优美的人物造型和精心布置的装饰背景都是他的风格特色。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是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重要表达手段,然而,这类作品并非重形式而轻内涵。正相反,内涵的表达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如果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仅仅是给人怪诞违和的感受,而不能构筑遐想的空间,那么它无疑是失败的。


摄影师:Alex Stoddard(美国)


我要介绍的第二位摄影师是来自日本的伊原美代子


她是一个典型的日系摄影师,她的作品《Missao and Fukumaru》引起了广泛的关注。Misao是摄影师的祖母,居住在日本的千叶县。2003年的某天在自家的田地中捡到一只遭遗弃的小猫。这只小猫十分奇特,它两只眼睛的颜色完全不同。祖母决定收养这只小猫,并为它取名为Fukumaru,寓意为“好运圈”。自那以后,祖母Misao和小猫Fukumaru建立起了一段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洗澡、一起吃饭,甚至一起在田间干活。哪怕是熟睡,小猫Fukumaru也依然守在祖母Misao的身边,感情好得令人羡慕不已。


美代子在作品说明中写道:祖母对她的猫说,“我们永不分开”。他们一起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互相尊重,给与对方平等的爱。直到今天,在蓝色天空下,Missao和Fukumaru一起在田间劳动的画面,散发出犹如夜空星星般的光芒。


与Alex Stoddard的作品相比,伊原美代子的镜头里没有精心策划的造型和场景。而85岁的祖母与猫也不是专业模特,算不上美,更摆不出优雅的肢体动作。摄影师只是用多年的时间,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图片很难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却能够直击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当你静下心来,仔细观看这些照片,会发现祖母简朴的打扮、家里温馨的布置、田间浓绿的作物、小猫谐趣的动作。正是这些看似随意而为的画面元素,支撑起这个暖到人心的主题。若干年后,我回忆起这个故事,脑子里首先浮现的还是这一张张的画面。所以,再多的内涵也不可能脱离形式而存在。


摄影师:伊原美代子(日本)


Alex Stoddard与伊原美代子都在用心拍摄着自己的所爱之物,两组照片也都是优秀的作品。看似一组阳春白雪,一组下里巴人,只不过他们创作时的侧重点稍有差异。如果问我更喜欢哪组作品,我也许会把Alex Stoddard的照片挂在墙上,而伊原美代子的照片,我会装订成一本小册子放在身边,闲暇时翻看。


聊到这个,我想起一个词“影像感”。这个词是由从事图片工作的朋友们发明出来的,用来形容一张照片是否有魅力。我们知道,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一张照片的质量,例如画面质感清晰、层次丰富细腻、用光自然生动、后期真实恰当等等。然而,没有一个公认的指标可以衡量一张照片是否带感。而且,感觉这种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它更像是艺术层面的一种想象共鸣,归结于作品的内涵。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形式与内涵,该选择哪一方呢?还好,这不是鱼与熊掌,也不是媳妇与妈。


对于摄影师来说,形式的的确确是条捷径,而内涵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沉淀。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让我们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的作品是很难的。所以更多的摄影师选择从形式上取胜。况且,大部分的商业图片都是麦当劳式的快餐,味道还可以,填饱肚子就好。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很多摄影学院的同学和新手摄影师,憋了很多奇思妙想,却不太会用画面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一个摄影师的终极目标,是创作出一幅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的作品,能够得到众多观者的认同与赞赏。可是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在这里讨论形式与内涵哪个更重要,不是这期专题的主旨。仅仅想通过探讨来引发摄影师和喜欢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去考虑和定位自己,开创特有的风格。在文章的末尾,我有个小小的心愿,与摄影无关。我希望大家把生活的脚步放慢一些,细细品味人生,多留意一路被遗漏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