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国农机论坛外事组长杨艳杰,非常高兴今天与大家相聚在此。自2015年2月起,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与中国农机论坛外事组,共同合作在论坛群内设立“亚太农机化巡礼栏目”,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四期专栏内容, 今天将继续栏目第五期,介绍菲律宾农机化概览。
今天,我们将继续以2013年CSAM亚太区域可持续农业机械化论坛的资料为基础,同时综合其他网络资料进行介绍。由于受内容资料所限,不能及时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将首先进行问题统计,咨询相关专家,后期再为大家解答。希望大家谅解!
下面由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嘉宾冯月娥美女的简要情况:冯月娥女士是我们这个“亚太农机化巡礼”栏目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指定的联系人。 冯月娥女士2012年加入CSAM,担任项目专员。冯女士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环境管理硕士学位,曾就职于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欧盟驻华代表处等机构。 下面就由冯月娥来为大家介绍。
大家好,我是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冯月娥。很高兴能在这个栏目跟大家交流学习。 正文:菲律宾农机化概览
一、 关于菲律宾
1、 概括
菲律宾,菲律宾共和国(他加禄语:Republika ng Pilipinas),简称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菲律宾主要分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三大部分,共设有首都地区、科迪勒拉行政区和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以及伊罗戈区、卡加延谷区等13个地区。下设73个省,2个分省和60个市。它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主要成员国,也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24成员国之一。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海,东临太平洋。总面积为29.97万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菲律宾总面积的96%。海岸线长约18533公里。2014年7月27日凌晨,菲律宾全国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成为世界上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菲律宾人有8成以上是天主教徒。 1、 地形与气候:
菲律宾群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3/4以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除少数岛屿有较宽广的内陆平原外,大多数岛屿仅沿海有零星分布的狭窄平原。吕宋岛东南的马荣火山是最大的活火山;棉兰老岛东南部的阿波火山海拔2954米,为境内最高峰。各岛之间为浅海,多珊瑚礁。菲律宾群岛两侧为深海,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菲律宾海沟,最深达10479米,是世界海洋最深的地区之一。
菲律宾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平均气温约27℃,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2000-3000毫米之间。群岛西部有旱季(11-次年4月)和雨季(5-10月)之分,东部海岸终年有雨,并以冬雨最多。南部地区也终年多雨,无明显旱、雨季之分。东部的太平洋面是台风发源地,每年6-11月多台风。菲律宾境内河流均较短小。吕宋岛最大河流卡加延河,长350千米;棉兰老岛以棉兰老河和阿古桑河较大。
一、 菲律宾农业和农机化
1、 基本概况
菲律宾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部门GDP占总量的40%。农业不仅提供国民食物来源,还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农业产值主要由种养业构成。菲律宾86%的人口居住在农村,75%的人口以农业为生。
2003年农业总产值为119亿美元。其中,种植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74%: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7.71%:家禽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4.54%:渔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04%。在种植业中,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椰子、甘蔗、香蕉、菠萝、咖啡、芒果、烟草和马尼拉麻,其中水稻的比值最大目前,菲律宾126万hm2的农用地中,有稻田380多万公顷,旱田(主要是玉米)314万hm2,经济作物用地(主要是椰子)307万hm2。稻田主要集中在吕宋和维萨亚地区,可灌溉稻田的产量为4000kg/hm2,无灌溉条件的稻田产量更少。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旱地主要集中在棉兰老岛地区,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玉米平均单产只有1520kg/hm2。菲律宾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椰子、甘蔗、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和可可、咖啡等。
2、 农机化状况
菲律宾研究人员将农机化水平分为3个等级,手工作业超过33%为较低水平,畜力作业占到34%~100%为中等水平,机械化作业比例占到67~100%为较高水平。按照这个标准菲律宾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如下表: 菲律宾整地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手扶拖拉机是主要的整地机械。耕地的机械化程度达88%、耙地的机械化程度达87.5%、平地的机械化程度达65%。育苗播种、拔秧和插栽几乎是靠手工作业,只有0.3%的面积采用水稻直播机。田间管理主要是人工作业,如由人工除草、人工施肥、手动喷雾机植保。收割作业93%靠人工作业,只有7%利用割晒机。脱粒作业的机械化程度达93%。干燥的机械化程度只有5%,主要是大型米厂用来干燥稻谷。碾米全部由机械完成。
另一项对菲律宾四个省(南甘马粦省、伊洛伊洛省、礼智省、东民都洛省 )的农机化状况研究调查显示如下图: 上图翻译如下:
翻译如下: 1、 菲律宾农机制造及使用概况。
菲律宾现有农机生产厂400多家,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30多家,生产的农机主要有小型拖拉机、脱粒机、烘干机等;其它300余家是小作坊,产值只占总数的2%,这与菲这个拥有3000万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国极不相称。他们的主要农机产品都非常简单,一般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或由政府提供最基本的设计,再由生产厂家根据当地的情况和要求进行改造,使之易于生产、使用和维修。
另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和2012年菲律宾的农机企业分别为223家和314家。下图显示不同地区的企业分布,从左到右分别是吕宋岛地区,维萨亚斯地区以及棉兰老岛地区。 以下地图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三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总体来看,他们的农机生产工艺技术比较落后,只能生产简易的稻谷脱粒机、水田用手扶拖拉机,机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其柴油、汽油发动机主要是日本yamaha、yanmar或韩国大东国际公司的产品,且在整机售价中发动机价值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因不具备齿轮加工能力,因此其生产的各种农机均采用链条或皮带进行变速和动力传递。制造设备仍使用类似我国已基本淘汰的630车床,普通摇臂钻床、手工电焊机和简易冲床、剪板机等,基本没有流水作业,仍为部件总成定员承包装配,因此性能质量较难达到统一标准。但他们对整机出厂前的外观质量比较重视,打磨、涂漆环节完全靠人工进行细致的修饰。位于马尼拉市的kato国际公司是菲生产规模最大的农机制造厂之一,其零部件加工为简单的流水作业,但没有总装线,因此车间的零部件堆积如山,管理混乱。制造设备及简易检测仪器绝大部分为日本、美国的淘汰产品,加工、测试精度差,质量难以保证。
1、 主要农机保有情况
菲律宾使用的农机是以小型、简单、低价为主。包括:手扶拖拉机、割晒机、脱粒机、烘干机、碾米机、水泵等。菲律宾使用的手扶拖拉机结构简单,发动机全部是进口,底盘和农具由国内生产。据菲律宾农机年会报告,全国有52万辆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台手扶拖拉机每季作业4.1 hm2。手扶拖拉机是农民最希望拥有的农机,主要农业区50%的农户拥有1台手扶拖拉机,12%的农户拥有2台或2台以上的手扶拖拉机。60%的手扶拖拉机购自90年代,25%的拖拉机购自80年代,最早的一台购自1962年。菲律宾目前拥有的手扶拖拉机中,购买新车的占80%,购买二手机的占20%。大多数手扶拖拉机配套5.88 kW的柴油机。97%的新机配有农具,92%的二手机配有农具。68%的手扶拖拉机配有柱式犁,88%配有圆盘犁,88%配有耙,74%配有平地板。菲律宾使用的四轮拖拉机全部靠进口而来。9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欧美国家的36.75~58.8 kW的中型拖拉机,90年代引进日本二手的14.7 kW左右的小四轮拖拉机。目前四轮拖拉机总的保有量为30 000台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 000台,小四轮拖拉机20 000台。四轮拖拉机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5年,最短10年,最长20年。四轮拖拉机的配套动力是11~80.8 kW,多数为11 kW和14.7 kW。71%的四轮拖拉机配有三种农具:柱式犁、圆盘犁和旋耕机。具体而言,80%的四轮拖拉机配有圆盘犁,70%的四轮拖拉机配有柱式犁,95%的四轮拖拉机配有旋耕机。菲律宾使用的动力机械以5~14.7 KW的汽油机和柴油机为主,都是由进口而来。这些动力机械的用途十分广泛,能配套手扶拖拉机、水泵、小发电机、小碾米机、脱粒机等。柴油机的保有量为80万台,汽油机的保有量为100万台左右。在菲律宾目前拥有的动力机械中,进口于日本的占50%,进口于中国的占40%,进口于其他国家的为10%。
随着日本二手机在菲律宾市场的逐渐减少,中国动力机械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上升。菲律宾使用的割晒机是1983年开始从国外引进的,但是发展速度不快,保有量只有2 100台左右。割晒机作业速度快、效率高,适应性好,价格低,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与菲律宾常用的全喂入脱粒机在田里脱粒的农作方式相适应,在菲律宾很受欢迎。菲律宾使用的脱粒机都是本国产的全喂入式,分带清选装置和不带清选装置2种。目前保有量为25 000台。按菲律宾410万hm2水稻计,每台年作业面积160 hm2。在目前使用的脱粒机中,20%购于80年代,60%购于90年代,20%购于2000年以后。菲律宾的粮食主要靠日晒自然干燥。但是,粮食在日晒自然干燥时,经常受雨淋而变质。另外,雨季经常下雨,脱粒后的粮食不能及时晒干。据统计,每年因此会损失10万t粮食。因此,菲律宾从70年代开始使用烘干机,但发展速度很慢,目前保有量为1600台,年烘干稻谷33800t。菲律宾碾米已经实现机械化。
一、 菲律宾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菲律宾为了鼓励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施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影响菲律宾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生产规模小、耕地零散:多数农民投资能力弱,生产积极性差,少数占地多的农场主多为 兼业户,主要收人来源不在农业,对农机投入缺少动力:农机工业生产能力弱,机械主要靠进口。
为了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农业,1977年,菲律宾政府颁布了《农业投资奖励法》,对于投资于农业的国内外公司,政府给予优惠的奖励待遇。例如,减免开办农业公司经费的税收和农机具设备的进口税,加速资本设备折旧,优先获得贷款和外汇,免征扩大再生产的税收等。自1978年起,菲律宾政府也实施农业投资优先计划,凡在政府投资委员会登记注册的农业公司能得到更优惠的税率奖励。
例如,农业公司用于兴建交通运输设施及其他应由政府负责并属政府所有的设施的费用,可从农业公司应付税中扣还,调查和发展计划及农业管理训练费用的25%也可从应付税收中扣除等。在优先投资计划中也包括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凡在政府投资委员会登记注册的农机制造企业能得到减免税的奖励。此外,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促进农机化发展,还大力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协作组织。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菲律宾大力开展水稻农业机械化服务业,除了种子生产专业化外,还有化肥或农药的服务业、农业金融业、大型农业机械租赁业或作业承包业、修理焊接服务业,以及稻谷碾米、干燥与贮藏业等,但这些业务往往被少数有实力的商人统一控制着。菲律宾政府虽然鼓励农民生产和使用农机具,但政府对农机具的生产没有实质性的优惠。菲律宾曾对农机具的税收和关税保持最低的税率,以便按照国家计划的要求,为农业机械化和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提供机具。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菲政府用于农业的预算支出比例曾达到12%左右。后来因为政府债务利息负担沉重,用于农业的预期支出比例己下降到6%,远不及印尼、泰国。灭虫、施肥、农业机械、技术改良、农民培训、研究开发等都需要投入为数不小的资金。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所得又偏低,根本无力从事农业投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使农业改良遥无期。菲律宾水稻生产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四、菲律宾与中国大力合作推动农机化的发展
1975年6月9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5年菲中建交后,两国经贸和科技交流稳步发展。特别是1993年菲律宾政府宣布取消对中国贸易歧视性措施之后,菲中贸易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菲律宾特别推崇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并派遣农业技术代表团赴中国考察,希望中国协助其提高农业生产力。
1999年中国农业部部长访问菲律宾期间,菲律宾政府表示希望中国政府能帮助菲律宾发展农业,特别是将中国的杂交水稻及农业机械技术引进国内,以帮助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菲律宾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救出来,富裕农民,尽快实现粮食自给和农业机械化。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农业及有关领域合作协定》,我国政府向菲赠送1t杂交稻种子,由菲律宾农业部委托国家水稻所进行全国区域适应性试验,拉开了中国杂交稻在菲律宾全境较大规模试种的序幕。
1999年1 1月朱熔基总理访问菲律宾期问,中国政府承诺向菲律宾政府援赠5 0 0万美元,用于建立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作为一个以中方提供杂交水稻技术与农机技术为主的科研、试验、示范和推广基地,帮助菲发展并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菲律宾国家水稻所等机构,还先后与中国云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农科院、广西水稻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农机所等开展水稻和农业技术合作。
2003年,中菲两国农业部在马尼拉签署了《关于中菲农业技术中心项目技术合作会谈纪要》,开始了杂交稻和农机技术合作。2003年3月20日,在中菲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菲农业技术中心正式竣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中国驻菲大使亲临剪彩。中菲农业技术中心地处菲律宾吕宋岛中部,占地约lOhm2,主要由办公区、专家公寓、农业机械综合测试车间、农业机械维修车间、农产品加工车间、示范农场等部分组成。
中菲农业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把中国的杂交水稻和农业机械技术引进到菲律宾,从而实现菲国的粮食自给及农业机化菲律宾对农机有着广泛的需求,而中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又大都比较适用于菲律宾的生产需要,尤其是中小型机具,特别适合菲律宾小规模的家庭使用。从农田作业到粮食加工、排灌、植保以及水果、蔬菜2n7-等,农机可以常年使用,利用率非常高。中国政府提供的农机产品计6大类33个品种。包括播 种、插秧、植保、收割、碾米、烘干、农产品加工等涉及水稻生产机械化、加工及相配套的农业机械诸如柴油机、拖拉机、水泵等,另外还提供了涉及农机产品维修、测试等大量的专用设备,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机械相比,具有价廉物美的优势,成效显著。根据中菲双方农机专家的测试结果,出口的所有农业机械均达到了菲律宾国家标准要求,性能优良。
五、中国农机进入菲律宾市场的前景展望
菲律宾是个开放的市场。但要开拓一个产品的市场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国要开拓菲律宾的农机市场,要在认真做好调研的基础上,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中国农机进入菲律宾市场可以分三步走:
(1)稳步发展小型柴油机、小型汽油机、水泵、小型碾米机等。以前由于日本旧的发动机质量好,加上日本新的发动机价格是中国的几倍,所以日本旧的发动机在菲律宾市场很受欢迎。但是日本旧的发动机数量的越来越少,为中国的农机产品进入菲律宾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我国农机企业应抓住这个时机,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树立品牌的基础上,将产品打入菲律宾市场。
(2)通过示范推广,逐步开拓小四轮拖拉机、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割晒机等农机的销售市场。
(3)国内农机厂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联合起来,自主开拓或与菲律宾现有的农机销售企业合作开发菲律宾市场,逐步在菲律宾建立一个信誉良好的中国农机销售、服务中心。
(4)可以利用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这样的国际机构建立的平台和渠道。
结论:菲律宾是个岛国,农业效益很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或补贴越来越少;土地改革,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逐渐缩小。这些都影响农民对农业和农机的投资热情。总体来说,菲律宾农机发展的特点是小型化、家庭化,没有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体系。虽然基础条件薄弱,但从长远来说,菲律宾农业机械的发展蕴藏着很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广阔!(完)
补充:
我们中心将于11月份在菲律宾举办第三届亚太可持续农业机械化论坛,感谢大家关注。另外,去年我们在武汉成立的亚太农机协会理事会,菲律宾的农机协会是理事会成员,相关信息我们也可以向他们进一步咨询。谢谢大家! 网友提问: 英才栏目专员程先生提问:什么是割晒机?
北京CSAM冯月娥答复:
割晒机,是一种特殊型式和用途的收割机。割倒小麦禾秆,将其摊铺在留茬上,成为穗尾搭接的禾条,以便于晾晒的谷物收获机械。晾晒后的禾条由带捡拾器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捡拾收获,也可用于收割牧草。割晒机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在美国、加拿大和苏联等国广泛使用。中国自1947年起,先在东北等地的国营农场逐步推广使用,1952年开始研制生产。 其他群友答复:
辽河农垦韩:我们这叫放铺机。
扬州农科院臧淑:就是把稻谷割下来平铺在地面上让阳光自然晾晒。对于水稻来说割晒机的作用大于收割小麦,因为有利于作物的后熟。(完)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农机论坛!
时间:2015年7月18日晚八点 地点:中国农机论坛群(98733917) 主讲:联合国农业机械化中心冯月娥 主持人:中国农机论坛外事组长杨艳杰 整理:外事组宁振河、位国建 审稿:夏明 发送:张美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