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中的老玉溪特产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5-09-08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250 ]
在甸苴酒的产地甸苴村,上了点年纪的老人还能认清曾经的酿酒作坊。
“玉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是相关文献中人们对于玉溪的基本认识。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物产丰富”似乎有些不具体。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村落,在与人们的采访和议论中搜集了部分老玉溪特产。其中,它们有的已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当地的人文历史。 青堆米线六品面 众所周知,米线是云南特有的一种食物。而在玉溪,米线的吃法被人们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早点还是夜宵,食客的桌上总少不了各种做法的米线。 据说,玉溪米线源于北城青堆。在700多年前的元代,北城青堆村村民张彩用稻米面搓成条,凉拌或烧炒做菜吃。到明洪武年间,其后裔张珍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琢磨,将剩余的稻米面用白布袋包裹后吊在房梁下。当张珍再来取稻米面时,发现有一股淡淡的酸味,不忍弃之便放入蒸笼,蒸熟后搓成条,配入酱油、腌菜等作料,食后味道鲜美无比。 于是,张珍又用木头掏空一个圆筒,底部戳穿许多细孔,将发酵蒸熟的稻米面放入圆洞,用圆木挤压出一根根米条。米条细长而晶莹剔透,宛如丝线。张珍其妻眼前一亮说:“此物何不叫‘米线’?”于是,米线就有了名。此后,张珍又逐步改进创新出一整套加工工艺,青堆米线也由此传开,并成为中原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的融合结晶和人们喜爱的一种地方美食,且延续至今。 无独有偶,在距离北城青堆10多公里的高仓六品村同样也有一种用粮食制作的特产,只不过它已消失了10年左右。 说起六品村的特产,当地人一致认为是面条。据当地老者说:“六品村的面条最为有名。解放后,村中开始发展面条业。因质量上乘,远销昆明和景洪一带,成为当地甚至是玉溪的一个代名词。” 现年73岁的蒋仕金制作面条已有8年左右的光景,他告诉记者:“1957年左右,六品村的面条都是用手工制作,用马牵引的石磨是当时做面条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经过磨面、揉面、擀面等工序后,将成型的面条用竹竿挂起晾晒后即成。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本的手工制作渐渐被机械取代。面条做好后,人们用从州城各单位收来的旧报纸一裹,便成了远销各地的六品面。其后,因种种原因,六品村就没人再做面条了,算起来它已消失10年左右。” 据记者了解,过去六品村的面条之所以出名,只因为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纯正的用料以及当地优质的麦子。“那时,我们的面很好卖,用拖拉机把做好的面条送到昆明就被一抢而空。也因如此,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村里的人们也因面条的畅销获益,我们的生活在那时算是很好过了。”蒋仕金笑道。 那么,现在的面条和过去老玉溪的六品面到底哪种好呢?相信六品村的老辈人自有说道。 大营涩水甸苴酒 说了吃的,再来看看喝的。在红塔区北城大营(龙门村)有一口井,其井水质特别,饮用起来口感酸涩,被称之为“龙门灵液”,具有冷饮不仅不坏肚腹,还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据说,春季气温骤高之时便是喝涩水的好时节。每年的三四月份,在北城附近的人都要到涩水井喝涩水,甚至从几十里外赶来的也不计其数,他们只为亲自品尝一口这“灵液”的滋味。 虽说涩水在口感上有些酸涩,但人们却发明了一种独特的饮用方法。当地人这样表述道:“把酸角和玫瑰花加入红糖熬制,再把熬好的调味汁加入涩水中即可。这样一来,涩水喝起来不仅清凉爽口,据说还有健胃消炎、消食撵气等功能。” 在1947年春夏之交,云南“重九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云南省民政长(省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李鸿祥邀请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罗庸,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刘文典,以及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3位著名学者到玉溪参观游览。期间,这3位学者便饮此水。还建议说,可在此建一亭子,供游人休息。刘文典将其取名为“洗心亭”,但并未实现。 离开大营,来到大营街甸苴村。清康熙初年,一位原明末铁炉关土巡检参加了反清斗争,军队被吴三桂镇压后,他只身来到甸苴村以酿酒谋生。因酒味醇美,且采用送货上门等方式,在其后的310年里畅销玉溪境内。很多饮酒者都以能饮此酒为乐事,婚丧嫁娶都以能喝此酒为荣,人们称它为甸苴酒。 当记者问起甸苴酒时村民们都会说:“现在已经没有了,它由王先纶所创。因这种酒是用我们这里的龙箐水所酿,箐水清凉甘甜,酿出的酒品质也特别好。旧时,我们这里有100多户人家,其中就有50多户酿酒,村中仅酒坊就有10多个,平均每三四家共用一个。” 据了解,当时王先纶酿酒是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做原料。由于酒的色泽透明清亮,酒味醇正、香郁回甜而享有盛名,以至于在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直至辛亥革命时甸苴酒都在酿制。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军侵入滇西截断滇缅公路,造成汽油紧缺,于是用酒精代替汽油,甸苴酒业逢时兴隆。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酿酒户负担不了苛税,1946年村里酿酒的酒坊多数停业了。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统购统销,全村私营酿酒正式歇业。 如今,那些爱酒人虽已很难品尝这酒的滋味,但关于它的种种故事仍在当地流传。 束家酱油道生布 位于北城的升平街,是旧时的八街子。民国初年,束献庭在北城经营小本酱油生意,并自己动手制作,商号为“保和园”。据当地人说,那时他家的酱油在玉溪和昆明都很有名气。 打听起束家酱油,不少老人对它还有着清晰的记忆:“现在的酱油和旧时的不一样,旧时的束家酱油很稠,而且味浓、色重,很好吃。以前,束家的酱油厂每年买进黄豆200多石,作坊内堆放着盐巴、红糖等上万斤,常年雇用熬酱油的工人20多个。束家酱油的质量很好,以前束家运酱油到昆明时,由于风浪大,运输船被浪打翻,装有酱油的铁桶都沉到了滇池底。两年后,当人们把它捞起来时,发现束家的酱油没有变质,这使得昆明的用户进行大量订购。” 据了解,在束家酱油得到当时市场认可后,他们还在北城开设了两个门市,一个在北城中街,另一个在南街。同时,每天都会从玉溪把酱油运到昆明的“复盛和”、“成康祥”、“识味轩”等商号经销。据说,那时昆明的饭店大多都选用束家的酱油。 同样是在北城。民国时期,因受到洋货的冲击,玉溪土布面临生存问题。此时,四川人周自镐(字景西)在昆明顺城街上开了个铺子,主营土布,取名“大道生”。由于坯布产量不足,“大道生”把目光投向了玉溪,并在这里开设分厂。由于厂房狭小、工人众多,无法将其全部安置在工厂中。因此,“大道生”把相关的原材料和织布机送到工人家中,让他们在家中生产。等生产结束后将成品进行回收,并直接运往昆明总厂。这也使得玉溪土布这种质量上优于其他地方的布料,且不易掉色的特性,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了境外的“抢手货”。 或许,“大道生”来玉溪是因为这里土布在染色方面使用的是传统的“土靛”,绝对纯天然,同时也符合对染色的要求。又或许是因为玉溪本来就盛产土布,加之纯天然的染料绝对完美。 如今,这种特产已经消失在人们眼中,但在老辈人心中土布那种质朴而纯粹的蓝色,已然成了永久的记忆,那是一种平和与深邃的颜色。(记者 顾世丹 文/图) 编辑:郑静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