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熔断机制的要害在哪

 老老树皮 2015-09-16
2015年9月14日摘自《理财周刊》
    理论上,散户主导的中国股市不应该会出现美国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下午发生的程序化抛售。但中国股市的机构化水平虽然低,散户的电脑化程度却远高于1987年的美国股市。
    中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也是一种创新——模仿式创新。“熔断”机制很简单,就像防止锅炉过热的保险丝一样,会自动切断电源或导体。股市中最危险的状态之一是投资人的群体性疯狂,尤其是股市暴跌引发的情绪性冲动而导致股票投资人的互相“踩踏”。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日暴跌508点,史称“黑色星期一”。事后的调查发现,暴跌当日的集中抛售主要发生在下午,尤其是在收盘前的两个小时,90%以上的抛售都来自机构投资人的程序化交易账户。结论是:电脑比人更疯狂。
    权威调查报告还显示,每一个专业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商业机密,其中包括基金建仓的投资组合。尽管各家机构都宣传自己如何与众不同,在同一时期的投资组合却有60%以上的重合度。所以,当某一家机构的投资组合启动卖出指令时,股价下跌会导致另一家机构的投资组合也跟随启动卖出指令,结果就是在10月19日当天的下午,股市中主要的抛售来自电脑系统之间的“踩踏”。上述调查结论导致美国证监会决定引入“熔断”机制,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市场暴跌中的“踩踏”。此后,行为金融学创造了一个概念来描述市场信息流动与市场投机行为之间的“负反馈”。
    中国股市还没有达到1987年美国股市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投资主体的机构化率较低。所以,此时设定“熔断”机制绝非针对机构投资人,应主要是面对散户投资人。由于散户的绝大多数在决策中并不依赖分析工具,买进卖出的行为以“跟风”为主,于是就有了一个金融市场的概念:羊群效应。如所周知,羊群中有头羊,股市中有“带头大哥”,多数人“跟风”买卖,就形成了羊群式的群体踩踏。
    理论上,散户主导的中国股市不应该会出现美国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下午发生的程序化抛售。但中国股市的机构化水平虽然低,散户的电脑化程度却远高于1987年的美国股市。由于大多数散户使用的电脑软件主要来自于少数几家软件开发商,散户之间的电脑信息流动会导致散户决策行为的趋同,结果就和1987年美国股市一样,电脑软件的趋同性会推波助澜,强化股市“羊群”的躁动。
    股市投资的应用软件可以分为三类:1,高频交易软件;2,普通交易软件;3,智能决策软件。在散户主导的股市中,高频交易软件是最危险的,因为适合于高频交易的市场通常是“中性市场”,才能使理性投资人把短期波动“锁”在特定的波动区间,以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艺高人胆大,还能够通过灵活的金融杠杆,把微幅价格波动变为暴利机会。然而在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是常态,“中性市场”很少见,贸然使用高频交易软件的结果就像当年光大证券公司的“乌龙指”一样,会让投资人因为逐小利而陷入高风险;普通交易软件的特征是把交易和决策融为一体,使用者可以根据电脑软件给出的建议性意见随机决策,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选择—决策—交易的一体化动作。但由于股市瞬息万变,电脑软件自发形成的建议会很频繁,甚至前后矛盾。此外,由于交易数据占用的空间巨大,多数家用电脑及数据线的容量偏低,软件的决策功能可能被弱化,电脑软件生成的投资建议也会由于趋同性而强化股市的“羊群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