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拍】中国书店第70期大众拍综述(上)

 真友书屋 2015-09-16


店堂内的拍卖广告

记不得从哪年开始,中国书店的古籍拍卖跟北京国际图书节挂上了钩。每在图书节期间,中国书店都以自己原有的拍卖形式,举办一场拍卖会。本期拍卖会的图录封面上,将题目印的很长“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古籍文物拍卖会暨中国书店第70期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文物拍卖会”。但就我而言,一直没有找到,或者说一直没有看到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因为拍卖还是在老地方,举办者和参与者也还是原有的老面孔。


有一部分书需要到二楼去查看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书店的这种拍卖不在国际图书节的现场去举办,我猜想,中国书店的这种举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爱书人走进拍卖市场。这个出发点当然很好,这等于在扩大爱书人的收藏队伍,但如果有条件的话,或者说条件允许的话,把拍场能够搬到书展会场,那影响力一定比在中国书店原地举办要好很多。当然,我既不是书店的人,也不是会展的人,不明白这种结合会有怎样的难度,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能够强强结合,产生更大的效果而已。


三楼预展现场

本场拍卖会上拍了912件拍品,成交了684件,总成交率为74.2%,总成交额442.7万元。这个价格包含15%的买方佣金。这个成绩于今而言,已属上乘。


店员告诉我,这组原箱之书大拍已经拍出,但买家却未来取货

从整体上说,近三年来,艺术品市场处于下滑趋势,这跟国家大的经济形势很是同频。在市场进入下滑通道时,即使有好东西,也难以出现上好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定期的拍卖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因为在说服卖家能够拿出发拍品,同时价格还要适应“新常态”,这确实是征集者的最大难点。


这两只空书匣竟然也卖了3220元,不知道算不算当代的买椟还珠

从整个图录上看,拍品的布局上与以往没有变化,仍然是现当代画册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旧平装,接下来是外文书籍,之后则是拍卖主体——古籍线装书,此后则排列着老照片、版画及杂品书画等。因为每个版块都有可称道之物,故下面的点评不再按版块,而是提及难得之品或有趣之品。


121

121号《鲁迅日记》,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本,324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跟鲁迅有关的书籍,又渐渐引起了买家的关注,而在价格上,尤其难得的品种也在逐渐上升。此版的《鲁迅日记》影印本,因为属于线装特装本,当初只出版了1050部。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个数量谈不上很少,但是在那个年代,一千余部的印量确实不大,更何况这部书当年是用两种纸来刷印,一种是宣纸,另一种是玉扣纸。喜欢藏书的人当然知道,在纸价上来说,玉扣纸要比宣纸便宜很多,因此宣纸本更为少见,故而这部《鲁迅日记》以2万元起拍,3.45万元成交。


160

160号《新青年》,存第一至第七卷,1915年至1920年,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平装本8册。《新青年》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自不待言,故而该刊一直是新文学研究者的珍爱之物。虽然从内容上讲,这个刊物已经被多次影印出版,但影印本对于爱书人的吸引力,远无原版那样强大,因此,这本刊物每次出现在拍场中,都能以较好的价钱成交,故而此拍品以3万元起拍,竟然以8.9万元的高价成交,这是该刊近些年最好的市场表现。


177-1


177-2

老期刊杂志的收藏,也是近些年藏家关注的版块,本场上拍了近30组这类拍品。其中177号为37册老杂志,有《新华文摘》、《文综》等均为1945年至1949年之间的边区出版物。这类杂志的价值我没有研究过,应当请这方面的专家谢其章先生来点评,那肯定比我说的要到位。总之,这一组旧杂志以1.495万元成交。


226

226号《文选纂注》,清康熙十一年刻本,636册。该书为新做的金镶玉,里面有清人顾崇善的多处批校。图录上注明,顾崇善为苏州人,余外未见其他信息。也许是这部书引起了他的乡贤,或者说拍得此书者能够了解顾崇善的历史价值,故这部书以4.025万元成交。


227

227号《战国策》,明万历九年张一鲲刻本,218册。此书虽然仅是万历本,然而他却是《战国策》刻本系统中的较有名气者,该书在《善本总目》中有著录,虽然以4.38万元成交,但这个成交价跟前几年相比,还是便宜了许多。如果一个爱书人真心地对古籍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恰恰是买书的一个好时节。


240-1


240-2

240号《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清乾隆二十一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开化纸14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开化纸本越发地受到藏家的关注。十几年前,开化纸所印的殿版书,时常能够在市面上得见,而今这一类的书却很少能出现在拍场中,尤其其中的少见品种,更加受到了买家的争抢。即此可知,当年在宫里所刷印的书,用开化纸者,确实不多。可能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该拍品引起了买家的关注。这部书仅残存了14册,但买家没有这种完缺之见,故这部拍品以9.2万元成交。


244

244号《四明丛书》,民国间张寿镛约园刻本,80册。《四明丛书》是民国间藏书家所刻书中较有名气者。这些年来,该书主要是以零种的形式出现在拍场中。十余年前,上海博古斋的店堂里,陈列着一部该书的蓝印本,我以8万元的价格都未见将其买下,而如今出现在拍场上的这一部,虽然是墨印本,但标价仅8000元,可谓价格奇廉,但显然这个便宜并不容易捡到。经过几轮的争抢,以2.07万元成交。


277

277号《藏书纪事诗》,清宣统元年叶氏刻本,16册。从内容上说,该书是藏书史上的名著,而有意思的是,这部书的初刻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卷本,在出版的时候,刊刻者并没有征得作者叶昌炽的同意,等出版之后,作者看到了自己的著作已经发行。叶不但没有感谢主动替他出版的朋友,反而对此事颇有微词,因为他认为自己拿给朋友看的那部稿本并非完稿,于是作者本人又对原稿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然后重新刊刻出版,在内容上又增加了卷,变为了卷本。本场上拍的这一部,就是作者修订补充后的卷本。而上拍的这一部,扉页有整段的题记,前有易漱平的藏印,只是不知道这些题记是否出自易氏之手。在民国间,故宫发生的最大事件,就是有人告首任院长易培基盗卖故宫珍宝案。此事沸沸扬扬搞了许多年,而这位易漱平据说就是易培基的独生女。易培基的女儿还喜欢藏书,这在以往是未曾听到的故事,因为读《藏书纪事诗》的人必对藏书史有兴趣。


287-1


287-2

287号《讬素斋集》,清雍正间刻本,420册。此书为清人别集中的少见品种,我没有查到该书曾经有上拍的记录。虽然此书的作者黎士弘名气并不是很大,但爱书人更在意的是,流传的稀见。这部书著录于黄裳先生的《清代版刻一隅》。黄裳先生的这部书内所收的版本,均为清刻本中的稀见本,或刊刻精雅本,为此,《清代版刻一隅》成为了今日藏书家收藏清刻本的指南。凡是该书中著录之本,藏家若得知,必会郑重注明。该书的出现当然引起了藏家的关注,故此拍品以3万元起拍,10.58万元成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