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事两样说

 心的天空比海大 2015-09-16
某公司发现工人工作效率不太高,影响生产进度,于是决定推行一项新制度,让工人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详细记录每天每时做了那些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几天后,领导下到一线班组,检查新制度的落实情况。结果,发现一班工人存在抵触情绪,记录的工作日志敷衍了事;二班工人很认真积极,工作日志写的认真详细。
问题究竟出在那里?
原来,新制度推行后,一班班长回到班里,告诉工人说,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写工作日志,统计工作量,纳入每月绩效考核。这话本身没毛病,但工人听到“绩效考核”,难免心里犯嘀咕:每月就挣这么点钱,总被考核,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有了这种思想,这项工作自然成了他们的思想负担。
二班班长回到班里,琢磨一下怎么传达新制度,才能被大家接受。他是这样说的: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写工作日志,统计工作量。咱们平时干了那么多活,领导离我们太远了,根本看不见,正好借这个机会向领导展示工作业绩。领导一高兴咱以后的工作才好干嘛。工人一听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执行起来当然比较用心。
结合我们实际工作,有时很多时候设定某一项制度时,初衷往往是好的,可落到基层班组,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线员工不买账。
   究其原因,就是制度、政策向下传达过程中,变了样、走了样。没能够向大家真正的讲清楚,它的目的意义,职工不明白肯定会不理解;制定制度时没经过充分的调研,不接地气,不符合实际,执行困难;传达方式不灵活,过于生硬,解读工作不到位;总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多为员工着想,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其讲积极的一面,才能真正使指令得到执行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