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长郝鹏在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智慧旅游519 2015-09-16

    今天,在第十三届文化旅游节即将开幕之际,我们召开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国务院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回顾总结“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谋划安排“十三五”全省旅游改革发展工作。长期以来,国家旅游局对我省旅游业发展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这次会议选择在享有“彩虹故乡”美誉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召开,还具有现场会的意义,大家要认真观摩、加强交流。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接力奋进,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已先后召开五次旅游发展大会。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2011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8%和13.1%,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提高3.4和1.4个百分点,达到8.7%和3.5%。特别是201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提前完成“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二是旅游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玉树、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通航,开通西宁到泰国、韩国、中国台湾等3条直航航线,国内航线联通46个城市。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建成投运,高铁旅游成为新时尚。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全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年底可实现所有市州基本通高速公路,县县通等级公路,旅游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建成了一批宾馆饭店、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旅游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累计投资96.2亿元,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数量分别达到90家、219家和247家,综合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深度挖掘各类资源优势,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黑枸杞、沙棘饮料、牦牛酸奶等特色旅游商品倍受欢迎。2014年,省外游客超过50%,入境游客突破5万人次,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旅游人均消费超过千元,是2010年的1.7倍。四是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商贸、餐饮、住宿、运输、旅游商品加工等加快发展,全省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人数达到11万,间接从业人员超过55万。发展农(牧)家乐2850多家,旅游收入3.3亿元,12万农牧民从中受益,4年来近两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五是品牌形象日益彰显。青海湖、塔尔寺两个景区成功升级,5A级旅游景区创建实现零的突破。青海湖、阿尼玛卿雪山入选国家地质公园,昆仑山被评定为海拔最高、全部开放的世界地质公园,西宁、格尔木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美青海商标注册成功,品牌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各市州积极打造地方品牌,天上玉树、天境祁连、彩虹故乡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名片,进一步丰富了大美青海品牌内涵。

    回顾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历程,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提出了“打造大美青海,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奋斗目标,规划了“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先后出台了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等4个重要文件,共86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在各项政策引领下,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统筹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互助、贵德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实施黄南热贡文化旅游区、三江源生态旅游示范区、金银滩—原子城、祁连旅游风光带、门源百里花海等重点旅游项目,策划设计了丝绸之路南线、唐蕃古道、玉树康巴风情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注重优化环境。深入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信用等级制度,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检查,营造了诚信、规范、安全、周到的旅游环境。相继开展“旅游项目推进年”、“旅游厕所革命年”、“旅游消费和服务提升年”、“特色旅游推进年”、“生态文明旅游年”等主题活动,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借助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环湖赛等展会和赛事平台,加大旅游品牌、景区景点宣传推广力度。连续十多年举办文化旅游节,组团开展大美青海日本行、广东万人游青海、高铁旅游推介会等宣传活动,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热点地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业与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目标相比,与经济新常态下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一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以观光游、过境游为主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文化挖掘、品牌打造深度不够,新景区、新业态开发不足,冬春季旅游产品缺乏,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全国最少。2014年,我省旅游总收入仅高于宁夏,尚不足甘肃省的三分之一。二是市场主体少且不强。全省旅行社数量仅为甘肃省的五分之一,缺乏带动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涉旅企业普遍实力偏弱,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不足。旅游商品多以低端土特产品为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少,购物占旅游消费不足四分之一。三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交通不够便利,通达条件较差,营运资质车辆不多,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自驾车营地数量少、规模小、功能不足。旺季游客“井喷式”增长引发的交通、住宿等矛盾大,“一房、一车、一票”难求的问题多。四是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专职导游季节性短缺,安全管理、投诉救助等公共服务不足,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不到位,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价格欺诈、强制消费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消费体验、满意度和回头率。五是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全省旅游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明显,旅游开发限制较多。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直接影响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和精品打造。景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不畅。

    二、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旅游业将进入大众化消费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我省超过6500美元,旅游业发展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我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壮美奇绝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开发潜力巨大。同时,随着交通条件、城镇建设、景区景点的发展完善,我省旅游知名度、吸引力明显提升,多重叠加的综合优势日益显现,条件得天独厚,发展势在必行。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旅游业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我省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未来五年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难点在于持续促进城乡居民增收,重点在于发展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是扩大消费、拉动增长的重要手段,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近日,国务院再次研究并出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措施,强调要通过发展旅游业助力经济发展。全国多个省份都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强力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撑。二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实现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旅游业能直接拉动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有效拓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绿色低碳循环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三是增加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无论是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还是旅游服务、商品产销,都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是最好的扶贫和富民产业,对我省提前一至两年实现整体脱贫,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旅游业开放度高,能促进人、财、物等要素加速流动,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有效载体。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央对青海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赋予了历史责任。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据测算,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仅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是公认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已成为倍受欢迎的生态产品,向绿色要“发展红利”的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旅游业,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

    一。

    总之,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具有富民强省的战略意义。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问题,凝聚全省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塑造青海发展新形象。

    三、科学谋划,进一步理清旅游业发展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业必须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全国旅游业“515战略”,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思路,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在“十二五”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把大美青海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努力建成旅游名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上黄金旅游目的地。总之,就是两句话、十六个字,即: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

    实现这一目标,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生态为要、民生为本,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旅游业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升全省旅游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要优化旅游布局。在原有品牌塑造、景区建设基础上,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理念,把青海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和建设。“十三五”期间,在“一圈三线”布局基础上,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着力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旅游布局。“一圈”,就是继续打造环西宁2小时旅游圈,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三线”,就是继续加强青藏线、三江源(唐蕃古道)、祁连山等重点景区和线路建设,把三条旅游线路打造得更加成熟、更加精美。“三廊道”,就是重点打造以黄河旅游经济带和多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黄河旅游景观廊道;以青海湖世界级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题,融红色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安多藏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青海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以河谷田园、高原森林、雪山草地立体原生态山水环境为主题的祁连山风光生态旅游景观廊道。“三板块”,就是着力打造以格尔木为核心,以雅丹地貌、万丈盐桥、茶卡盐湖、绿洲农业等为主要景观,融昆仑等文化于一体的柴达木旅游板块;以玉树市为核心,以可可西里、江河源头等为主要景观,融康巴等文化于一体的三江源旅游板块;以年保玉则景区为核心,以高原冰川湖群、阿尼玛卿雪山、玛多国家公园等为主要景观,融格萨尔史诗等文化于一体、连接甘川的大年保玉则旅游板块。要实施翻番行动。到2020年,力争新增5家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4000万人次,省外游客比重占到6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500元;旅游业直接从业达到16万人,间接从业超过80万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实现旅游人数翻番,实现旅游收入翻番。

    四、强化举措,推动旅游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十三五”是我省旅游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和发展的关键期,要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品牌、树形象的关键环节。要充分挖掘我省旅游发展潜力,着力打造全年全景全要素式旅游。要重点开发冬春旅游产品。目前,我省旅游业最大的问题是夏季人流如织,冬春门可罗雀,景区基础设施长时间闲置,餐饮住宿价格暴涨暴跌,各方投资热情不高,产业提档升级困难。“十三五”期间,要下决心打造一批丰富多彩、停留时间长的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之旅、冰湖穿越之旅、雪山探秘之旅、摄影采风之旅,把“拳头”产品做出来,让冬春旅游“火”起来。要大力发展特色城乡旅游。按照城景融合、城乡融合的理念,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要在城镇规划与建设中注入旅游元素,把八宝镇、拉加镇等打造成为国家级特色旅游名

    镇。要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高品质农(牧)家乐、休闲农庄和庭院旅游实体,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要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发展传统大众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规划一批自驾游、徒步游、自行车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野外拓展训练、户外露营,开发多样化的老年旅游产品,发展中藏药健康旅游,形成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科研机构、工厂矿山、大型农场等开展研学旅行,寓教于乐,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种行为常态和时尚追求。

    第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树立融合发展、生态发展理念,推动我省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和素质的优化提升。要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旅游业与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完善旅游要素,延长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吃住行游购娱”发力、向“商养学闲情奇”拓展。要加快发展旅游装备业,积极开发具有青海历史人文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积极争取在我省设立入境免税店,增强旅游业辐射能力和发展后劲。要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省有以格萨尔、热贡艺术、花儿、纳顿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有以柳湾彩陶、喇家遗址为代表的历史符号。金银滩的大草原上,一首歌传唱经久不衰;德令哈海子诗歌馆中,一首诗描绘了一座城。各地要充分挖掘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创演一批高水准文化演艺节目,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个环节,讲好青海故事,彰显青海旅游的独特魅力。要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以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的旅游开发建设模式,适度开发雪山、草原、湿地、森林、湖泊等生态旅游产品,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多出精品,少留遗憾,促进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景区配套密不可分,围绕发展旅游,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果洛、祁连等机场建设,规划建设青海湖、年保玉则(久治)、黄河源(玛多)等支线机场。加快格敦、格库铁路建设,尽快开工西成铁路,抓紧谋划西昆、格成铁路,规划建设门源到祁连地方旅游铁路。积极推进大通至张掖、武威,循化至临夏等出省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共和至玉树、德令哈至久治等一批高等级公路,改造、拓宽通往青海湖、门源、坎布拉等重要景区公路,加快普通国省干线路网升级改造,打通主干线与旅游区的连接线,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解决旺季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问题。加快宽带青海建设,在重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增设4G基站,扩大光纤、光缆和无线网络覆盖面。要健全旅游城镇功能。西宁要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承载能力,完善游客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和消费中心功能。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重要旅游城市要加快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游客密集区、重要交通节点城镇要完善咨询、服务和救援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要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三五”项目和投资要围绕旅游业展开,抓好一批核心景区、主题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一批传统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游客中心、景区道路、休息设施、导览标识等基础设施,完善供水供电、应急救援、垃圾污水处理、医疗保障等配套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自驾游基地、户外活动营地、汽车旅馆,到2020年,自驾游营地要达到100个。

    第四,着力抓好“厕所革命”。厕所不仅代表青海旅游形象,也是各级干部行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我省旅游厕所经过多年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游客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数量偏少、分布不均、管理不善,存在脏、乱、差现象,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初步考虑,明年旅游旺季前新建、改造、提升500座旅游厕所,2017年累计新建成1000座旅游厕所,力争旅游厕所尽快覆盖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和旅游集散地。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分工、加大投入,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各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油站等经营性场所必须配套建设厕所。鼓励以商建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力争旅游厕所数量与游客的容量及增量相适应。要加强旅游厕所管理。建立旅游厕所管理联动机制,实行属地管理、政府补贴,鼓励以商养厕、以商管厕。依照国家旅游局《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研究制定全省旅游厕所管理规范标准,并纳入景区等级和饭店星级评定考核体系,力争全省A级旅游景区旅游厕所全部实现标准化管理。要推动自用厕所向游客开放。社会经营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要对游客免费开放,着力解决旅游旺季厕所不足问题。引导游客爱护设施、文明如厕,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抓紧编制新一轮旅游厕所建设规划,尽快制定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意见,力争一年大突破,三年彻底解决旅游厕所问题。

    第五,全面优化管理服务。旅游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必须强化“游客至上”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让游客感受到大美青海的好客和热情。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加快建立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实现景点门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汽车租赁等在线预定和支付,建立旅游公共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旅游信息、接受游客投诉建议。要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城市、智慧景区,力争到2020年,西宁、海东以及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格尔木、贵德、共和建成智慧城市,所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要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提升旅游服务信息化水平。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景点再好,如果服务跟不上,游客必然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要做好景区信息发布、客流疏导、咨询服务、应急处置等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客流应对处理机制,确保旅游安全有序,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到每个方面、每个细节。提高游客文明素质,提倡旅游者文明出游。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一些省份“购物游”、“低价团”给当地旅游业造成了恶劣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建立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健全旅游监管体系,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保障游客合法权益。景区所有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示,严防严惩景区门票捆绑销售、随意提价,景区商品强制消费、价格欺诈,景区餐饮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为游客营造安全放心、温馨舒适的旅游环境。

    第六,加大营销推介力度。进一步整合宣传营销资源,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营销机制,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网络。要加强大美青海主题宣传。经过多年塑造,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日益剧增。要继续在主要客源地机场、车站、地铁、码头等场所投放大美青海品牌公益广告。要推广“湟鱼洄游”宣传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运用电影、动漫、电视剧、代言人等多种宣传手段,高水平创意策划,发出青海好声音,全方位提升大美青海品牌形象。要大力开展智慧营销。一则“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微信广为传播,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宣传营销的现代感和亲和力,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让大美青海风行天下,让更多年轻人青睐青海。要积极拓宽客源市场。充分运用青洽会、清食展、环湖赛等展会和赛事平台,积极推介精品线路和重点景区。要紧贴游客需求,把握宣传节奏,赴主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推介,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全省还有16个县尚未对外开放,要积极争取扩大开放区域,加大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力度,下大力气巩固日韩、东南亚、港澳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等传统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拓中东欧、北美等新兴客源市场,增开旅游包机和国际航线,不断扩大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力争到2020年,入境游客达到20万人次。

    第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要分层次培育壮大各类涉旅企业,逐步构建形式多样、互为补充、充满生机的旅游市场主体发展格局。要组建省旅游投资集团。积极借鉴外省成功经验,以国有旅游企业为依托,以政府投入为牵引,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对相关企业优良资产进行战略重组,组建省旅游投资集团,打造省级专业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省发改委、国资委、旅游局等部门要抓紧组成专门班子,尽快拿出可行性强的重组操作方案。要积极培育本地旅游企业。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准入,引导各类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开发和经营。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机制灵活、发展能力强的本地中小旅游企业,鼓励发展同业联盟,推进连锁经营,充分释放旅游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要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汽车租赁公司,在我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企业达到10家以上,重点培育5家亿元旅游企业。

    第八,着力深化旅游改革。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破思维定式,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简政放权,使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和各方协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与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动,构建西北旅游一体化格局。加强与青藏沿线、中国长江、黄河之旅等旅游推广联盟的协作,推进青藏旅游一体化,构建大年保玉则旅游圈。整合省内旅游资源,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规划、线路、营销一体化抱团发展。我省大通、门源、祁连三县加强县域旅游合作,以察汗河、鹞子沟、百里油菜花海、卓尔山等景区为依托,共同打造“丝绸之路227线旅游合作联盟”,已成为游客必选的黄金线路,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要创新景区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全面理顺景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职业教育作用,优化学科结构,增设旅游相关专业。依托我省现有资源,研究组建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培育旅游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对口援建平台作用,选派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逐步形成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五、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发展氛围,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旅游业涉及行业多、范围广、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组织协调责任大、任务重。省政府正在研究组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全省上下要建立旅游协调联动机制,旅游旺季各类资源要素要为旅游服务,为游客让路。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旅游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职,加大产业规划、市场监管、政策研究和宣传推介力度。各涉旅企业要诚信经营,创新发展,积极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商品。要建立健全旅游发展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积极性。

    二要加大支持力度。从明年起,省财政每年要安排3亿元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景区开发、配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各市(州)县也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发改部门对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要特事特办,加快审批。国土部门对投资大、前景好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各类金融机构要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增加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贷款规模。支持旅游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直接融资,通过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大项目。

    三要科学制定规划。抓紧编制全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依据本次会议确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细化旅游业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主动对接国家规划,积极争取将我省一批旅游发展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要坚持“多规合一”,加强旅游产业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要切实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落实,逐项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每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成效。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按照“两最一优”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营造宽松开放的投资创业环境。认真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分段灵活安排休假,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纳入中小学生教育范畴。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我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积极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尽快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参与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和舆论氛围。

    同志们,加快旅游业发展,事关全省大局,事关民生福祉,事关青海形象。我们要动员全省人民,调动一切力量,采取更加有力举措,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