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令进补有讲究

 林中雨露 2015-09-16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阶段。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可以说是投资少,见效快。

冬令进补的准备
在打算冬令进补之前,先要看一看我们的身体是否适合进补。俗话说:“虚不受补”,这包含几种意思:首先,一个身体十分虚弱的人,要想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壮,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峻猛的补剂对这类人恐怕是不合适的,需要一步一步来。其次,补品服用后要经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一些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很差,甚至湿热很重、舌苔厚腻、平时吃饭都觉得不太消化、腔腹满的人,再服用滋补品,必然加重上述症状。对这些人,医生往往给予开路药或培菲康,使其肠胃中的湿热得以清除,肠胃功能恢复,舌苔干净,吃东西不觉得胀满,方能进食补品。第三,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将疾病彻底治愈。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则应先将感冒咳嗽治愈,所谓“祛邪务尽”,方能进补。否则,如同“关门留寇”,不但补药吃进去令人难受,反而使感冒咳嗽黏腻难愈。

冬令进补要辨证施补

冬令进补,补充人体在一年中的消耗。应当注意,不同的人在一年中的消耗量不同,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体的活动有很大差异,会体现不同的需求。此外,人的遗传特点不同,生来就有高矮胖瘦之别、强壮虚弱之异,人体的体质表现出寒热、阴阳、虚实的多样性。
  进补的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各有不同的补法。
  气虚症  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血虚症  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蜂王浆、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当然,如果自己分辨不清是气虚还是血虚,可选用冻干蜂王浆胶囊,因为冻干蜂王浆胶囊作为益气补血的治疗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药品级别的冻干蜂王浆胶囊效果更好,其浓度更高、内含杂质和水分少、胶囊剂型服用和携带都很方便。

给冬令进补者提个醒儿
 科学进补,因人制宜
      中医强调辨证施补,重视因人制宜。世界上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正像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那样。因人而宜,就是因不同体质而异。所谓辨证施补,就是医生根据病人的体质及过去的病史,和现在的状态,量身定做,拟定的进补方案。
      人体的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别,脏腑气血的盛衰千差万别,过去的患病史错综复杂,还有每个人对于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同,因此进补方案必须因体质制宜,因病制宜,还有因时因地制宜,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盲目用补药,非但达不到进补的目的,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倡导科学进补,合理调养。
      不虚无须进补
      虚证宜补。“补”是针对虚证而设,哪些人适合补?
      1.中老年人体质日渐衰退,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下降,体力不支者;
      2.大病后、手术后、大出血后、放化疗后体质虚弱者;
      3.患各种慢性病伴体质虚弱,致病不愈者;
      4.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发育不良,平时经常患感冒,或脾胃虚弱者;
      5.亚健康状态者(所谓亚健康,即有类似疾病的症状,但无疾病的证据)。
      反之,无虚证表现者不一定要补。如身体素来健壮,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眠食皆安,二便通调者等。
      滥服补药害处多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病服药,药性自有病来相挡,无病服药只有人体相挡,会造成一定副作用。补之不当,常见的副作用有:
     1.腹部饱胀,食欲下降,消化不良;
     2.上火 :口舌生疮、升火、便秘、烦躁、失眠、鼻出血等;
     3.个别人到第二年出现困倦、怕热、厌食、浑身不舒服等。
     如果过去服补药后曾经出现类似症状者,最好不忙进补。另外,感冒未愈,慢性病处于急性发作阶段应先控制其发作,不宜急于进补。
      胃喜为补
      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倡“胃喜为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补药要补得进才好”。临床上有的人的确体虚多病,需要进补,但为什么一吃补药反而不舒服了呢?这就是胃不“喜”,所以“补不进”。因此进补一定要对路,应该请有经验的医生指导或设计进补方案。另外一层意思是,吃补药之前,一定要“胃中和”,食欲好,如果有慢性胃病史或近期胃有不舒服者,先宜调理好脾胃,再行进补,这样可以提高进补功效。一般有经验的医生在开补方之前,先开一些“开路方”,或在补方中佐以健脾胃的药物,可以防止补不得法,节外生枝。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胃不舒服者,可暂时停药,服一些调胃的药,待“胃喜”后再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进补未必一定要用补药,对虚之甚者可以用中药进补,对一般的人,大可不必全用补药。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治病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有时候食补胜过药补,因为食物不仅富有营养,而且味道鲜美,进食本身是一种享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当然,食补也必须辨证施食,辨体质施食,则更有针对性,可以提高功效。如高脂血症用鲜蘑菇、青菜心清炒,芦笋、冬瓜煮汤 ;泄泻患者用薏苡仁、山药、扁豆煮粥等。坚持服用,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神补,就是指精神调摄。孔子说:“仁者寿,智者乐”。人能每天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最好的补药,就必然拥有心身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