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重视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瀞舒凝兰 2015-09-17

  文言文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没有这个钥匙,我们就无法打开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个文化瑰宝殿堂的大门,因此文言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尽管老师和同学们在文言文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佳,多数同学仍无法顺利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在高考中得分也自然很低。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重字、词、句式,而忽视了把文言文作为一门语言诵读在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前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曾讲他小时的读书情况。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因为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要求学生温书,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并且要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把第一年读的书连带背出。

  张元善先生对他们那时学习文言文的描述基本和章锡琛先生差不多,学习古文重在诵读,而且详细解释了诵读带来的好处。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否则,读了一课书,只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前人对诵读的方法也十分讲究。

  宋代朱熹要求诵读时必须声音响亮且字字清晰,他这样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中也对读书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明代何伦何氏家规中要求:“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读书方法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所学习的文章要“要多读”“要缓读”“要熟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章变得如出自己,真正地了解和吃透文章。

  当然同学们现在学习科目繁多,课业任务较重,不可能在文言文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诵读,但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我们要获得高分,就得尽量将初中至高中所学过的文言文多诵读几遍,起码要读熟,而不是仅埋头于记忆字、词、句式这些琐碎凌乱的知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才会有潜移默化之功,才会有将书本所学知识轻而易举迁移应用到考试中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